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构建

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构建

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构建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区域类型的划分类型概念特点举例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有相对清晰的边界地形区、气候区、植被区;农业区、方言区功能区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由中心及辐射范围组成,边界相对模糊城市经济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港口腹地等二、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三、海南岛1、发展优势位置优势(1)位于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与海洋国土的结合部。

既是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又是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

(2)邻近香港、澳门,遥望台湾。

内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

既有广阔的内陆腹地,又能受到华南经济圈、亚太经济圈的辐射作用。

(3)位于西太平洋环行带上,处于日本到新加坡航线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

(4)连接亚洲和大洋州、太平洋和印度洋。

是我国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的海上通道,海运交通位置重要。

自然地理优势(1)四面环海,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对外交往。

(2)以热带气候为主,终年高温,适宜发展高效农业。

(3)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植被茂盛,生物资源丰富,不利于粮食生产,但有利于经济作物发展。

(4)矿产资源种类较多,海洋生物资源、油气资源、为工矿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5)旅游资源丰富,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文地理优势(1)政策优势:海南省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

(2)区位优势:邻近香港、澳门、台湾、珠江三角洲、东南亚。

位于“十字路口”(3)资源优势:岛上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2、海南岛三个环带的产业布局(1)重点发展海岸带原因:海陆交界处,运输条件和经济基础较好,城市集中。

发展:建港口,发展加工业,带动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外向型经济(2)丘陵和台地环带:重点热带农业原因:地形平坦,气候湿热,土壤较好。

发展:蔗糖、粮食、天然橡胶、牧业和城郊型农业,为全国提供鲜活的农产品(3) 山地丘陵带原因:物种丰富,水源区发展: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发展特色旅游业,发展山区特色工业。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一、区域差异比较的内容项目内容自然地理特征位置1、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相对位置气候1、气温特点:最高、最低、日较差、年较差、年际变化2、降水特点;3、气候类型概括;4、特殊气候现象。

5、光照、热量、风向风速,气压、干湿状况等。

地形1、地形单元;2、地势特征;3、主要地形类型;4、特殊地貌景观。

土壤1、地带性土壤;2、特殊的非地带性土壤;黑土、黑钙土、红壤等植被动物1、地带性植被;2、典型动物;3、特殊物种。

水文1、主要河流水文特征;2、主要湖泊水文特征;3、其他湿地水文特征。

4、水文要素: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冰凌、汛期,结冰期等自然资源陆上资源:生物、气候、矿产、土地、水资源等;海上资源:生物、化学(海盐)、动力(波浪、潮汐)、空间、矿产、旅游等资源人文地理特征人口民族民俗1、人口规模及密度;2、人口分布;3、民族。

4、信仰、语言、文化等城市城市分布、城市化水平、城市功能(交通枢纽、旅游、科技、工业等)经济1、农业(作物、熟制、农业类型、在世界农业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农业区、农业区位条件);2、工业(工业部门构成特征、工业区位条件、工业区及其重要工业城市)3、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重点铁路)其他其他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地理事物。

二、三大自然区的差异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分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位置、面积东部临海 45%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 30% 西南青藏高原 25%自然环境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海报多在1000米以下高原、盆地风成地貌,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原始土壤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热带雨林、季雨林西东荒漠—荒漠草原—草原山麓山顶森林—草原—荒漠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人文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畜牧业、绿洲农业畜牧业、河谷农业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补充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自然原因: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②南北差异③四大亚区差异气候植被土壤作物熟制农作物农业条件东北温带季风,温带湿润半湿润区针叶、针阔混交林黑土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热量不足华北落叶阔叶林黄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冬小麦、谷子、棉花水资源不足、干旱、风沙、土壤盐碱化华中华南季风,亚热带湿润区常绿阔叶林红壤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稻、油菜水热充足华南季风,热带常绿阔叶雨林砖红壤一年三熟水稻、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补充南方方言繁杂的原因:交通不便,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战乱灾荒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对稳定三、中国三大经济地带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中部崛起”的范围:中部经济地带所包含的省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2、差异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省区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共12个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共9个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共10个地理区位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地形气候河流耕地类型农作物水果民居古代交通方言矿产工业北方平原高原温带季风结冰旱地小麦、甜菜、大豆、棉花、杂粮苹果梨、平顶马车较少煤、石油天然气重工业为主南方丘陵山地热带亚热带季风不结冰水田水稻、甘蔗、油菜、茶叶、蚕丝柑橘荔枝斜顶船繁杂磷、有色金属轻工业为主1月0℃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南方与北方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水田与旱地水稻种植区与小麦种植区秦岭—淮河特征①能源、矿产缺乏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新兴产业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品粮、农林产品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基地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一、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比较主要特点面临的问题人地关系初期阶段区域内城镇往往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产业中心向外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形成城市群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等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转型阶段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的状态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矛盾加剧再生阶段区域经济逐渐复苏走向协调二、美国东北部传统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衰落的原因与解决的措施(对比德国鲁尔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1、区位优势①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苏必利尔湖附近优质的铁矿③水路交通便利④水源充足⑤市场广阔⑥科技力量雄厚⑦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⑧乳畜业产品产地,副食品供应方便2、衰落原因①工业结构单一②世界性钢铁过剩,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开发⑤新科技和高新产业的冲击⑥资源枯竭、地价上涨3、整治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和交通布局③环境整治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地理环境决定论—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类中心论—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类中心论—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后工业文明)—人地伙伴论—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一、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二、可持续发展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三、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1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2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3 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如解决全球变暖、臭氧洞问题、酸雨蔓延问题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4、阶段性原则发展中国家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黄静的协调发展是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四、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

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二、发展战略1、人口战略存在问题:人口数量多,人口素质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资源战略存在问题: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短缺资源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依靠科技挖掘潜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3、环境战略存在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战略: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4、稳定战略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黄土高原为例思路:跳出黄土高原,整理水土流失的问题,比如:东北黑土流失、江南丘陵水土流失一、黄河概况1、黄河口为什么没有形成大型的中心城市①黄河经常改道②黄河经常断流③地上河,水量变化大,不利于航运④风沙、旱涝、盐碱等问题严重,农业基础差2、凌汛发生的条件①有结冰期②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③水流平缓3、三门峡对黄河下游的有利影响①调节径流,具有防洪、发电、灌溉等功能②使河流含沙量减少,减少河床淤积③减轻下游凌汛危害④遏制黄河断流二、水土流失影响①气候变得更加干旱②地形的支离破碎、千沟万壑③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单产量降低④黄河含沙量增大,下游河床抬高,洪灾加剧⑤使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加剧⑥生态环境恶化,植被更加稀疏(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三、水土流失的原因①黄土高原处于过渡地带,生态脆弱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土质疏松,多裂隙,垂直节理发育④植被稀疏⑤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加剧水土流失(位置、气候、土壤、植被)人为:①植被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工矿企业及城镇建设对地表的破坏,如露天开矿四、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①植树造林②小流域综合治理③工程措施:保塬、护坡、固沟④农业技术措施:蓄水保土⑤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一、传统工业的定义以煤炭、钢铁为基础,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为主要工业部门,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思路:区位优势→衰落原因→措施二、鲁尔区发展背景(区位优势)①鲁尔区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优越②煤炭资源丰富③靠近铁矿产区④水源充足⑤市场广阔⑥水陆交通便利⑦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⑧科技发达三、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衰落的原因)①传统产业衰落②环境恶化四、鲁尔区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世界能源结构调整,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及新兴工业的冲击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产业布局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④发展科技,重视教育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四、东北老工业区的区位优势①煤、铁、石油、水等资源丰富②工业基础较好③交通便利④农业发达⑤劳动力充足⑥市场广阔五、东北老工业区衰落的原因①自然资源短缺②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矛盾③资金匮乏,技术落后④生态环境恶化⑤对经济体制改革适应能力差六、东北老工业区的治理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把自身生产、学习经验和科学研究相结合;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④治理环境污染;⑤引进民间资本;⑥政府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