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机车发展过程简介
中国电力机车的研制开始于1958年。
当时的铁道部田心机车车辆工厂在协助湘潭电机产制造工矿电力机车的同时,设计并研制电力机车。
1958年12月28日,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研制成功,命名为6Y1型。
1968年,经过对6Y1型近10年的研究改进,将引燃管整流改为大功率半导体整流,试制出韶山1型,代号SS1。
1969年开始批量生产,到1988年止,共生产826台。
机车持续功率3780KW,最高速度90KM/H,车长19400mm。
1969年,株洲电力机车厂和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联合研制出SS2。
株洲电力机车工厂1978年研制出SS3型客货两用干线电力机车,1989年批量生产至今。
株洲电力机车厂于2002年制造的SS3B型12轴重载货运电力机车。
株洲电力机车厂1984年研制的SS4型8轴货运电力机车。
SS4改是在SS4、SS5和SS6电力机车的基础上,吸收8K机车技术改进的。
SS5型电力机车生产了2台,为准高速试制的样车。
SS6型机车持续功率4800KW,最大速度100KM/H,长20200mm,是国际招标的中标机车。
SS7型电力机车由大同电力机车厂生产,填补了国内小曲线区段客货运电力机车的空白。
大同生产的SS7B型重载货运电力机车
大同机车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和成都机车车辆厂联合研制的SS7D型客运电力机车。
SS7E型电力机车,用于客运。
曾创造中国机车第一速的SS8行客运电力机车,由株洲电力机车厂生产。
SS9型干线客运电力机车,持续功率4800KW,最大速度170KM/H。
1971年引进的罗马尼亚的6G型电力机车。
1988年从苏联进口的8G型电力机车。
1996年株洲电力机车厂试制的中国第一台交流传动机车。
2000年株洲制造的DJ型交流传动客运机车,具有节能、通讯干扰小,良好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全寿命成本低等特点,最高速度220KM/H。
DJ1型货运电力机车,株洲厂和西门子联合研制,采用欧洲标准,生产了20台(40节)。
DJ2型交流传动机车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客运机车,最大速度200KMH。
中国首列DMU双层内燃动车组由唐山机车车辆厂于1998年生产,在南昌-九江区间最大速度120KM/H,定员540人。
中国首列液力传动动车组由四方厂1998年底生产,1999年投入运行,时速140KM/H,定员450人,目前中国有9组,2组运行于南昌铁路局,7组在哈尔滨铁路局。
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和南京浦镇车辆厂于1999年8月联合研制的“新曙光”号准高速双层内燃动车组用于沪宁线,最高时速180KM/H,定员1140人。
“春城”号电动车组是我国首列运行的电动车组,由株洲和长春厂联合研制,运行时速120KM/H,总功率2160KW。
“先锋”号是南京浦镇车辆厂研制的交流传动动力分散动车组,运营速度200KM/H,最高试验运行速度250KM/H,定员424人。
“中原之星”由株洲机车厂、四方厂和株洲研究所联合研制于2001年10月,时速160KM/H,定员1178人。
株洲机车厂生产的动力集中动车组“大白鲨”,是中国正式进入高速领域的第一辆车组,时速200KM/H。
株洲机车厂、株洲研究所、长春客车厂和广铁集团于2000年联合研制的“蓝箭”交流传动电力动车组,时速220KM/H。
(下图左)
“中华之星”高速电动车组,运营时速270K/H,2002年11月27日,在秦皇岛-沈阳专线综合试验中,创造了321.7KM/H的最高速度。
列车的整体技术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内燃液力传动摆式动车组,由唐山机车车辆厂和浦镇车辆厂于2003年研制,时速160KM/H,最高速度180KM/H,普通曲线通过速度比普通客车提高20%-30%。
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的高速磁悬浮铁路是2001年3月1日开始建设的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线,2002年3月竣工,采用长定子同步直流电动机供电给地面线圈,驱动列车高速行驶。
正常的运营速度高达500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