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画的色彩观念

论中国画的色彩观念

2O1O年6月 第3O卷第3期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Jun.2010 VoI.3O No.3 

论中国画的色彩观念 

刘钎妤 ,黄 莎 ・ 

(1.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湖北 丹江口442700; 

2.重庆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学院,重庆400700) 

[摘 要]中国画的雏形“汉画”以“简淡素朴”为美的审美原则,具有强烈的本土仙道思想观念.在魏晋南 

北朝时期。受印度佛教美术的影响,在龟兹古国又形成了一种着色浓烈的西域画风.以汉画“简淡素朴”为关的 

中土画风和以“浓烈为尚”的西域画风,其着色都是一种观念之色,一种心象之色.两种画风不断融合而形成着 色浓烈的晋唐画风.汉画所展现的笔墨趣味性成为一种带有强烈本土文化倾向的传统。为唐代文人、仕宦画家 

所继承发展为水墨画.从此千载不移,这种选择与本土哲学文化和社会思潮有着极深的渊源.以黑、白成像的 

南宗画与本土哲学思想的核心相吻合。与文人的人生观相契合.因此“色彩现”即思想观、人生观. [关键词]中国画;水墨;色彩;色彩观;观念色;心象之色 

[doi]10.3969/j.issn.1008—6072.2010.03.025 [中图分类号]J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m6072(2010)O3—0o73一O3 

目前.关于“中国绘画色彩学”的系统性、学科性的专 

著几乎处于零的状态.这主要由于古代画论中色彩的散 

乱,而且多个人宗门经验.并且用色主要受到儒、道、释三 家思想的影响.因而中国画的色彩运用更多的表现出宗 

教、本土哲学思想观念.而形成与西方色彩学原理大相经 

庭的色彩观念.这种色彩观念即心象之色.从一开始就深 受本土哲学思想的熏陶.尤其是水墨之变,中国画的用色 

更趋于观念.用墨而五色具,追求一种简淡素朴之美. 

在此,我们不防回顾一下中国画的色彩理论及实践. 

狭义的色彩理论始于5世纪前,或以色明礼,或以色证道. 明确的色彩理论由宗炳提出.他的《画山水序》开山水画之 

风气,兹录涉及色彩的段落:“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 

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于是画象布色。 

……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1]”。.细品文章,通观全文。精 

神是儒道兼包.而以道为神髓,以儒为外饰.“仁者乐山,智 

者乐水.”语出《论语》.“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 究四荒,……独应无人之野.’,[ 卫 ‘好一派魏晋气象.“以形 

写形,以色貌色”并非写实之意.“以色貌色”之“貌”与“礼 

节者.仁之貌也”之“貌”意同.被认为“凡著于外者日貌”, 

因此“貌”在此应该是表示之意.《画山水序》开篇玄语。“含 道映物”,“以神法道”,“澄怀观道”皆老庄之道也,整个《画 

山水序》同时体现了道家“素朴玄化”之色彩主张. 谢赫的“六法论”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绘画创作 

和鉴赏原则的总结和提升。并成为后世评画之标准,六法 中“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就色彩而言.表达了东方式的审 

美理念:较之眼前之色,更重心象之色.因此“随类赋彩”表 

示是天下品物的一种“恒常的属性”,它不会因为即时的、 偶发的、瞬间的因素而变化,这种恒常属性主要源于人们 

的认知行为.从而使它形成各种特定的内心视象.它不遵 从于物体在自然光照下所呈现的色彩面貌,也就是跟西画 

里的“环境色”无关.它或是根据心境和画境需要.而自由 

调配的色彩。是将自然形色内化到自我心中的 tl,象之色; 它或是根据物体的不同恒常属性而设色.是由各种恒常的 

固有色或心象之色组合成多样间色,并在色彩自身间关系 中不断生发.中国画着色被称为“设色”,或“布色”都旨在 

强调依照某种特定的法则而推导、演泽色彩的主观化过 

程.这种赋彩原则可以说是主观化的、情感化的、诗意化 

的,可以说是“表现”的或“写意”的.“春景欲其明媚,凡草 坡树梢须极鲜妍。……若草坡向阳之处当以石绿为底,嫩 绿为面。而峦头石面则不得用青绿.',L叼”由此可见,用色是 

相当观念的. 

对这种观念性色彩的运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我 们祖先对色彩的最初尝试,他们对万物所形成的视象是与 

巫术挂钩的,一直到汉代之前用色观念从未脱离巫术信仰 

[收稿日期]2O1O—O4一O2 [作者简介]刘钎好(1976--),女,四川资中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画创作和美 学研究. 

YYSZXB 

73 刘钎好.黄 莎:论中国画的色彩观念 

及仙道思想.汉代的墓室壁画,画像砖、砖画;魏晋南北朝 

的墓室壁画、画像砖、龟兹古国的克孜尔石窟壁画,卷轴画 等都能深悟刭中国画赋色都是一种心象之色.无论是“浓 

烈为尚”还是“淡雅”为宗.所有的色彩都是心理视象.而且 

这种色彩观念统领着中国画的用色之道,千年不移.当然 

六法中“气韵生动”仍然是老子、庄子、《易传》、《管子》四篇 的哲学思想.因而有宋郭若虚“六法精妙,万古不移”. 

古人分类或阴阳,或五行或泛泛分类.比如:郭熙在 《林泉高致》中说:“水说,春绿、夏碧、秋青、冬黑”.清人唐 

岱说:“画春山,设色须用青绿”;“画夏山亦用青绿”;“画秋 

山用赭石或青黛合墨”;画冬山呢,用色与秋山相同.这种 “春绿.夏碧,秋青,各黑”的色彩观念是中国文化的性质决 

定的.无论是青绿、金碧、水墨、淡彩,都注定了中国画在色 

彩观念会走向“写意”、“表现”一路.而非李思训、王维一时 心血来潮的妄为,而是长期的中国文化、本土哲学思想积 

淀的使然.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国画色彩的发展. 

中国画着色之所以是一种观念之色,心象之色.我认 为与中国的文化,社会思潮和本土哲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深究其内在的联系.下面是我个人的 

见解,述诸于下.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争相说“道”.不是用色明礼就是 

用色证道.在阴阳说,五行说泛滥的战国及秦汉时期,色更 

被说成天道,是社会变异人生祸福的征兆.这种思潮很容 易将色性玄化.另外,我国的色彩理论.从色彩分类到色 

性、色度、色感等都是玄学化的.其实“中国艺术的基础是 

玄学”.说得一点都没错.先秦两汉,“礼坏乐崩”出现的百 家争鸣的局面.理论思维活跃,老子、孔子、《易传》作者、庄 

子等的哲学思想为中国古典美学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 

朝.受佛、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继而发展成为魏晋玄学, 

并对后世中国的审美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王维的水墨之 变,实则是道释思想充分流露.据说王维曾讲“画道之中, 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i](卷 之话。在他 

看来,“惟有以水墨作画,才能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换言之,这才堪称“上”.张彦远说“夫阴阳陶蒸,万像错布. 

玄化忘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青之彩.云雪飘扬, 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纬.是故运 

墨而五色具”[ ] .而“运墨而五色具”与“水墨为上”都体现 

了道家色彩观.而后有五代荆浩说:“夫随类赋彩,自古有 

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旷古 

绝今 未之有也.” 其实,在今天看来.青绿水墨各领风 骚.不必在其间论轩轻.是作家个人思想、性格、审美情趣、 

价值观取向而异罢了. 

中国画色彩由浓烈转向淡雅主流,其实从侧面也折射 

出中国时代文化精神的走势和本土的哲学精神取向.民族 

文化思想的强大驭控力导迫着绘画选择与自身“血型”一 

YYSZXB 74 致的色彩.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候发生了改 变.水墨画产生之前,中国文化是一种昂扬、激越、外拓、健 

朗的精神面貌,展现于世人的,而在此之后.则整个中国的 

文化精神日益走向柔靡、低沉、内省、孱弱.审美理念和艺 术形成也自然而然顺应了这种文化气候.正如钱钟书所言 

“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 宋调”∞]7。.色彩的热烈、堂皇、富丽、高华无疑是中国文化 

精神气候前期的写照.而水墨的清幽、虚玄、简淡、素朴则 肯定与后期中国文化精神相契合.古代文人、仕宦们的精 

神品质注定了要有这样的选择.李思训、王维则是两种不 

同文化精神气候下的典型实例. 水墨画的色彩观念充满道家色彩.水墨画以黑、白构 

成,白乃纸色.施墨于素,于是纸上黑、白掩映,妙趣横生. 在民族语汇中,黑、白之色又与是非相通.古今都用“黑白 

不分”来喻是非混淆.而黑、白所含诸义中,以作为对立的 

两极符征最为重要.《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 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 

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 

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是,复归于朴,朴散为器,圣人用 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 ]‘ 我们既为老子的思辩 

力所折服.又佩服其色彩的识察力.黑、白对立的两极恰是 

物体全部吸收光线和全部反射光线的结果.此章老子展开 的是一个“道”理——圆通二极是智慧的极致.这个法式 

是:黑一自一式一无极;雄一雌一蹊一婴儿;荣一辱一谷一 

朴.雄强与雌柔的和谐便将呈现“婴儿”之状;而至高的智 慧。一定会呈现本初的稚态;黑、白冲融.正是道常则;荣辱 

化一.便能涵纳一切,反归于本始的状况.因此,善待对立乃 

达到至高境界的必由之路.婴儿是纯洁的、洁白无暇的。“婴 儿”、“朴”、“无极”是经由“知”,“守”的功夫去获得了的。在 

此,黑、白被赋予哲学意义.黑、自实为道彩. 

我们再来看看“黑、白”与“道”是怎样相通的.黑与玄 通.故玄黑可连用.许慎《说文解字>>iJrI“玄”为“幽远”,王弼 

注:“玄者。冥也。默默无有也”.按“冥”与暗黑通,“默默”引 伸之,有“无”义.因此。“玄”黑正是“道”之相.黑或玄的色 

给人以幽远、神秘、凝重的感觉.而“自”呢与素通,未染之 

帛曰“素”,素朴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代表未经智 

巧伤损的本始状态.“朴”是未经斧斤的原木,故《说文》以 “木素”训“朴”.“明白为素,无为复朴”是老庄之道也.这样 

玄、黑、白、素、朴等便成了哲学概念,黑、白相反而相成, 

“反”、“成”之果就归于“婴儿”、“无极”、“朴”.“婴儿”如未 

染之帛.未遭斧斤之木.其实“婴儿 ”就如同“素朴”之意.因 

此,水墨画的“黑、白”构象.是有根源的.徐复观曰:“玄色 

乃五色得以成立的母色。水墨之色.,乃不加修饰而近于‘玄 

化’的母色”,又说:“中国山水画之:所以以水墨统宗.这是 山水画得以成立的玄学思想背景..

及由此背景所形成的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