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党与政治

中国政党与政治

1、请述政党的概念。

(教材第一章第一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一章第一节)通常指代表某个阶级、阶层或集团并为实现其利益而进行斗争的政治组织。

政党是一定阶级的一部分。

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又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灭。

英国1679年最早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辉格党,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是孙中山于1905年建立的同盟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7年在伦敦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最初的无产阶级政党,列宁于1903年在俄国建立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是布尔什维克党,中国无产阶级政党是毛泽东等人于1921年建立的中国共产党。

现在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有政党活动。

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通过它的政党掌握政权;在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通过自己的政党掌握政权。

无产阶级政党同资产阶级政党的斗争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反映或表现。

2、请述共产党的转型。

(教材第二章第二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二章第二节)1、作为革命党和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之间的区别(1)从政治统治方式来看。

作为革命党,共产党主要依靠暴力手段来夺取政权和巩固新生的政权。

而作为政权巩固后的执政党,同意的手段对于共产党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2)从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来看。

就权力分配格局而言,革命党属于高度集权和直接领导为主的政党,执政党则强调适度分权和间接领导。

(3)从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来看。

无产阶级政党奉行的是民主集中的组织原则。

但在执行民主集中制的侧重点方面,革命党和执政党却有着重大的差别。

革命党在对敌斗争的严酷条件下,难以实行充分的党内民主,同时为了革命斗争的胜利,必须强调铁的纪律和高度的服从以及必要的保密。

而执政党具备了实行党内民主的条件,在坚持党的纪律保障党的意志的集中统一的同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发展党内民主上来。

(4)从战略策略或政策方略来看。

革命党的战略策略立足于阶级斗争,强调分清革命的依靠力量、同盟力量和革命的对象,并据此制定革命的战略和策略。

执政党治国的政策方略则要立足于社会各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和谐与合作,具有最大程度的包容性。

(5)从活动方式来看。

不习惯于遵守法律法规,不习惯于尊重国家政权,追求高度的行动自由和活动的高度保密性,强调决策效率而忽视决策程序,成为长期从事地下活动和革命斗争的政党带有惯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执政党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并模范地遵守法律。

(6)从对党员要求来看。

革命党对党员个人的要求,重点是对党的忠诚和革命的理想信念,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很少。

执政党要执政治国,对党员队伍构成和党员素质的要求均不同于革命党。

2、执政党的功能转变在发展市场经济和走向民主政治的条件下,执政党的功能主要是利益综合,精英录用与输送,执掌政权,政治动员与政治社会化,政治沟通等。

政党的利益综合功能是指政党通过制定党的纲领和目标,表达和整合各方面民众的利益。

执掌政权是执政党最重要的功能。

从各国政党政治的常态来看,执政党执掌政权基本上采用党的领导人通过选举这一法定程序直接担任政府领导人这种形式。

政治精英的录用和输送是政党的一项重要功能。

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能不能把有志于从政并具有政治才干的精英人物吸收到党内来并及时将他们推荐到政权机关的领导岗位上来。

政治动员和政治社会化是政党的一项重要功能。

执政党为了赢得公众的支持以巩固国家政权,需要动员公众参与政治活动特别是选举活动,支持政党所提出的候选人和纲领。

政治参与的过程本身也是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的过程。

政治沟通是政党的一项重要功能。

在执政党将工作重心转向直接执掌政权后,执政党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务工作人员应当在政治沟通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3、请分析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执政潜质上的异同。

(教材第三章第三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三章第三节)1、国民党采用了列宁式的政党行使以及与共产党的异同1)提出了完整的三民主义作为党的政纲。

这一政纲使得原来吸引志士仁人的会党变成了以公开纲领吸引广大知识分子参加的现代形式的政党。

(2)国民党也采取了民主集中的政党样式包括蒋介石在内,国民党当局他们认为这种列宁式的政党方式,是适合在落后的如俄国和中国这样的文化落后、小生产占多数的国家来实行现代化的政治目标的。

(3)国民党也要产生自己的核心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后,又对党国政治的实施提出了三步走的设想。

即军政、训政和宪政三步论。

孙中山在痛感没有一个贯彻党的主张的、党可以依靠的军队后,他着手建立了黄埔军校,并把蒋介石派往苏俄学习军事,这实际上是为蒋介石在日后的国民党当中树立了新的核心地位。

国民党要有自己的核心,这一点与共产党相同。

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核心的产生渠道。

(4)国民党要保持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力就要保持一定的民主从而给了国民党内知识分子各派通过一定渠道参与政治的可能性。

由此也造成了各派政治势力对蒋介石的牵制作用。

(5)最后一点,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最大不同之处应当说国民党反动派的代表蒋介石在大陆的失败不光是军队的失败。

从政治选择上,他发展的外围组织的法西斯性质和大搞派系军队的做法,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2、国民党的政党运作实践对我们的启示(1)党与军队的关系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并不是没有军队,孙中山曾经拥有过投靠自己的军阀军队。

但是他痛感到这些军队不听自己的指挥,或者说在自己的思想与这些军队之间还缺少某些政治环节。

由此孙中山才下决心学习列宁的建党模式,搞指挥军队的现代政党--国民党。

但是他的“军政阶段”理论在树立了新的核心--蒋介石的同时,也为蒋介石大搞派系军队留下了伏笔。

共产党与此不同。

中国共产党是先由工人运动起家建立了党的组织,却长期没有自己的军队。

所以,当共产党在反动派的屠刀下被迫反抗、建立红军时,红军是不可能分成各派各系的。

但也不是绝对不可能。

张国焘就在长征途中妄图自立中央,这里面就有他拥兵自重的因素。

毛泽东在后来延安整风的时候,在组织整顿阶段曾采取了一个重大措施--让各大军团、主力部队服从地方大区党的统一指挥。

即使在解放后,毛泽东还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对军队采取过各大军区司令员定期调换的措施。

(2)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在国民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上,蒋介石一直苦于党组织内知识分子各派对他的独裁统治的掣肘。

日后他大力发展属于自己一派的特务恐怖组织,以此来镇压异己的知识分子。

在这方面,共产党在延安整风时期找到了正确处理党内不同路线争论和对不同的知识分子意见进行思想整顿的道路。

因此可以说,延安整风后的共产党在民主集中制的运用上,大大超出了列宁党的阶段,当然也就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对知识分子政治吸引力的较量中,占据了政治创造上的上风。

4、请述竞争性政党在中国行不通的三个原因。

(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视频教学课件第四章第一节)1、封建势力强大,他们不允许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政党体制。

这种封建势力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几千年来封建专制、反政党倾向的深刻影响,代代因袭。

二是近代中国从清朝皇帝到袁世凯都是赤裸裸的暴力统治,无法通过议会的政党竞争来动员人民。

2、中国资产阶级软弱,缺乏竞争性政党体制的客观物质基础。

首先,西方的政党政治是在资产阶级发展到成熟时期才出现的,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几乎与资产阶级本身同时产生,所以他们在政治上的幼稚性是难免的,提不出与国情相吻合、切合实际的政纲,互相之间的激烈斗争又削弱了本阶级的力量。

其次,实行议会制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选举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拉取选票。

中国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就无力支持自己政党的代言人。

3、竞争性政党体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民众基础,得不到民众支持。

民众没有关心政治的传统,而且缺乏政治训练,对多党竞争不习惯甚至厌倦。

中国百姓普遍存在“厌乱”心理,需要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他们希望尽早结束政治纷争。

5、请述1928年后国民党党制国家的基本特征。

(教材第五章第一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五章第一节)一、国民党军队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二、国民党的秘密组织在强化国民党统治方面起了特殊作用三、三民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国民党维持其统治“合法性”的理论工具6、请述“一党独大型”体制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教材第五章第一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五章第三节)“一党独大型”体制:马克思主义通常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分为三类: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

其中一党制或曰单党制的政党制度,顾名思义,就是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国家政权的制度。

在近代政治历史上,由于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和社会环境大相径庭,一党制又分别表现为“法西斯主义一党制”、“民族主义一党制”和形式上多党、实质上单党的“一党多元制”等多种形态。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以萨托利为代表的政党研究学者又从“政党数量”和“意识形态两极化程度”这两个维度出发,将一个政党一直赢得国会中大部分议席的状态称为“一党独大制度”。

“一党独大型”体制可谓介于一党制和多党制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政党体制,较为典型的有日本的自民党、墨西哥的革命制度党、意大利的天民党、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印度的国大党等。

其特点为:1、法律上允许多党合法存在且各党在政治上地位平等,故本质上是一种民主政治。

2、各政党能力在现实中不平等,有一个明显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的政党,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3、主导性政党内部派系斗争合法。

“一党独大型”形成原因:1、这类国家均以专制主义为特征的政治文化(专制主义传统),强调国家主义、国家崇拜,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借鉴有移植倾向。

由于原来的专制主义传统与西方民主相冲突,最终妥协。

2、利益之争。

这些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和私有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这些集团在政治上寻求靠山,故党内形成各种派别,是利益集团斗争的产物。

3、地域之争。

这些国家相对较大,人多,每个利益集团的人数都相对较多。

如印度的地区政党一般都是代表某一邦的地方利益或者是某一特殊种族、宗教或种姓集团的利益,因此在地方上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国大党内部斗争体现了地区利益差别。

7、请述多党合作的必然性。

(教材第六章第二节,视频教学课件第六章第二节)一、错综复杂的社会阶级结构是我国多党合作现象的物质基础二、中国反动统治的专制化程度和政治发展任务的艰巨性,是中国党派合作的基本政治背景三、中共依靠自己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逐渐成为中国多党合作的主导力量,这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8、请述台湾经验的启示。

(教材第七章第二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七章第二节)台湾的民主转型经验显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威权体制下的执政精英如果主动推动渐进式的政治体制改革,有可能面临失去政权的风险,但也有可能让自己的执政地位重新获得巩固,两者都没有必然性。

国民党的转型经验也显示,一个相对集权的政党有可能在主导民主转型过程的同时,营造一个“支配性一党体制”的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