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石市

黄石市

基本信息栏中文名称:黄石市外文名称:Huangshi city(英语)行政区类别:地级市所属地区:湖北省下辖地区:4区1县1县级市1国家级开发区电话区号:0714邮政区码:43500地理位置: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面积:4583平方公里人口:260万人(2009)方言:黄石话、下陆铁山话、大冶阳新话车牌代码:鄂B市树:香樟市花:石榴花经纬度:北纬30.12 东经115.06时间:北京时间UTC+8概述黄石,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全市现辖大冶市、阳新县和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四个城区及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黄石(Huangshi),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即“两型社会”)副中心城市(武汉为中心城市)。

黄石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城市之一。

全市现辖大冶市、阳新县和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四个城区及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

政府:中国共产党黄石市委员会书记王建鸣黄石市人民政府市长杨晓波邮政编码:435000(435001--435008市区;435100大冶市;435200阳新县)方言:黄石话(西南官话区)、下陆、铁山话(北方方言区)、大冶、阳新话(赣语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湖北省黄石市直管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继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湖北省第二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目前,中国共产党黄石市委员会、黄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黄石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局、室机关均迁往开发区团城山街道。

英语:China 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Zone of Huangshi建立时间:1950年8月21日规划面积:180平方公里辖区:3个街道、1个镇管理委员会:黄石市委常委、开发区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胡超邮政编码:435002、435003、435111电话区号:0714车牌:鄂B黄石概况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2007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称号和“全国水环境治理人居环境项目范例奖”。

全市现辖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4个市辖区、阳新县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大冶市(县级市),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总人口260万。

其中,城区面积233平方公里,人口71万。

黄石有着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和雄厚的工业基础,素有“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和“服装新城”之称。

全市已形成冶金、建材、纺织等14个主导产业,共有5家公司在沪、深两市挂牌上市,拥有东贝机电(东贝太阳能、压缩机)、中国劲酒、华新水泥、美尔雅西装、美岛服装等一批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

作为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支点、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和鄂东区域经济龙头,黄石市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2007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外贸出口增长22.9%;财政收入增长26.9%。

如今黄石正处于城市转型期。

2008年黄石GDP达到55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GDP总额排在全省第七位;2009年黄石GDP达到597.78亿元,比2008年增长10.7%。

历史人物王平上将贺俊侦阮贤榜少将王义勋少将马龙少将敖天印将军刘石泉曹亚伯余立金乔信明伍修权名人贤士陈数张之洞吴致民曹玉阶曹壮父林育英石瑛曹亚伯盛宣怀政界张昌尔彭清华贺之军丁中元徐鹏航盛茂林张文进龙德义历史沿革1949年5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黄镇。

随后成立石灰窑工业特区办事处、湖北大冶工矿特区人民政府,黄石市在此基础上过渡建成。

1959年1月26日,大冶县从黄冈地区划归黄石市。

大冶县始建于宋乾德五年(967年)以前。

李煜为南唐主时,以境内矿产丰富,冶炼业发达,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新设一县,取自殷商以来一直“大兴炉冶”之意,便定名为大冶县。

唐虞之世,市地属扬越(一说扬粤)。

夏、商时,市地属荆州之域。

西周时称鄂,为鄂侯领地。

周夷王七年(公元前887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杨粤至鄂(今鄂州、大冶),封其中子熊红为鄂王,市地为楚国鄂王辖地。

春秋战国属楚、秦。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分南郡竟陵以东及江南置江夏郡,从此鄂县南移属江夏,江夏郡统有鄂、下雉等14县,市地在鄂县境内。

三国时期,蜀汉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自公安迁都于鄂(今鄂州),改鄂为武昌,并割鄂之南建阳新县,以武昌、下雉、阳新、柴桑、沙羡、浔阳六县为武昌郡,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阳新两县之间的下雉县境内。

魏黄初四年(223年),孙权将郡治迁至夏口(今汉口)。

又改武昌郡为江夏郡,市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阳新县境内。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江夏郡为武昌郡,以武昌、柴桑、鄂县、阳新、沙羡、沙阳、高陵等七县属地。

市地在武昌、鄂县、阳新三县境内。

不久,武昌与鄂县合并,仍为武昌县,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江州由豫州移至武昌。

至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始移浔阳。

安帝义熙八年(412年),下雉县并入阳新县。

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南朝宋孝建元年(589年),改阳新为富川,不久又改富川为永兴,市地在武昌、永兴两县境内。

梁置西陵县于此,后废。

唐代市地在鄂州武昌、永兴两县境内。

唐末,南方九国兴起,市地在吴国境内。

唐哀帝天?二年(905午),吴王杨行密将永兴县和武昌划出一块地盘置青山场院,进行大规模采矿、开炉冶炼。

市地在吴国鄂州境内。

五代十国时市地在鄂州武昌县、永兴县境内,梁唐时属吴、晋、汉、后周北宋初时局南唐。

宋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始建大冶县。

从此,自宋至民国市地隶属兴国路、兴国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县。

民国16年(1927年),大冶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

1930年成立大冶县苏维埃政府,先后隶属于湖北省鄂东革命委员会、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鄂东办事处,湘鄂赣省鄂东南苏维埃政府。

民国21年(1932年)国民政府在省、县之间设立湖北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市地属湖北省第二专署大冶县;1938年改属第一专署。

民国27年(1938年)大冶沦陷,日军在大冶建立伪政权,盗称“中华民国湖北省大冶县政府”,并在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建置“石黄示范区”,国民党大冶县政府则流亡至毛铺等地。

民国31年(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五师14旅,在大冶、阳新、鄂城等地先后建立大鄂政务委员会、鄂大政务委员会、阳大政务委员会,统属于鄂南政务委员会领导。

民国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国民党大冶县政府接管,复置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隶属大冶县辖。

民国37年(1948年)将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合并为石黄镇,隶属于大冶县。

1949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黄镇。

不久,经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湖北大冶特区办事处直属中原临时人民政府。

同年l0月,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矿特区人民政府。

1950年8月21日,成立省辖黄石市。

1973年,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成立(1985年更名为湖北师范学院,为湖北省属高等师范院校)。

1979年正式设立县级4个市辖区。

1982年3月12日,国务院公布大冶市铜绿山古矿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该遗址被列入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

1987年12月20日,中国乒乓球队黄石训练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

1991年3月4日,武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为湖北省第一条全立交、全封闭的一级汽车专用公路,全长70.3公里。

199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省级高新技术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3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黄石为长江沿岸对外开放城市,实施沿海开放城市政策。

1994年4月28日,大冶撤县建市,定名大冶市。

1995年12月16日,黄石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这是中国第一座五跨预应力混领土连续钢构桥,跨度居世界同类桥梁第一位。

1996年12月2日,国务院批准阳新县从咸宁地区划归黄石市。

1999年,建立黄石高新产业开发区、花湖开发区、团城山开发区。

2002年,整顿开发区,正式建立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副厅级)。

2004年6月,黄石理工学院(前身为黄石高等专科学校)成立,成为黄石市首所市属高等本科院校。

2006年,黄金山工业新区成立。

2006年6月20日,大冶市政府委托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黄金山工业新区协定签字。

2007年4月22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隆重开园,成为全国第一家国家矿山公园(2010年2月22日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2007年7月18日,黄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填补了黄石职教办学层次的空白,是对黄石高教的一个补充。

2007年,湖北黄石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武钢一技校整体并入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三校重组”成立新的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07年11月5日——2007年11月20日,黄石作为分会场,与武汉市、宜昌市、襄樊市、荆门市共同举办中国第八届艺术节。

2007年12月12日,国务院批准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9个城市组成的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即“两型社会”),黄石市被定位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2008年3月17日,大冶市被列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

时隔一年后,黄石市被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

2008年9月,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

2008年12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的三大发展战略,为加速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2009年9月30日,西塞神舟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0年3月21日国务院批准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继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湖北省第二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0年8月20日——22日黄石建市60周年之际,成功举办“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

地理旅游黄石拥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称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