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情境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情境模式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常用情境模式
【摘要】创设和谐有效的教学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巧设情境故事化;立足情境活动化;突出情境生活
化;创设情境问题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下面结合实践教学浅谈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情境模式。

1.巧设情境故事化,激起学生探求欲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

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

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上册)”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
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

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2.立足情境活动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
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

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

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

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

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

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

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3.突出情境生活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

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

如买1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

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

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正值澳门回归前夕。

老师出示一面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12月20日澳门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了。

这是一面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它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

然后再引出比的意义。

这里,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的氛围,同时,美丽的区旗也使学生受了艺术美的熏陶。

育老师分球的情境中。

“体育老师想请你们帮帮他的忙,给三年级的学生分篮球,王老师有12 个球,要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进行练习,你们看怎么分?”学生听到题,纷纷议论起来,交流后,基本上都同意男、女各分6个。

这时,我说:“你们这种分法王老师试过,可三年级的男同学非常不满,说这样不合理。

他们说,我们16个人,怎么和她们8个人分的一样多呢?老师太偏向了。

那你们觉得怎样分才算公平呢?”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经过讨论,有学生提出建议:按男、女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分,多的多分点,少的少分点。

有的学生起来争议:那到底多分多少呢?我及时抓住时机:“对,多的要多分,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又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们自己总结出“应按人数的比来分配,就比较合理了”。

可见,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多么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4.创设情境问题化,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兴趣。

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

如,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

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
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

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

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

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

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