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
而知识经济时代,正是通过知识创新的速度和方向来决定成败,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与核心。
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既是为了迎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是为了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本文在简单介绍了有关于创造性思维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阻碍我国大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主因素,从大学生自身和高校教育两方面入手,探讨了我们应如何培养和提升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一、创造性思维概述1.1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新欲望和热情的驱动下,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以新颖的思路来阐明问题、解答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能够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局限,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1.2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作为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与其它思维相比具有以下几点显著特征:(1)、新颖性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 在思维的结论上, 具有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 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开拓出新的创造的天地。
(2)、求异性由于创造性思维的立足点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倘若没有新意, 也就谈不上是创造性思维。
因此, 创造性思维就其思维的性质来看, 它本质上是一种求异思维。
这一特征贯穿于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始终。
这种求异性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求同中之异, 即不满足于某些已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结论, 而是勇于打破常规惯例, 致力于从不同的角度求得新的理解和认识, 独辟蹊径,提出一些使人意想不到的崭新的有价值的见解。
二是求独到之异, 即不满足于众人正在研究的已知领域, 更注重去探求人类认识的未知天地,力图开创人类认识的新领域。
我国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在谈到师承关系时说过: “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
这实质上是一句饱含创造哲理的名言。
求异思维正是创造生命力的体现, 它是产生创造性思维成果的摇篮, 是新思路、新方法、新理论的生长点。
二、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以上内容,是我结合了老师课上所讲授的内容和课下所查找的资料,简单总结出的有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理论知识。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当前阻碍我国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主要因素入手,提出应通过何种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和提升我国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1阻碍大学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分析◇从个人主观角度而言:首先,我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对于基础学科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因而限制了我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创造性思维必须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深刻理解之上, 否则所谓的创新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其次,就是老师课上为我们讲解的,我们自身的惯性思维模式。
惯性思维是指人们习惯性地,按照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仿佛物体运动产生的惯性。
惯性思维常会导致思考问题时存有盲点,进而削弱推陈出新的可能性。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很容易在缺乏变化与创新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出惯性思维,进而限制了我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我们创新能力的缺乏。
要创造就必须摆脱传统的思路以及惯性思维的束缚。
在美国著名的贝尔实验室里树立的贝尔雕像的下方写着贝尔留给后人的警句:“有时, 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创造学家,提倡越规思维, 鼓励我们去探索和发现思维王国的奥妙。
同时,我们固有的从众心理也是扼杀我们创造思维的重要因素。
这种心理现象会使个体在认识上的独立思考能力下降, 在行动上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弱。
为此, 要发展创造性思维, 就必须使个体形成独立、对新事物敏感, 保持思维的活跃,培养自信、坚毅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就我个人而言,我经常在面对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徘徊不前,以至于常常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做出决定与判断,经常需要以别人为参考或者通过咨询他人的意见来做出决定。
而这正是由于我个人思维深度浅薄,以及缺乏自信心和判断力所导致的。
在学习创造学这门课程中,我最大的收获并不单单是知识面的拓展和丰富,而是通过老师对我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使我对自己的创造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肯定,使我更有自信来做出选择与判断。
◇从客观角度而言:传统的教育模式由于以应试为惟一目的,形成了以书本为中心的倾向。
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基本上是一些基础的、主要的、已有定论没有争议的内容,这就导致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创造和发明的关系是不大的。
同时,教材内容编写的固有模式和固有内容,也会造成知识面狭窄、视野封闭等弊端。
另外,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知识更新较慢。
教学所用的教材内容陈旧,尤其是对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发展动态很少涉及。
利用这种教材进行教学,学生掌握的只是一些呆板的理论知识,不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另外,目前我国的课堂教学普遍所采用的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只强调教师的“教授”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师只要完成教学内容就万事大吉,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学生思维的拓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这种权威定势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提高。
2.2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针对以上这些阻碍大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主要因素,下面我将有针对性的提出,如何从个人和高校入手,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大学生个人角度而言:(1)、重视知识积累,增强自身文化素质首先,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时刻注意日常知识的积累,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知识与信息是激发灵感、诱发想象、形成直觉的重要因素。
对我们大学生而言, 要学会从书籍中、实验中、日常生活中积累各种知识。
就知识类别而言, 既有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 又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 既有智育知识与德育知识, 又有自然知识与人文知识。
这些知识的获得与积累是创造的源泉。
(2)、克服从众心理,打破思维定势在传统思维模式的禁锢下,惯性思考会使我们思路的闭塞,思想僵化。
长年累月沿着同样的思路行进,往往考虑的次数越多,重新采用新的思路的可能性越小。
因而,我们必须要打思维定势的束缚,实现思想上的“跨越”。
我们可以通过,倾听学术讲座、参加科学技术研讨会、投身社会实践等方式,多多听取不同的意见与想法,学会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打破我们自身的思维定势。
由于缺乏自信心而导致的从众心理,易使我们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从而降低了我们思维深度与广度。
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与思维独立性、思维灵活性、思维怀疑性、思维广度和思维深度有着直接的联系。
我们要想培养好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必须独辟蹊径,标新立异,走出从众的误区。
◇从高校角度而言:(1)、继续抓好教学工作,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继续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产物。
知识不仅是人们行动的向导和指南,而且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创新价值。
一般来说,知识水平和创新水平是一致的,知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创新能力的高低。
因此,知识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必须以知识教育为依托,才能永葆生机,显示旺盛的生命力。
所以,各高校必须继续重视和强化知识教育,用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激活内在的知识储备, 及时重组和不断补充新知识因,以便为其创造性的发挥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2)、通过开展思维训练活动,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求异创造性思维具有洞察敏锐、想象丰富、灵活多变等特点,这种思维贵在打破常规,改变思维的形式与方向,多渠道地、全方位地去思考问题。
思维的活跃度、开放度、新颖度是整个创造活动智力结构的核心,是创造能力彰显的突破口。
因此,引导大学生以全新的思维和视角看待各种问题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关键。
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应侧重于以下四个方面:①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求异思维。
勇于存疑,乐于质疑是求异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并引导学生不受任何框架、任何模式的约束,勇于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势力的禁锢,从新的角度认识问题,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去创造前所未有的新成果。
②培养大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积极主动地观察任何有价值的事物,善于在观察中思索,以求得新发现、新思路。
观察得是否细腻,是否全面,是否深刻,是训练大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内容。
③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想象。
想象力是创造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的欲望和创造的意象。
想象力的培养主要在于积累丰富的素材,丰富的素材积累,可以为学生们想象力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条件和可能性。
④提高大学生灵感的活跃度。
积极主动的思考是灵感产生的内在心理条件,外界信息的刺激与愉悦的精神状态是灵感诱发的外因。
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要善于运用质疑问难、假设求证、发散求异、智力激励等多种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吸引学生对知识的关注,从而激发他们灵感的产生。
(3)、重视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①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意识与热情。
一个人的创造力开发到什么程度,主要取决于有没有创造意识和创造热情。
创造意识和热情是发展创造力的动力。
创造意识离不开自信心,自信心是一切创造者共有的个性品质。
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这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
②磨练大学生的创造意志。
创造意志与创造热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意志对情感和情绪起着调节的作用,正是意志力量使人的情绪服从于理智。
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
③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许多的调查发现,那些不善于交际却长于个性和独立性兴趣活动的学生,有时被人们认为是心理不够健康的“偏才”、“怪才”,恰恰是他们表现出更好的创造性。
这就是说创造性教育必须允许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性以及表现在行为上的独立性,有利于取得创造性成果,是人的创造性的基础。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个性的培养。
(4)、创造一个适合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环境。
①鼓励和组织各种创造活动。
开展创造活动是使大学生的创造意识转化为创造实践的重要途径。
同时,在创造活动过程中,还可以发现新事物、启发新观点,形成新思想。
因此,高校应该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科技活动等,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②开展高水平的学术活动。
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可以开阔眼界、启迪思维,对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