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特征与现代转换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特征与现代转换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WTO 规则在经济自由的名义下对参与国的政府 权力提出了挑战,政府不能在政治的名义之下采取与游戏规则相悖的行动,一 些人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越来越淡薄。这些问题反映在文化上,就是中国文 化的传统优势正在消退,西方文化中的消解性成分越来越扩大影响,使得中国 文化在向西方文化模式靠拢。随着文化和审美观念被征服,西方的政治标准和 政治理念也就逐渐侵入人心。当文化观念和政治观念的侵入取得成效时,西方 政治势力就会扶植中国国内的“亲西方派”,着眼于“在中国培养一批有实力 的中间阶层”、“社会精英”,将注意力放在年轻一代身上。由此可见,全球 化时期的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绝不是神经过敏。如果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有效地 应对的话,那么,随着西方生活方式的渗透,价值观念的改变,中国主流文化 价值体系将逐渐失去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一个国家一旦失去了这种共同 的、稳定的基本价值观念,就会分裂为许多不同的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如果 这个国家本身也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那就会出现消解因素的内外重合。这 时,社会组织,包括国家和政党的价值基础遭到怀疑,组织内的规则失去应有 的约束力,个体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基础动摇,丁•是诸多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将 被引发。而这些问题在特定的时期,将会对国家、民族的生存造成大的冲击。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提出的“文明的冲突”理论,引发了人们对全球未来 发展的新思考。按亨廷顿所说,各个民族国家的文明在表层上可能出现认同, 但在内核上(价值观念与宗教)则难以兼容,这样,“由于现代化的激励,全球 政治正沿着文化的界线重构。文化相似的民族和国家走到一起,文化不同的民 族和国家则分道扬镳。”他认为“一个不属于任何文明的、缺少一个文化核心
也要效法天道,“有余以奉天下”,而不要“损不足以奉有余”,以实现社会
的相对均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公孙丑下"他还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 ‘ ‘粱惠上’这就是孟子的“人和”观,并在历史上有着重要而深远 的 影响。不难看出,中国古代“人和”思想的精华主要在于“和而不同”与“有 余以奉天下”,这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和协调不 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得上君子。在这里,孔子提出了 “和”与“同”两个概念,“和”是多样性的
统一,“同”是一味地附和乃至结党营私,谋取私利。春秋时代晏子说:“若
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 ‘公二
十
年’这也就是说,必须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兼容不同的观念,才能使原来的思
想“成其可”,“去其否”,得出正确的结论。以“道法自然”著称的道家学
“和”才能有所不同,有所创新。正如史伯认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
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
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在史伯
看来,物、美、音乐、情感、道德以及思想智慧的生成,都是和的创造。和与
同的区别就是“生物”与“不继”的区别,即创新、创造、发展与守旧、模仿、
僵化、停滞、死亡的区别。史伯的“和实生物”就是对不同的要素进行和谐组
合所实现的创新,而物的关系的和谐化与道德、美、思想等社会关系的和谐化
又是同一个过程。从自然界的阴晴寒暑、风雪云雨,到国家政治的礼乐刑赏、
宽猛两手,再到人体的阴阳寒热,心情的喜怒哀乐,都只有和谐平衡,才能正
自
然的基本规律。《易传》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天行健,
君
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不断地创新是最高
的
道
德,不断地创新才能发展变化。创新意味着盛德,同时,盛德意味着创新。
只有健康、健美、健壮有力的人和物才能行于天下,才能在大自然中求
得
生存和发展,而要强健就必须自强不息,不断创新和发展。“载物”即是
好
地
发展具有创新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整合创新
整合是指不同的文化互相吸引、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文化
不
仅有排他性,也有融合性,特别是当不同文化混杂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必
然
相
互吸收、融化、调和,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逐渐整合为一种新的文
化
体
系。可以说和谐文化的形成在文化的整合性上表现得很明显。文化的整合
质上是当时的先进文化,并反映了未来的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趋势。中国文 化 早就有创新意识,《周易》中的和谐创新思想,前文已有论述,儒家思想中 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说,商鞅也提出过圣人“不法其礼”、“三 代 不同礼”…‘的思想。“五四”时期,先进人物深深地感到了旧有的文化与 现 时代的不相一致之处。于是胡适在 1917 年的《文学改良刍议》中就提出“今 日 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
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持古为今用、
推
陈出新,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
中
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
量。”中国共产党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才能
使
我国文化面对未来,走向现代化。 (二)坚持民族特色的独立性
不
争
”
即是和谐创造、创新;“道”即是规律。中国文化强调“和为贵”,是一
个
贵
和的哲学,现在则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现实性。这对于中国的民族价值观念
一
直
有着深远的影响。“和谐文化”的提出,可以说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
文
化
的精髓部分的同时,努力创新文化机制、文化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这样
的
文
化创新性也能够引导和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从而更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针对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问题提出了
“
洋பைடு நூலகம்
为中用”的方针。所谓“洋为中用”,就是要求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有
分
析有批判地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并加以消化,使之与中华民族的文
化
传统相结合,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
会以后,邓小平曾强调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的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社会而长期存在”。文化认同在国 家、民族内部成为凝聚力的胶合剂,而在外部则成为独立存在的标识。
在此基础上,陈独秀才提出“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 三大主张。实际上,文化的创新不只是为自身找到了新的出路,同时还为社 会 变革提供了思想解放的氛围,开启了人们的视野,对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起 了 催化剂的作用。
“五四”运动作为文化创新运动,一方面它创造了富有活力的新文学、 新 文化,使中国文学从古代形态进入现代形态,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另一方面它为国家、民族的改造、发展找到了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用马 克 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社会变革。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 结 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 独 立,也没有统一。” “应当注意到,邓小平在这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
实
际
上是不同文化重新组合。“和谐文化”思想早在西周时期,就己认识到
“和”
是万物存在的基础,所谓“和”就是“以他平他”,不同的因素、成分相互作
用,以一定的关系构成和谐之整体,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西周太史史伯
分析西周将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时说“去和而取同”。“取同”就是模仿、雷同、
因循守旧,就是没有创新,而没有创新的原因就是丢弃了 “和”,即是说,
二、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 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和 更 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我们应 该 深入探讨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其主体性,又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 会 的要求,超越国家和地区局限,使其成为世界性、全球化的文化思想,成为 整 个人类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以增强我们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 软 实力 O (一)凸显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创新,必然表现为积极面向现实,面向未来, 敢 于突破陈规陋习,敢于用创造性行为来为社会营造解放思想的氛围,敢于用 新 的观念来取代旧的观念。西方的学者往往把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看作是广义的 现 代文化的开端。文艺复兴打着恢复古希腊文化的旗号,但是,它是针对中世 纪 的迷信统治、思想僵化而来的,新观念、新形式、新做法比比皆是,因此, 本
以
德
育物、生物、养物、造物、用物。物的创新一方面离不开遵循自然之道,
另
一
方面还要合乎道德和谐之法。把德行创新化,把创新德行化,这是对德的
最
深
刻的体悟,也是对创新最深刻的体悟,这两个体悟归结为一个体悟就是道
德
和
谐与创新的统一,即和谐创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
争
”
。
这是对自然与社会和谐创新规律更为清晰的表达。“利而不害”,“为而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特征;现代性
如何正确处理反映时代精神与保持民族特色的关系,是实现中国传统文
化
的现代转换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其中如何对民族特色理解和把握,
把
传统文化创新的内涵与当代先进的创新文化相链接、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文
化
相契合,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特征
的
一种深邃认识,同时也给人们指出了一个追求的理想目标。即只有保持互相
吸
弓丨、融化、调合完满的和谐创新,万事万物才能各得其所。呈现出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