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福建南音的传承
一
( 二) 传 承 中的 问题 作为民间音乐 , 南音 的传 承 需 要 广 大 民众 投 入 进 来 只 有 有 足 够 多 的
人来真心喜爱南音 , 这门艺术才有可能得 到真正的发展 、如果没有 青少年
一
、
福 建 南 音 的 主 要传 承形 式
代的喜爱 , 福 建 南 音就 只 好 随 着 老 一 辈 的 去 世 而 消 失 , 即 使 我 们 给 予 它
一
古老 乐种 , 保持着它应有 的旺盛生命 力。这 种馆社 中的师徒 间的“口传 现代 的快节奏 , 年轻一辈的观众日渐减 少; 南音专业团体 太少、 演 出活动经
心授 ” 的传承形式 , 在 南 音 的 发 展 历 程 中培 育 了 一 代 又 ~ 代 的 南 音 精 英 。 费不 足 都 一 度 使 南 音 的 传 承 面 临 着 困难 。
中是一对一 的关系 , 徒弟得到师辈们 的“ 真传 ” , 保 持着传统 的纯正性。 由 传 ; 很 多有 造 诣 的 南 音 艺 人 已 经 辞 世 而 未 能 留 下 传 人 , 他 们 所 掌 握 的 南 音
于每 个 人 的接 受能 力 和 性 格 的 差 异 , 必 然呈现风格 流派 的不 同。 使 南 音 这 艺术精 华也就随之失传 ; 南音传统的演 奏、 演唱方式和风格特 点 , 很难适应
南 音 主 要 的传 承 形 式 有 : 一是 “ 馆社 模式” 的传承 , 二 是 现代 型 的 学 堂 上 等 的 礼 遇 , 这 门 艺 术也 只 能像 古 董 一 样 , 实 现 装 饰 品 的价 值 式传承 . .与 我 国 其 他 地 区 的 传 统音 乐 一 样 , 南 音 以 民 间艺 人 个体 、 家庭 、 馆
文 棚: 艺 ” 靡
论福建南音的传承
◆ 刘婷婷
( 山 东 省 淄博 : 十六・
【 摘 要l阐述 了福建 南音的价 值和 意义; 分析 了该 乐种的主要 传承形式 ; 探讨 了南音在传承 中存在 的问题 , 并提 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 关键词】福建南音 乐种 传承
福 建 南 音 流 传 于 福 建南 部 及其 所 属 地 区 , 是 一 个 文 化 遗 产 丰 富 的 古 老 器 、 表演等 ) 比较 丰 富完 整 , 也 是 具 有 深 厚群 众 基 础 至 今 存 活 于 闽南 人 民 生 乐种 , 被誉为“ 中 华传 统 音 乐 的活 化 石 ” 。但 是 南 音 并 非 我 们 博 物 馆 里 陈 设 活 中的 传 统 音 乐 品种 。人 们 可 以通 过 博 物 馆 的形 式 进 行 保 护 , 但 对 于 与 物
的古董 , 它伴随着闽南人的一 生。在各种 宗教仪 式、 生老病 死、 婚丧 喜庆 、 质文化传统相伴成长、 以不 同形 态 存 在 的 民族 民 间 音 乐 、 民 俗 习惯 、 民 间 舞
岁时 节 气 、 祭祀礼仪等方面 , 都 留有 南 音 的 足 迹 。 福 建 南 音 在 发 展 上 。 与 闽 蹈 、 民间 口传 文 学 等 非物 质 的文 化 遗 产 , 我们 将如何对其进行保护 与保存 、 南 地 方 至 今 尤 存 的 古 老 民俗 、 生 活风 尚 , 以及闽南人的审美情趣 、 情 感 意 识 继 承 与 发 展 , 如何 让 其真 实 的 继 续 存 活 在 其 生 长 的 文化 空 问 中 , 是 我 们 所 密不 可 分 , 南 音 渗 透 了 闽 南 人 生 活 中 的每 一 个 细 节 。 面临和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因此 , 专 家们认 为, 南 音 具 备 联 合 国 科 教 文 组
改革开放给闽南经济的发展提供 了良好 的条件 , 许多人 的富裕 使经济 织 “ 人 类 口头及 非物 质 遗 产 代 表 作 ” 具有突 出的价值 , 同 时 有 需 要 抢 救 保
生 活 的 丰 富 发 展 成 为 可 能 、同 时 , 闽 南 在 近 现 代 已经 成 为 华侨 之 乡 , 海 外 护 , 符合评审标准 。申请 “ 世遗” 计划~经提 出, 立刻在泉州引起轰动 , 各 大 华 侨 遍 及 东 南 亚 及 欧 美 各地 , 它们将 南音带 到了新 的地方 , 使 南音这 一 中 媒体竞相报导 , 为 申 请宣 传 造 势 , 使 南 音 继 承 发 展 的 道 路 向 着 更 广 泛 的 方 国传 统 艺 术 在 异 国 他 乡 生根 开 花 。作 为 民俗 音 乐 文 化 的 南 音 。 在 改 革 开 放 向前 进 。 的浪 潮 中也 势 必 会 成 为 闽南 海 外 游 子 回 归 故 乡 、 重 温 乡情 的纽 带 。 这 些 游 子 对 南 音 的 热 情 及 在 经 济 上 的 大 力资 助 , 为 南 音 的 保 存 与 发 展 起 到 了 积 极 的作 用 。
福建南音大多应用在民间的红 白喜事等风俗 之中 , 民俗特征 对南音 的
社 中 的亲 缘 、 地缘关系为主要的传承渠道 , 它使这~地 方乐种在 “ 地方性 ” 情 感 决 定 了 这 门艺 术保 存下 来 的社 会 意 义 。世 界 化 及 现 代 化 的迅 速 发 展 , 的氛 围 中成 活 、 繁衍。所谓“ 馆 社 模 式 ”, 即 以 南音 馆 社 中 的师 徒 问 的 “ 口传 使 南 音 在 传 承 上 一 度 面 临绝 种 的危 机 。 由于 南音 所 处 的 环 境 非 常保 守 、 封 心授 ” 方 式 进 行 传 授 。 这 种 传 承 方 式 以师 傅 为 核 心 , 父 传子 、 子 传孙、 孙 又 闭, 而且 它的曲谱基本是以手抄本流传在 世间 , 还有很 多已经遗 失, 这些 为 传子 、 子 又传 孙 . .这 类 传 承 的 好 处 在于 师 徒 之 问 在 传 承 知 识 和技 能 的 过 程 以后 发展 南 音 造 成 了 一 定 的 困难 。 不 少 优 秀 的 南 音 曲 目在 流 传 过 程 中 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