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工作实施方案

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工作实施方案

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为深入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启动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试点工作的通知》,响应卫生部、红十字总会号召,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人体器官捐献体系建设,促进我院及我省器官移植工作健康发展,保障人民健康权益,根据国务院《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卫生部、红十字总会《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方案》,制订我院《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工作实施方案》。

二、定义本方案所称人体器官捐献,是指下列两种情况:1、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通过书面自愿申请器官捐献登记,并且没有撤销该登记,待其身故后进行的器官捐献;2、公民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其人体器官,待其身故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以书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的器官捐献。

三、工作目标通过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组织构架,明确各组织分工,确立器官捐献和器官获取工作流程,提高捐献率和移植率,建立信息平台、完善机制,逐步形成公平、公正、高效的人体器官捐献机制,逐步扩大合法器官来源,结合实际逐步推进我院心肺、肝脏、肾脏、胰腺、小肠移植工作的开展。

四、组织构架及工作职责(一)成立我院人体器官捐献移植工作委员会(二)设立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办公室附件二:中国一类(C-Ⅰ)DBD器官捐献与获取标准流程1.潜在捐献者为临床发现的重症脑病患者。

2.当ICU或全院医护人员发现潜在捐献者后,通知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协调员和医务人员联络了解捐献者临床状态并及时告知OPO。

3.协调员负责征询家属意愿,了解是否同意患者身后器官捐献,并讲解器官捐献政策、法规、捐献流程。

4.如家属有器官捐献意愿,要求行脑死亡判定或在必须行脑死亡判定才能捐献器官时,则进行严格的脑死亡判定。

判定人员为具备判定资质的医学专家,应有2名以上专家独立完成。

5.当确认患者脑死亡后,由主管医师告知患者家属病情及脑死亡状态并征求家属终止治疗意见。

患者家属理解并表示认可脑死亡状态、选择终止治疗,并签署终止治疗同意书。

6.当获得潜在捐献者确认脑死亡信息后,由协调员负责再次征询家属意愿,确认是否同意患者身故后器官捐献。

如家属同意器官捐献,协调员应协助家属完成器官捐献相关手续,并签署器官捐献登记表。

7.患者家属签署终止治疗同意书、器官捐献登记表后,由协调员征询家属确认同意在脑死亡状态下实施器官获取手术,并签字。

8.获得家属同意在患者脑死亡状态下器官捐献许可,并签字。

9.器官捐献手续完备后,由器官捐献评估专家和主管医师宣布患者死亡。

同时,OPO应收集案例信息上报COTRS系统,并通过系统分配器官、通知器官获取团队及相应移植单位。

10.器官获取团队在手术室实施器官获取手术,协调员全程见证器官获取手术过程。

完成手术后按要求缝合手术伤口,恢复捐献者遗容,完成器官获取记录。

协调员负责家属处理捐献者后事。

11.器官获取后OPO负责留取器官组织送病理检查,妥善保存器官,并按照COTRS系统分配结果交接器官给相应移植单位实施移植手术。

12.将DBD材料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备案。

附件三中国二类(C-Ⅱ)DCD器官捐献与获取标准流程1.潜在捐献者为临床发现的重症疾病患者。

2.当ICU或全院医护人员发现潜在捐献者后,通知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协调员和医务人员联络了解捐献者临床状态并及时告知OPO。

3.协调员负责征询家属意愿,了解是否同意患者身后器官捐献,并讲解器官捐献政策、法规、捐献流程。

4.如家属有器官捐献意愿,未提出或不要求行脑死亡判定,所捐献器官也无需脑死亡判定时(如捐献肝脏),则无需脑死亡判定。

由器官捐献评估专家评估认定潜在捐献者病因明确、病情不可逆转、短时间内死亡无法避免、符合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条件。

5.主管医师告知患者家属病情及目前状态并征求家属终止治疗意见。

如患者家属完全理解目前状态、选择终止治疗,主管医师应与家属签署终止治疗同意书。

6.当获得潜在捐献案例确认不可逆脑损伤信息后,由协调员负责再次征询家属意愿,确认是否同意患者身故后器官捐献。

协调员应为家属讲解器官捐献政策法规及捐献流程。

如家属同意器官捐献,协调员应协助家属完成器官捐献相关手续,并签署器官捐献登记表。

7.患者家属签署终止治疗同意书、器官捐献登记表后,由协调员征询家属确认同意在心脏死亡状态下实施器官获取手术,并签字。

8.器官捐献手续完备后,与家属商议确定捐献时间后将患者转至手术室。

由器官捐献评估专家或主管医师撤除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停用升压药物等。

记录撤除生命维持系统时间,如在60分钟内,患者未发生心跳停止,则终止器官捐献程序,患者转回原病房;如在60分钟内发生心跳停止,2分钟内仍不能恢复(指有创动脉血压波形呈一直线或心电图持续呈一直线),由器官捐献评估专家或主管医师宣布患者死亡。

同时,OPO应收集案例信息上报COTRS系统,并通过系统分配器官、通知器官获取团队及相应移植单位。

9.器官获取团队在手术室实施器官获取手术,协调员全程见证器官获取手术过程。

完成手术后按要求缝合手术伤口,恢复捐献者遗容,完成器官获取记录。

协调员负责家属处理捐献者后事。

10.器官获取后OPO负责留取器官组织送病理检查,妥善保存器官,并按照COTRS系统分配结果交接器官给相应移植单位实施移植手术。

11.将DCD材料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备案。

附件四中国三类(C-Ⅲ)DBCD器官捐献与获取标准流程1.潜在捐献者为临床发现的重症疾病患者。

2.当ICU或全院医护人员发现潜在捐献者后,通知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协调员和医务人员联络了解捐献者临床状态并及时告知OPO。

3.协调员负责征询家属意愿,了解是否同意患者身后器官捐献,并讲解器官捐献政策、法规、捐献流程。

4.如家属有器官捐献意愿,要求行脑死亡判定,则进行严格的脑死亡判定。

判定人员为具备判定资质的医学专家,应有2名以上专家独立完成。

依据标准为国内最新的脑死亡判定标准(成人)(2009修订稿)5.当确认患者脑死亡后,由主管医师告知患者家属病情及脑死亡状态并征求家属终止治疗意见。

患者家属理解并表示认可脑死亡状态、选择终止治疗,并签署终止治疗同意书。

6.当获得潜在捐献者确认脑死亡信息后,由协调员负责再次征询家属意愿,确认是否同意患者身故后器官捐献。

协调员应为家属讲解器官捐献政策法规及捐献流程。

如家属同意器官捐献,协调员应协助家属完成器官捐献相关手续,并签署器官捐献登记表。

7.患者家属签署终止治疗同意书、器官捐献登记表后,由器官捐献评估专家或主管医师向家属详细讲解脑死亡及心死亡状态下实施器官获取手术的过程和区别,征询家属意愿:如家属选择在脑死亡状态下实施器官获取手术,则按中国一类(C-Ⅰ)器官捐献流程进行。

如果家属选择在心死亡状态下实施器官获取手术,则由协调员与家属签字,并由器官捐献评估专家或主管医师向家属详细讲解ECMO技术的原理及在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中的应用,征询家属是否同意在器官捐献过程中使用ECMO技术进行器官功能保护。

如家属不同意使用ECMO设备,则选择按常规模式实施器官捐献。

8.具体实施时,患者转至手术室,由器官捐献评估专家或主管医师撤除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停用升压药物等。

记录撤除生命维持系统时间,等待患者发生心跳停止。

心跳停止发生后,2分钟内仍不能恢复(指有创动脉血压波形呈一直线或心电图持续呈一直线),由器官捐献评估专家或主管医师宣布患者死亡。

同时,OPO应收集案例信息上报COTRS 系统,并通过系统分配器官、通知器官获取团队及相应移植单位。

9.器官获取团队在手术室实施器官获取手术,协调员全程见证器官获取手术过程。

完成手术后按要求缝合手术伤口,恢复捐献者遗容,完成器官获取记录。

协调员负责家属处理捐献者后事。

10.器官获取后OPO负责留取器官组织送病理检查,妥善保存器官,并按照COTRS系统分配结果交接器官给相应移植单位实施移植手术。

11.将DBCD材料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备案。

附件五《脑死亡判定标准》发表者:王均祎 (访问人次:519)现将卫生部脑死亡判定标准起草小组起草制订的《脑死亡判定标准》和《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两个文件的征求意见稿刊登如下。

脑死亡判定标准(成人)(征求意见稿)一、先决条件(1)昏迷原因明确;(2)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二、临床判定(1)深昏迷;(2)脑干反射全部消失;(3)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自主呼吸诱发试验证实无自主呼吸)。

以上三项必须全部具备。

三、确认试验(1)脑电图呈电静息;(2)经颅多普勒超声无脑血流灌注现象;(3)体感诱发电位P14以上波形消失。

以上三项中至少有一项阳性。

四、脑死亡观察时间首次判定后,观察12h复查无变化,方可最后判定为脑死亡。

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脑死亡定义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不可逆转的状态,即死亡。

脑死亡判定一、先决条件(一)昏迷的原因必须明确原发性脑损伤包括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等;继发性脑损伤主要指缺氧性脑病,如心跳骤停、麻醉意外、溺水、窒息等。

昏迷原因不明确者不能实施脑死亡判定。

(二)排除一切可逆性昏迷的原因如急性中毒(一氧化碳中毒、镇静安眠药、麻醉药、精神药物、肌肉松弛剂等)、低温(肛温32C)、严重电介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代谢及内分泌障碍(如肝性脑病、尿毒症脑病、非酮性高血糖脑病)及休克等。

二、临床判定(一)深昏迷1 检查方法及结果判定:用拇指分别强力压迫患者两侧眶上切迹或针刺面部,不应有任何面部肌肉活动。

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测定昏迷评分为3 分。

2 注意事项:(1)任何刺激必须局限于头面部。

(2)在颈部以下刺激时可引起脊髓反射。

脑死亡时枕大孔以下的脊髓仍然存活,仍有脊髓反射及脊髓自动反射。

脊髓反射包括各种深反射及病理反射。

脊髓自动反射大多与刺激部位相关,刺激颈部可起头部旋转运动;刺激上肢可引起上肢屈曲、伸展、上举、旋前、旋后;刺激腹部引起腹壁肌肉收缩;刺激下肢引起下肢屈曲、伸展;进行自主呼吸诱发试验时可出现Lazarus 征(典型表现为双上肢肘屈、两肩内收、双臂上举、双手呈张力失调型姿势、双手交叉、旋前伸展)。

(3)脊髓自动反射必须与自发运动相区别,自发运动通常在无刺激时发生,多数为一侧性,而脊髓自动反射固定出现于特定刺激相关部位。

(4)有末梢性三叉神经病变或面神经麻痹时,不应轻率判定脑死亡。

(5)脑死亡者不应有去大脑强直、去皮质强直、痉挛或其他不自主运动。

(6)脑死亡应与植物状态严格区别。

(二)脑干反射消失1 髓孔对光反射:(1)检查方法:用强光照射瞳孔,观察有无缩瞳反应。

光线从侧面照射一侧瞳孔,观察同侧瞳孔有无缩小(直接对光反射)。

检查一侧后再检查另一侧;光线照射一侧瞳孔,观察对侧瞳孔有无缩小(间接对光反射),检查一侧后再检查另一侧。

上述检查应反复两次。

(2)结果判定:双侧直接和间接对光均无反应即可判定为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