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研究综述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研究综述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研究综述(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100044)摘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日益凸显。

尤其在大城市,交通拥堵及由此导致的时间浪费、运营成本上升、交通事故增加、空气和噪声污染加剧等,给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巨大的社会成本,严重阻碍了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交通拥堵原因及对策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对交通拥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对策1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机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交通需求与日俱增,人们的出行时间、出行距离、出行频率大幅度增加。

这导致了城市道路的交通流量(主要是机动车流量)急剧增加。

城市巨大的交通需求与城市有限的交通供给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许多大城市都出现了交通拥堵的现象。

城市交通拥堵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还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交通拥堵引发的交通运输效率下降阻滞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城市资源的严重浪费。

诺贝尔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研究发现全球每年因拥堵造成的损失占GDP的2.5%[1]。

交通拥堵造成的大气污染也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汽车频繁的怠速、低速、加速、减速,加重了城市的空气污染。

北京市环科院研究结果表明:小轿车的车速由20千米/小时提高到50千米/小时,其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可减少50%左右。

交通堵塞给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无谓损失,它减少了社会总剩余,从而也降低了社会的总体经济福利水平。

根据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张国初分析,若以两百万人乘车计算,北京因为堵车造成的社会成本,一天就高达四千万元[2]。

由此可见,如何避免和减少交通拥堵造成的影响,保持道路通行的高速、安全和舒适的特性,已成为我国交通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国内研究现状2.1交通拥堵问题的原因张仁认为城市道路交通个拥堵的主要原因有:1.城市道路交通需求与道路费源不匹配。

城市的开发与道路交通会相互刺激和促进,但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城市规划并不合理而且难以被持续、有效的贯彻执行,影响了整个道路交通系统的畅通。

2.城市交通结构与交通需求不匹配。

城市公共交通应该是城市交通出行的主体,而轨道交通又是公共交通的主体。

目前我国由于轨道交通发展滞后,使整个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及服务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不满足总体需求,从而刺激了私家车的发展。

而私家车具有较高道路资源占有率,从而加剧了城市道路交通的拥堵状况。

3.城市道路系统功能不匹配。

主要表现为:道路网中各等级道路级配不合理,道路节点功能不匹配,主要道路进出口设置不合理,交通出行性质与路网布局不匹配,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不匹配。

4.城市道路建设与管理手段不匹配。

在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由于管理力度不够造成的道路系统使用效率下降[3]。

复旦大学曹一鸣认为供不应求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

在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的速度要远远大于道路空间增长的速度,并且我国城市道路网密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巨大差距,使得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最终导致了交通拥堵[4]。

郭继孚、刘莹、余柳等认为城市发展屡屡突破城市总体规划的限制规模,给城市交通系统带来巨大压力,与此同时,城市人口密度与小汽车保有量之间呈现畸形对应关系,导致交通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此外,城市公共交通竞争力不足,难以吸引小汽车使用者转变出行方式。

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绿色出行方式日益萎缩,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城市交通系统的压力[5]。

这些都是导致城市道路交通的拥堵的深层次原因。

胡莨靓主要分析了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个性原因。

认为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道路建设以及公共交通发展的滞后是造成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

在我国,公务车的大量使用是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各地纷纷采取的治堵方案主要足以“限”为主,但是行政色彩太突出,难以取得治理拥堵的成效。

交通参与者交通意识差,交通违规违法现象频繁,也是导致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拥堵[6]。

2.2交通拥堵治理对策刘小艳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城市交通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有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智能运输系统,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进大容量、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的发展,确立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合理控制交通该需求的增长;运用交通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居民在出行中选择低碳交通方式[7]。

张红岩、宿迪提出利用综合交通规划的方法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是指以城市内全部交通方式为对象,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符合城市环境、教育、健康和社会福利政策的一体化交通规划。

与多层次交通规划相比,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更加强调规划的连续性、综合性和协调性。

将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与政府财政预算手段相配合,共同提供符合广大市民需求的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从而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8]。

卢毅、张欢、曾泛洪等认为,优化交通结构和加强与改善干道管理是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途径。

通过开辟公交专用车道、公交专用路,实施路口公交车辆优先信号控制并加以制定正确的交通政策等方法来推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从经济角度,提出了利用经济杠杆手段,包括用优惠政策鼓励多人共乘,拥挤道路收费等。

通过采用单向交通,优化信号配时,从时闲和空间上分散交通流即错峰出行等干道管理方法是以提高线交通运输效率[9]。

朱方正、刘继华、许永兵等从规划和管理两个层面提出了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措施。

他们认为,城市规划阶段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关键。

首先,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拥堵现象更加严重时,必须考虑发展多核心城市结构,以减少出行交通距离,分散各条道路上的交通流量。

其次要注重城市支路的建设,协调各等级道路分担的交通流量,完善城市的道路结构;根据道路等级、周边区域交通特性,选用合理的道路横断面,保证车流畅通,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最后,建设完善的静态交通设施,对于城市核心区不能一味满足停车需求,在城市中心区(除核心区)静态交通设施建设(特别是配建停车场),对于旅游、度假集中场所按需求配置静态交通设施,其余区域保留发展用地,分阶段、分区域完善静态交通设施建设。

在管理层面,首先,在经济、管理上予以优先扶持建设城市公共交通,并积极引导城市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意识。

其次,实行错时上下班制度,在重大节假日实行交通管制。

最后,加强交通科技应用,加强对城市居民的交通意识教育[10]。

3 国外研究现状城市交通拥堵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国外很多城市在经过了城市拥堵之痛后都积极寻求治理良策。

3.1 交通拥堵问题的原因2006年,美国运输部(USDOT)出台了《针对减少美国的交通网络拥塞的国家战略》,它指出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一种有效的机制来管理对现有交通容量的利用[11]。

其他原因包括交通事故、大型活动、天气状况、交通信号灯故障等。

根据美国公路使用者联盟(AHUA)的调查显示:在造成交通拥堵的几个重要因素中,交通瓶颈(交通需求超过道路容量)占总数的50%;交通事故占25%;道路施工占15%;交通信号灯故障占5%[12]。

美国公共交通协会(APTA)在其《发展公共交通的好处》中指出交通拥堵的根本性原因在于:出行线路有限,过多的车辆挤占了道路可用空间。

其他原因包括:(1)私家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2)公共交通落后,公共交通财政投入少;(3)公共政策下自动导向模式的发展迅速;(4)道路和停车场的建设占用的土地太多[13]。

3.2 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美国公共交通协会(APTA)认为针对交通拥堵的问题,应该从运输装备的角度扩大交通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13]。

美国,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共投资了500美元用于公共交通设施的维护和建设;英国在2000-2010年十年内投入1800亿英镑,用于补贴现代公交、有轨电车、轻轨系统和自行车交通建设;其他欧洲国家也对公共交通实行幅度较大的补贴,如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早在1992-1998年期间,政府就对购买公交汽车提供38%的补贴,近年来这一补贴比例更大,而对道路建设和轨道交通建设方面的补贴幅度也相当可观,一般补助资金为投资额的75%,有的项目甚至补助90%以上。

首尔曾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过公共交通建设滞后的问题,交通拥堵十分严重。

2004年7月,首尔开始积极推行公交改革,重新整合了公交线路,修建中央公交专用通道,引入车载GPS设备,开发新的智能收费卡系统等。

公交改革后,中央公交专用车道内公共汽车速度从改革前的10 km/h提高至20 km/h,公共交通乘客数量上升了11%[14]。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也是西方国家在面临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时优先采取的措施之一。

巴黎早在20世纪初就对城市交通进行了规划,对交通道路建设留有余地。

随着小汽车数量的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开始出现,巴黎开始迅速开发以城市快速公交和地铁为主的公共交通,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从整体上将城市中心与近郊就业区、生活区及远郊5个卫星城镇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进而逐步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结构。

所以尽管总体汽车拥有量和道路车流量都比较大,但交通拥挤的现象并不十分突出[15]。

一些国外城市管理者运用经济杠杆调节交通出行量的措施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最典型的做法就是交通拥堵收费。

新加坡是最早实施拥堵收费的国家,实施拥堵收费政策后,收费区域的车流量减少约13%;行车速度提高22%;使用公用交通的比例增加了近50%,达到通勤总量的46%;汽车合乘比例大大提高;削峰填谷效应较好[16]。

为了应对交通拥堵,2003年英国伦敦实施城市交通拥堵收费,效果十分成功。

收费时段内进入或穿行于收费区的交通量全年降低了15-18%;收费区内交通延误比以前平均下降30%;同时新制度并未造成对收费区外严重的副作用[17]。

有的国外学者认为为智能交通系统(ITS)技术才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法宝。

智能交通系统(ITS) 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的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开展了与智能汽车技术相关的PATH、IVI、VII和CVHAS等国家项目。

欧盟先后启动了PREVENT和eSafety等大型项目的研究,在安全车速控制与安全跟车系统、横向安全辅助与驾驶员监控、交叉路口安全辅助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并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加快智能安全辅助系统的研发与集成应用,为道路交通提供全面的安全解决方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