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
化系统(如脑干网状系统)占优),四肢伸直,头昂起。本质是过强的牵张反射。 首先造成γ-僵直(典型的去大脑僵直),切断背根后消失,再切断小脑前叶,此 时出现的是α僵直。
19
去皮质僵直:下肢伸肌僵直,上肢半屈
20
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受损(中央前回底部之前):运动性失语症 (丧失口语表达能力)(白洛卡区)(S)(44,45区)
动物生理学
1
肌肉
1.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 A.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B.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池 C. 横管、纵管和肌质网 D. 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 E. 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2.骨骼肌中的收缩蛋白是()。 A. 肌凝蛋白 B. 原肌凝蛋白 C. 肌纤维 D. 肌钙蛋白和肌纤蛋白 E. 肌凝蛋白和肌纤蛋白
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的大小还随光照强度而变化,强光下瞳孔缩小,弱光下瞳 孔扩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共同的通路:光—视觉中枢—中脑—动眼神经
31
视轴会聚
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汇聚 到被注视的物体上,物像落在两眼 网膜的中央凹内,从而获得清晰的 视像。看近物时物像仍可落在两眼 视网膜的相称位置
32
配。α运动神经元是脊髓反射的最后公路。 紧张性牵张反射:轻度,持续的牵拉刺激。 位相性牵张反射(腱反射,单突触反射):快速牵拉肌腱发生的牵张反射。无论
是紧张性还是位相性感受器都是肌梭。 腱器官:感受肌肉张力(肌梭感受肌肉长度变化),在等长收缩和被动拉长时兴
奋,使肌张力降低 脊休克:失去了高级中枢的调控所致,恢复后屈肌反射亢进,伸肌反射减弱 去大脑僵直:于中脑的上,下叠体之间切断(来自皮质的抑制作用被去除,使易
1.Ach:广泛参与机体的感觉与运动功能以及内脏活动的调节。与觉醒、学习、 记忆和运动调节有关。 基底核:胆碱能神经↓——老年性痴呆 (中枢拟胆碱药) 纹状核:胆碱能神经↑——帕金森病(中枢抗胆碱药)
胆碱能神经↓——亨廷顿病性痴呆(中枢拟胆碱药) 2.氨基酸类:Glu、GABA (1)谷氨酸:Glu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学习、记忆、神经系统发育和某些疾 病有关 (2)γ-氨基丁酸:GABA几乎只存在于神经组织中。含量浓度最高的区域是 大脑中黑质。属强神经抑制性氨基酸,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降血压的 生理作用 抑制性神经递质,参与疼痛,内分泌等的调节。GABA过量表达可 致认知衰退。
去甲肾上腺素能: 分布:绝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的细胞膜上。
α型作用:平滑肌的效应以兴奋为主,也有抑制的。如血管收缩,子宫收缩,扩瞳肌的收 缩,小肠平滑肌的舒张。 Β型作用:平滑肌的效应主要是抑制的。如血管舒张、子宫舒张、小肠舒张、支气管的舒 张。心脏活动的兴奋。
15
(二)中枢神经递质
14
(一)外周神经递质
胆碱能:
毒蕈碱型:分布: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一少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的 细胞膜上。效应:M样作用,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瞳孔括 约肌的收缩,心脏活动的抑制;消化腺、汗腺的分泌活动增强;骨骼肌血管的舒张。 烟碱型:分布: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骨骼肌的细胞膜上。效 应:N样作用。肌肉震颤、心动过速、血压升高。
用 专司视觉
明视觉 + 色觉
暗视觉 + 黑白觉
视力
强
弱
35
视杆细胞的代谢方式是外段的根部不断生成而顶部不断脱落。视锥细胞 的代谢方式可能与此不同。
36
内分泌
23.下列哪种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 A. 促甲状腺素 B. 甲状旁腺激素 C. 卵泡刺激素 D. 前列腺激素 E. 生长抑素
24.糖皮质激素不适合胃溃疡患者,是因为糖皮质激素( ) A.抑制糖的利用,使组织能源减少 B.使胃肠道血管收缩,血供减少 C.促进盐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加剧溃疡病变 D.分解蛋白质,影响伤口愈合
8下列关于儿茶酚胺与β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血管舒张 B. 子宫舒张 C. 小肠平滑肌舒张 D. 心脏活动减弱 E. 支气管舒张
12
9.在突触前抑制发生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 ) A.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物质 C.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兴奋 D.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
广泛
较局限
反应
比较弥散
比较局限
10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
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 紧张性支配 自主神经的外周性作用与效应器本身
的功能状态有关 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11
神经
7.下列物质中,属于中枢抑制性递质的是()。 A. γ-氨基丁酸、甘氨酸 B. 谷氨酸、门冬氨酸 C.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D. 多巴胺、酪氨酸 E. 乙酰胆碱
16
3.单胺类:DA、NE(NA)、5-HT (1)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NA 支配大脑各区、边缘系统、丘脑和小脑功 能活动,参与觉醒,情感,痛觉调节、学习和记忆、心血管调节和药物依赖等生理 和病理机制。 (2)多巴胺(儿茶酚胺):DA 调节精神、情感、行为、认知、思想。调控垂体 激素分泌。 (3)5-羟色胺(吲哚胺):5-HT以抑制、稳定为主。参与觉醒,睡眠,情绪及感 觉传递等有关。
15.含有内淋巴的耳蜗管道是()。 A. 蜗管 B. 咽鼓管 C. 前庭阶 D. 鼓阶 E. 半规管
16.含有外淋巴并与卵圆窗相通的管道是()。 A. 蜗管 B. 咽鼓管 C. 前庭阶 D. 鼓阶 E. 半规管
22
一、耳的结构
(一)外耳
1.耳廓 2.外耳道 3.鼓膜
23
外耳道
鼓膜
(二)中耳
鼓室和咽鼓管
能如实地把声波 振动传递给听小 骨(锤骨-砧骨-镫
骨)
听骨链使振动幅度
减小,压强增大
锤骨 砧骨 镫骨
半规管
24
(三)内耳
内耳耳蜗形似蜗牛壳,蜗 管腔被前庭膜和基底膜分 隔为三个腔:前庭阶、蜗 管和鼓阶。
25
①前庭阶和鼓阶: 充满外淋巴。
②蜗管: 充满内淋巴。
③基底膜:上有螺旋器(科蒂氏器)。 ④螺旋器:由内、外毛细胞、支持细 胞及盖膜等构成。在内淋巴中。
和突触后易化都使EPSP幅度增大 突触后抑制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性抑制,肌梭)和回返性
抑制(闰绍细胞,释放Gly) 突触前抑制(释放GABA)的例子(结构基础是轴突-轴突式突触) 背根反射:背根纤维接受强刺激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对邻近的背
根纤维轴突末梢所产生的去极化强度足以产生动作电位。传导至外 周组织内的感觉末梢,使其释放炎症因子。
26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声波
螺旋器上下振动 毛细胞的听毛与盖膜发生交错的移行运动
外耳道
毛细胞的听毛弯曲
鼓膜
毛细胞顶端膜上的机械门控阳离子通道开放
听骨链
内淋巴中K+顺电-化学梯度扩散入毛细胞内
卵圆窗
毛细胞去极化→感受器电位(微音器电位)
激活毛细胞底部膜电压依赖性Ca2+通道
前庭阶外淋巴
→ Ca2+入胞 毛细胞释放递质
10.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A. 乙酰胆碱 B. 去甲肾上腺素 C. 5-羟色胺 D. 多巴胺 E. 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
13
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 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甘氨酸、γ-氨基丁酸等。 突触后抑制产生IPSP,突触前抑制则使EPSP幅度减小,突触前易化
22.视锥与视杆细胞的本质不同在于()。 A. 外段 B. 内段 C. 胞体 D. 连结部 E. 终足
33
34
两种感光细胞的结构、功能比较
项目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分布 结 构 联系方式 特 征 感光色素
种族差异
视网膜黄斑部
(中央凹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视网膜周边部
(向外周递减)
视锥:双极:节细胞=1:1:1 (呈单线式,分辨力强)
感官
20.视网膜上无视杆细胞而全部是视锥细胞的区域是()。 A. 视盘 B. 视盘周边部 C. 中央凹 D. 中央凹周边部 E. 视网膜周边部
21.下列关于视锥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外段的形态与视杆细胞不同 B. 外段的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 C. 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D. 能产生感受器电位 E. 部分细胞对450nm的蓝光很敏感
4.组胺(咪唑胺):与摄食、饮水、体温、觉醒调节有关。
5.肽类:P物质、内啡肽、脑啡肽和强啡肽、下丘脑调节性肽以及多种脑肠肽。神经 肽:已发现包括加压素,缩宫素在内的几十种神经肽,生理功能尚未完全确定。
17
11.当α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多时,主要使( )
A.肌梭传入冲动增加 B.梭外肌收缩
C.梭内肌收缩
视杆:双极:节细胞=多:少:1 (呈聚合式,分辨力弱)
有感红、绿、蓝光色素3种 只有视紫红质1种
(不同的视蛋白 + 视黄醛) (视蛋白 + 视黄醛)
鸡、爬虫类仅有视锥细胞 鼠、猫头鹰仅有视杆细胞
功 适宜刺激
强光
弱光
能 光敏感度
低(强光→兴奋)
高(弱光→兴奋)
作分辨力
强(分辨微细结构)
弱(分辨粗大轮廓)
*抗胆碱酯酶物质的作用---毒扁豆碱、新斯的明可使AChE失去活性而不
能分解,最终造成阻滞
3
纵管
横管
三联管(triad)-----每一横管和来自
4
两侧肌小节的纵管终末池
肌肉
3.肌肉收缩滑行学说的直接根据是肌肉收缩时()。 A. 肌小节长度缩短 B. 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和H带缩短 C. 暗带长度缩短,明带和H带不变 D. 相邻的 Z线互相接近 E. 明带和暗带的长度均缩短
19.瞳孔近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中枢的共同部位是()。 A. 延髓 B. 脑桥 C. 中脑 D. 下丘脑 E. 大脑皮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