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知识拓展类课程框架(定稿)

地理知识拓展类课程框架(定稿)

《浙江省普通高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框架》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及《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等文件精神,鼓励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确保学生在其兴趣和特长领域较为扎实的学科底蕴,便于广大地理教师在选修课程开发与开设(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特制定《浙江省普通高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框架》(以下简称《框架》)。

一、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定位与方向二、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框架学科素养类型类别课程目标: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

地理学科素养类课程是以地理学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生活中与地理知识、地理学科思想密切相关的内容为课程内容。

通过本类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聚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提高学生欣赏自然、欣赏人类创造文明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名家对人地关系等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提高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课程内容:1.旅游景观欣赏:世界遗产、中国名山秀水等;2.生活中的地理:气象与生活、邮票中的地理等;3.地域文化:地方饮食文化、地方建筑文化等;4.地理名家名说:徐霞客地理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演变等。

课程开设建议:1.本类课程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与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密切结合,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教材可以在参考国内外同类课程的基础上教师自主选择主题编写。

2.本类课程教材应坚持科学性、兴趣性和通俗性。

3.本类课程的教学应该变改变单纯知识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教师要针对本类课程的特点,创造性地利用地理教学资源,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评价建议: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考勤、质疑、讨论发言等)作为基础性评分,占总评成绩的30%;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在总评成绩的20%;以游记、旅游摄影、小论文写作等作为成果性评分,占总评成绩的50%,三部分相结合以确定其是否能够获得学分。

必修拓展类类别课程目标:必修拓展类选修课程是面向文科方向的学生,在现有国家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拓展与整合。

侧重地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重点区域或领域发展中的运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品质和学科学习能力,进一步认识地理学科的发展以及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课程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必修课程系统地理的原理和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研究不同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现象和问题。

通过对选取有特色和代表性地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世界主要区域和中国各分区的有关地理知识,理解自然、人文地理的原理;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比较,提高其对比和分析能力。

课程内容:第一篇世界地理分区第一章亚洲(5课时)第一节日本工业第二节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第三节印度农业第四节西亚的自然资源第五节中亚的干旱环境第二章非洲(3课时)第一节非洲自然环境差异性第二节富饶的大陆第三节各具特色的河流第三章欧洲(4课时)第一节典型农业地域类型第二节欧洲的工业发展第三节欧洲的旅游第四节大国俄罗斯第四章北美洲(3课时)第一节人口增长与迁移第二节专业化的农业生产第三节新兴工业的发展第五章南美洲(3课时)第一节湿热的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第三节巴西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第六章大洋洲(3课时)第一节半环状的自然环境第二节典型农业地域类型第七章极地考察(1课时)第二篇中国地理分区第一章北方地区(4课时)第一节东北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二节东北传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节环渤海经济区的兴起第四节华北生态环境治理第二章南方地区(6课时)第一节南方地区的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第二节海南与舟山的岛屿开发第三节长三角和珠三角内部联系及产业转移第四节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第五节云贵高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第六节西南地区地形与交通发展第三章西北地区(2课时)第一节干旱环境下的农业发展第二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章青藏高寒区(2课时)第一节独特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河谷农业课程目标:自然灾害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发生频繁且强度大,自然灾害每年都给我国造成严重的损失。

减灾要从每一个人做起。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灾害及其防治的基本知识,建立防灾减灾意识,了解我国国情,肩负起未来国家灾害研究和救助的重任。

课程内容: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6课时)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8课时)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第四节我国的生物灾害第三章防灾与减灾(4课时)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课程目标:本课程根据浙江省基础教育义务阶段缺乏系统地理图像知识学习的情况,依托大学《地图学》课程,结合选修《地理信息技术》模块,根据中学地理教学实际,选取有针对性的知识条目架构课程知识体系。

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能理解高中阶段地理学习所需要的地理图像知识,并能灵活应用;此外,掌握这些知识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结构的构建。

课程内容:第一章地图概论(6课时)第一节特征与定义第二节地理图像的功能与分类第三节地理图像的历史与发展第二章地理图像分析(8课时)第一节经纬网地图第二节等值线地图第三节示意图第四节统计图第三章简易地理图像制作(4课时)第一节简单地图绘制第二节地理图像制作课程目标:海洋地理学是一门地理学与海洋学交叉的学科,也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浙江作为海洋大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海洋地理学知识,为认识海洋、调查研究海洋和开发利用海洋打下基础。

课程内容:第一章海洋水体(2课时)第一节海水温度第二节海水盐度第二章海水运动(4课时)第一节波浪第二节潮汐第三节洋流第三章海洋、大气和陆地间的相互作用(4课时)第一节海洋和大气第二节海洋与海岸第三节岛屿第四章海底构造(4课时)第一节海底地形第二节海底扩张学说第五章海洋开发(6课时)第一节海洋水资源和化学资源开发第二节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第三节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第四节海洋能源资源开发第五节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第六节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第六章海洋保护(6课时)第一节海洋灾害及防治第二节海岸带的变化与保护第三节海洋环境保护第七章世界海洋区划及特征(6课时)第一节太平洋第二节印度洋第三节大西洋第四节北冰洋第五节我国的海洋第八章海洋权益(4课时)第一节我国的海洋权益第二节国际海洋新秩序课程开设建议:1.可将湘版、人教社教科书《自然灾害》、《海洋地理》的相关章节整合,分别作为“自然灾害与防治”、“海洋开发与保护”的教学内容。

2.在对必修教材中的地理图像进行归类基础上,以地图学为基础,就主要地理图像类型与分析应用为主线进行拓展,构建“地理图像与运用”的教学内容。

3.选取有特色和代表性区域,以区域自然、人文环境特征为背景,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为主线,渗透必修课程中系统地理的原理和区域分析方法,构建“区域研究”的教学内容。

方法两字是否可省略4.教学时间:《区域分析方法》、《海洋开发与保护》建议36课时;其它建议各18课时。

评价建议:通过纸笔考试检测,从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和探究活动质量等几个方面评价其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确定其是否能够获得学分。

专题研修类类别课程目标:专题研修类选修课程内容丰富,其开设的目的是为今后立志于从事地理科学及其相关学科发展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个性特长、能够拓展某一领域视野、习得不同学习方式,培养某一专长的地理课程。

课程内容:1、地理观测与考察(侧自然)(1)天文观测;(2)气象观测;(3)水文观测;(4)地貌考察等。

2、地理调查(侧人文)(1)地方专业市场调查;(2)环境调查;(3)人口调查;(4)土地利用调查等。

3、地理实验(1)土壤分析;(2)珠宝鉴赏;(3)地震与建筑设计;(4)遥感判读实验等。

课程开设建议:1.在教学内容选取方面,各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针对本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发展性向选择合适的主题。

教师可从乡土地理事象及学生生活实际、现代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学地理学的实验或野外考察活动、地理学发展史、国外地理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主题等多个方面精选适合学生的探究主题。

2.在教学目标确定方面,教师要注意将获得地理学科知识、习得地理科学探究技能、加深对地理科学的理解等三方面的目标有机融合,不能偏废。

教师要注意在教学组织方面、教学方法方面的革新,确保学生有效探究。

3.在教学的硬件设施方面,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校园内各种资源,适当利用周边社区、公园、博物馆、野外等场所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建设地理专用特色教室。

评价建议:以学生参与专题研究活动的数量与态度为基础性评分,占总评成绩的40%;以提交的观测记录、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等作为成果性评分,占总评成绩的60%,两部分相结合以确定其是否能够获得学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