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和护理措施

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和护理措施

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和护理措施
李金花
甘肃省山丹县人民医院7341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治疗及护
理措施。

方法:了解有关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做好预防工作,配合治疗,加强护理。

结果:患儿痊愈出院,没有并发症的发生,必须做好相关的预防及护理。

结论:经过有效预防,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减少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手足口病;预防;护理
60例中男性患儿45例,女性患儿15例,年龄最小为8个月,最大为8岁,其中2岁以下35例,2~5岁20例,6岁以上5例。

在县城范围内居住的患儿4例,
其余居住在农村,占93%。

2.治疗原则
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

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

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C等。

有合并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

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的护理,作好口腔卫生。

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物为宜。

手足口病因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等,故应加强观察,不可掉以轻心。

3.预防和护理措施
3.1 流行病学特点手足口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

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引起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染源,而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该病传播途径多,如与患者接触时飞沫经呼吸道直接传播,或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食物、衣物、手、水源等间接地经消化道传播。

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型别很多,但均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其共同的生物特性是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都能将其灭活。

3.2 临床特点手足口病起病急,初发病时有发热、流涕、咽痛、呕吐、腹泻等,继而出现口腔内散在小疱疹或溃疡,手掌和足跟等远端部位出现疱疹性皮疹,初为斑丘疹,后转为疱疹,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少数可出现严重并发症而死亡。

3.3 预防措施手足口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好发于儿童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由于本病病原体是呼吸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在幼儿园内造成爆发流行,且有发生危及生命的可能,因此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尽可能减少手足口病的危害。

针对该病具有传播途径广、传染性强、传播快、流行性大的特点,院领导、防保科高度重视,立即成立防控救护小组,组织医务人员强化学习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医院宣传栏张贴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医务人员给每位患儿及家属耐心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使他们了解发病原因、治疗经过、预后情况,避免过于担心,主动配合治疗和做好各种预防措施。

目前手足口病还没有预防疫苗。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平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3.3.1.在疾病高发期,家长应加强孩子的营养,增强抵抗力。

3.3.2.督促孩子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和不净食物的习惯。

3.3.3家长还应将孩子的餐具、玩具等用品及时消毒,预防病从口入。

3..3 .
4.尽量避免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以防孩子与患儿亲密接触。

3 .3. 5.家长还要注意孩子的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因过度疲劳降低抵抗力。

4 .护理措施
4.1 口腔的护理定时让患儿用温水冲漱口腔,多喝水,对口腔有溃疡的患儿给蒙脱石散或西瓜霜喷剂外涂。

口腔溃疡严重的患儿可用2%双氧水清洁口腔。

4.2 饮食的护理进食前用生理盐水冲漱口腔,给予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汤、粥等。

少吃零食,禁食冰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

对拒食的患儿要鼓励其多喝水,或喝平时爱喝的饮料,同时要补足液体量,防止脱水。

4.3 皮肤的护理患儿手、足、臀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疱疹,疱疹易受压、破溃而导致细菌感染,这也是传播病毒的一种途径。

因此要保持皮肤清洁,穿宽松、柔软的衣服,穿软底鞋,少走动,勤剪指甲,嘱患儿不要抓挠皮肤和水疱。

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皮肤有水疱的患儿,可用炉甘石洗剂外涂止痒;疱疹破溃多的患儿,可用1/1000的高锰酸钾液浸泡或湿敷,待干后涂炉甘石洗剂。

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4.4 监测生命体征监测生命体征和神志的变化,警惕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出现下列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1)患儿出现呼吸浅快,可能是肺水肿早期征象。

(2)心率增快,脉搏浅速,尤其心率与升高的体温不成比例时,患儿可能发生了心力衰竭或并发心肌炎。

(3)HFMD危重病例80%有血压升高,这可能与交感神经异常兴奋有关。

血压升高预示病情危重。

(4)出现精神萎靡或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提示可能并发了中毒性脑病。

4.5 高热时的护理对体温升高者,要给多喝水,洗温水浴,必要时服用退
烧药。

对有低热的患儿,晚上睡前洗温水浴可刺激皮肤使血管扩张,易于散热,防止夜间体温过高。

对持续高热的患儿要补足液体量,给喝一些淡盐凉开水。

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4.6 加强病区的管理,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

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床头柜、床缘每日用含氯的消毒液擦拭1—2次,每天晚上用紫外线消毒1次。

指导患儿及家属做好清洁卫生,不随地吐痰和大小便,饭前便后要洗手,衣服随脏随换,及时清洗,并拿到太阳光下暴晒。

患儿食具要与健康人分开。

并经常消毒。

患儿不能随便外出和串房,尽量减少人员探视。

同一间病房不收治其他的病种。

医务人员接触每一位患儿后要认真洗手,治疗、护理患儿过程中所用过的非一次性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或用紫外线消毒。

4.7 心理护理由于患儿处于陌生被隔离的环境中,加上疾病带来的痛苦,所以患儿容易产生恐惧、烦躁、哭闹不止,家长也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

因此,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尽量提供优质的服务,多关心和体谅他们,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并鼓励患儿多休息、多饮水,争取早日康复。

5 出院健康指导出院时将带来的衣服、用品等拿到消毒间用紫外线消毒后方可带出院。

刚出院的患儿仍要适当隔离,其衣裤要经常拿到太阳光下暴晒,家庭食具要定期消毒。

与患儿有过密切接触的儿童,尤其是同胞,其传染率可高达84%,因此要密切观察接触者,给服用板兰根冲剂,每日2次至1周观察期结束。

因为肠道病毒无终生免疫性,所以出院患儿也要做好防护,发现异常要及时就诊。

指导家长和患儿要养成做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及勤洗手的习惯。

洗手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重要环节,是防止病从口入的重要措施。

流行期间尽量少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鼓励人人做“疫情报告人”。

以便及时发现患儿,早期隔离和治疗,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讨论
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以对症和护理为主。

对手足口病患儿治疗的同时,注意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和专科护理质量,加强消毒隔离,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加强常见并发症先兆症状的观察与预防,并及时处理,可提高治愈率。

由于手足口病是近几年来的一种新型传染病,大多数老百姓对此病不甚了解,一旦孩子患上此病,容易造成恐慌心理,特别是在疾病暴发期间,做好院前、院中及院后宣教至关重要。

院前宣教可通过电视、报纸、印发宣传资料、宣传画等多种途径进行。

家长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若发现小儿出现发热、皮疹或口腔溃疡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1 李琳琴。

1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

现代护理杂志,2008,5(9):135
2李兰蛸手足口病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08:1-39
3赵顺英、李兴旺、江载芳关注小儿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中华儿科杂志,2008.46 (6):4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