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凝析气藏开发总结
3
4.1 凝析气藏特征及类型判别
4.1.1 凝析气藏开发的特殊性
2、凝析气藏的开发特点
1) 地层压力降到初始凝析压力(上露点压力)以下某个压力(最大凝析压力)区 间内,会有一部分凝析油在储集层中析出,并滞留在储集层岩石孔隙表面而造成 损失。凝析油气体系的相态和组分组成都会随压力、温度改变而变化,而且,多 孔介质中吸附、毛管力、毛细凝聚和岩石润湿性等界面特性及束缚水的存在都会 对油气相态和凝析油气开采产生影响。粘滞力、重力、惯性力和毛管力等相互作 用。
气油比m3/m3 <35
35~125 125~350 350~625 625~1425 1425~12467 >10686
油罐油密度g/cm3 >0.966
0.966~0.825 0.825~0.802 0.802~0.760 0.760~0.802
<0.780 <0.739
油气藏类型 重质油藏
普通黑油油藏 黑油油藏与挥发性油藏过渡带
4.2、凝析气井气油两相流产能方程
4.2.1 反凝析引起的气油两相流动 近井区高速流动效应影响分析
P,MPa 0
初始露点压力
So
0
近井区域特征
rd
r,m
压力分布
rd
r,m
凝析油饱和度分布
较低的压力;高的凝析油饱和度; 高界面张力;高流速。
Ωg =
G= A
0.01hφ S gi
Bgi
(4-2)
单储系数(108m3/km2.m)
SG=F
G= Ah
0.01φ S=gi
Bgi
0.01φ Ssi
Tsc pi pscTZi
(4-3)
4.1 凝析气藏特征及类型判别
4.1.2 容积法计算储量
2、凝析气储量
应考虑凝析油,如果地下为两相,则气顶应按凝析气来计算,而油环 则按油藏储量来计算。
C5以上组分)的摩尔组成。按一定规律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即可得到φ1参
数判别法,其公式如下:
ϕ=1
C2 + C1 + C2 + C3 + C4
C3
C+ 5
4.1.3 烃类类型的判别方法
4、φ1参数判别法
分类标准为:
φ1>450
气藏
80<φ1<450
无油环凝析气藏
60≤φ1≤80
带小油环凝析气藏
15<φ1≤60
2)C1/C5+比值判别法
该方法的界限值为C1/C5+=52
C1/C5+<52
带油环的凝析气藏
C1/C5+>52
无油环凝析气藏
该方法根据102个凝析气藏检验表明,符合率为86%。
4.1.3 烃类类型的判别方法
6、判别凝析气藏是否带油环的方法
3)按等级进行分类的判别法 以油气藏烃类体系的组分和组成含量为依据,建立特征参数进行判别。
2)引起凝析气井井流物组分组成及相态变化的热动力学条件(压力、温度和组 成)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凝析油和其他烃类的地面回收率。
3)凝析油气在储集层中渗流是一种有质量交换,并发生相态变化的物理化学 渗流。
4
4.1 凝析气藏特征及类型判别
4.1.1 凝析气藏开发的特殊性
2、凝析气藏的开发特征
4) 深层、近临界态的、高含蜡的富含凝析油的凝析气藏,埋藏深、压 力高、体系复杂。
>6 >5.3
n
∑ φ = Rxi i =1
判别标准: φ>11──带油环凝析气藏 φ<9──无油环凝析气藏 φ=11~9──两种类型混合物 据102个油气藏检验表明,符合率可达91%。
4.2、凝析气井气油两相流产能方程
4.2.1 反凝析引起的气油两相流动 常规油气分布理论
地层压力高于露点压力: 储层未有凝析油析出,为干气分布;
第4章 凝析气藏开发
4.1 凝析气藏特征及类型判别 4.2 凝析气井气油两相流动产能方程 4.3 凝析气藏的开发方式
1
4.1 凝析气藏特征及类型判别
4.1.1 凝析气藏开发的特殊性
1、凝析气藏特征
(1)高压、高温 (2)具有足够数量的气态烃和一定数量的液态烃 凝析油含量是由凝析油的密度、馏分组成、族分组成(烷烃、环烷烃)以 及某些物理性质所决定。 (3)具有一定的甲烷同系物 在高压下,液态烃在甲烷气体中的溶解度非常低,但当高分子气态同系物 增加时,可以明显提高液态烃的溶解度,有利于凝析气藏的形成。
4.1.3 烃类类型的判别方法
1、相图判别法 3) 凝析气藏
与油藏的差别是: 1)在原始地层条件下,烃类体系所处的相平衡状态不一样。烃类体系处 于液相状态,若地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气体全部溶解于油中。而在凝析 气藏中,当地层压力高于初始凝析压力时,油、气处于单相气相态,C5以 上组分(凝析油)也处于气相。 2)油藏原始气油比一般不超过600—700m3/t,凝析气藏的气油比大,且 在衰竭式开发过程中变得更大。 与纯气田的差别是: 1)从凝析气井中同时产出凝析油和天然气。 2)当地层压力降到初始凝析压力以下时,出现反凝析,当地层压力处于初 始凝析压力和最大凝析压力之间时,凝析油会从气相中析出,部分残留在储层 中,造成凝析油的损失。
临界点 C
B
C1 线 泡点 80%
B2 D
40%
含量线 液
20% 10%
露 点 线
5% 油藏流体变化路径
1000
5%
A1
A2
B
50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油藏温度, F
油气藏流体PT相图
4.1.3 烃类类型的判别方法
p p
f
p maxs
C
Tm a xs
1、
相
psep
图 干气藏
地下流体密度(g/cm3)
<0.225~0.250 0.225~0.45 0.425~0.65 0.625~0.900 >0.875
平均分子量
<20 20~40 35~80 75~275 >225
表中的平均分子量由加和原则求得,即
n
∑ M = MiZi i =1
4.1.3 烃类类型的判别方法
3、地层流体密度和平均分子量判别法
可动气和可动油 可动气和不可动油 可动气
不同区域的流动特征:
凝
凝析气
I区:生产气油比是常数;进入I
析 气
I区
II区
III区 区的单相气与产出井流物有相同
井
的组分;
凝析油
两相区
单相区
II区:凝析油净聚集的区域,可
以采用等容衰竭来描述;
III区:组分不变,等于原始状态
三区油气分布示意图
对于近井区的描述过于简单,忽视了不同流动相间过渡区的存 在;对渗流过程中不同影响因素的考虑还不全面;I区边界定义合 理性还有待验证
4.1.3 烃类类型的判别方法
2、4参数判别法
利用油气藏流体中天然气、凝析气或溶解气的组成分析资料,计算四个参
数,分别为C2+(%),C2/C3,100×[C2/(C3+C4)]和100×(C2+/C1)。
参数名
气藏
C2+,%
0.1~5.0
C2/C3
4~160
100×C2/(C3+C4) 300~1000以上
100×C2+/C1
0.1~5.0
无油环凝析气藏
5~15 2.2~6.0
10~30
20~70
1~3
0.5~1.3
50~200
20~100
10~40
30~600
4.1.3 烃类类型的判别方法
3、地层流体密度和平均分子量判别法
油气藏类型
气藏 凝析气藏 挥发性油藏 普通黑油油藏 重质油藏
油气藏类型判别等级号(Rxi)
特征 参数
F1 F2 F3 F4
5 0~25 0~2 1~2 0.1~1.3
等
级
4
3
25~50
50~75
2~4
4~6
2~3
3~4
1.3~2.3 2.3~3.3
号(Rxi)
2
1
75~100 100~125
6~8
8~10
4~5
5~6
3.3~4.3 4.3~5.3
0 >125 >10
挥发性油藏 挥发性油藏与凝析气藏过渡带
凝析气藏 低含凝析油凝析气藏~湿气气藏
4.1.3 烃类类型的判别方法
6、判别凝析气藏是否带油环的方法
1)C5+含量判别法 判别标准为:
C5+含量(摩尔组成)<1.75%
无油环凝析气藏
C5++含量(摩尔组成)>1.75%
带油环的凝析气藏
该方法根据100个凝析气藏检验,符合率为86%。
Mo
=
44.29γ o 1.03 − γ o
(4-4)
凝析气中天然气的原始地质储量为
Gg = Gfg
(4-5)
凝析气中凝析油的原始地质储量为
Nc = 10−4 Gg / GOR
(4-6)
式中:Nc——凝析油的原始地质储量,104m3
4.1 凝析气藏特征及类型判别
4.1.3 烃类类型的判别方法
1、相图判别法
地层条件下的流体密度ρ由取样测得,若无实测资料,可用经验公式计
算: 当 M<20时:
ρ =( M −16) /13.3
当20< M<250时:
ρ=(lgM -0.74)/1.842
4.1.3 烃类类型的判别方法
4、φ1参数判别法
根据不同油气藏采出井流物(地下烃类体系)中C1、C2、C3、C4和C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