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荆楚建筑风格

荆楚建筑风格

1.1楚历史艺术品提取建筑元素楚文化中的艺术品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广泛地联系着。

这些艺术品通过造型、色彩、纹样、材料上的特色及卓越的技艺,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从中我们也可以提炼出“楚建筑”的一些元素特征。

(1)造型特征研究“楚文化”的学者将楚建筑的美学特征归纳为十个方面:即线型之美、和谐之美、因借之美、空灵之美、朦胧之美、超拔之美、绝艳之美、怪异之美、恢闳之美、运动之美。

依笔者浅见,从楚历史艺术品中,最能反映楚建筑造型特征的是线型之美、空灵之美、超拔之美。

·线型之美在各种线条中,楚人对曲线最为钟情。

曲线造型以流畅而富于韵律感为主导。

这一样式风格的特征,极易从直观上把握。

楚式家具、小座屏、虎座凤架鼓、虎座立凤的造型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古代楚人对充盈在宇宙万物间的运动感、律动感的绝妙表达。

这与楚人对生命运动形式的喜好,对生命活力的崇尚有关,也与楚艺术那种上天人地、游目骋怀的流观审美观照方式相密切联系。

楚建筑群体里的馆、阁、楼、堂、台、榭、亭、障、回廊、池岸、曲桥、小河、幽径都是浓淡有别、长短不一的“线条”,细部的翼檐飞角也是具有流动感的曲线。

楚人在建筑活动中高度重视曲线的美学思想,不仅在中国上古建筑中独步一时,而且影响到后世中国园林,甚至波及到西方。

·空灵之美空灵轻盈的风格,从楚漆器的造型意识中最能体现。

楚漆器喜用透雕的形式,常常镂刻精美的几何纹、动植物纹和自然景物纹,给人以精致空透的感觉。

湖北省江陵县出土的漆耳杯,杯口呈椭圆形,弧壁坦底,有双耳的基本形,给人以异常轻巧灵便的感觉,古人因以“羽觞”名之,确切而有诗意。

楚建筑的空灵美,主要体现在空间上的变化。

其楼阁相当开放,楼内外空间流通渗透,追求与自然的亲近。

四周设有隔扇的阁,每方设窗的轩,位于高台或水中的敞露的榭,有顶无墙的亭,以及有盖无壁的廊等,无一不是将人们的视觉引向室外空间。

这种似有若无,似静而动的渗透性空间,即所谓的“灰空间”。

涵蕴于楚建筑中的虚实互补、有无相生的“空灵”美学思想,使建筑的内涵与形式获得完整、深广、多变的意境。

·超拔之美在楚艺术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其通常采用夸张的比例来反映物体,因此楚艺术品中的空间也并非那种可度量的三维空间,而是一种不可度量的幻化空间。

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鹿角立鹤,鹤颈比其细高腿还长一倍,鹤首上的鹿角也是其翅膀的两倍,这种超常规的比例,将整个物体的尺度拔高,令人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轻快的,仿佛离开大地般的超脱感和升腾感。

楚建筑的超拔,有文献记载考证。

楚台寓超拔于峻高,楚都城则寓超拔于伟岸。

楚建筑中的挺拔升腾的造型与辽阔深邃的空间感结合在一起的美学特征,体现了楚人对宇宙永叵、无限的追求和赞美意识,也是中国建筑艺术中“不拘于物,不滞于心”,从有限中去追求无限的审美方式的意匠源泉。

(2)装饰色彩楚艺术色彩的主色调是红色,因楚人有尚赤之风。

尚赤,这与楚人先祖祝融氏在远古之世掌观象授时、燔燎祭天之职有关。

也即是说,楚艺术中的那种以红黑色的强烈对比为基调再敷陈五彩,深邃、幽远、虚玄与斑斓、缤纷、悦目,深沉的哲理感受与愉悦的感官刺激;心灵的震慑与感官的享受奇特地交汇融混在一起的惊彩绝艳的色彩效果,来源于楚人的远古图腾观念和祖先崇拜意识。

文献记载,章华台“丹楹刻桷”就是以“丹”——赤色为主色调。

楚艺术中的色彩表现方式基于一种抽象的色彩意识,它在色彩表现方面的艺术追求倾向,与其流观的审美方式,抽象构成的象征手法本质上是一致的。

其共同的美学特征是超越静观的模拟,超越视觉的表象结构,不重复再现可见的东西,而是将不可见的东西,想象中的事物创造性的表现出来。

从虎座立凤(湖北省江陵县出土)可以看到,昂首引吭、展翅欲飞的长颈彩凤偏偏要站到斑斓猛虎的背上去,而自己的背上却生出一对繁枝的鹿角。

这些作品,鼓励人们面对自然、征服自然,体现出一种富于想象、充满激情的民族文化气质,以及对神秘未知世界和自由精神境界的忘我追求。

1.2楚文化专著提取建筑思想“楚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建筑”也曾经引领当时的建筑潮流。

在《楚辞》等文学著作中,有大量有关楚国建筑的描写。

设计者通过查阅大量楚文化专著,找寻“楚建筑”的原型及内涵。

·“台”与“榭”:台即单层土台,又称“坛”,层台则是重台。

榭是在台上修筑的屋顶、明柱和围栏。

台榭之景,《楚辞》中亦多见,如《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

”《礼记·月令》:“五月可以居高明,可以处台榭。

”“层轩”:轩是附属于宫室建筑的走廊,层轩是指台式建筑的上、下和多层建筑的每一层均有走廊。

《招魂》有载:“高堂邃宇,槛层轩些。

”·“干阑”:是我国南方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其特点为一楼架空,二楼居人,以竹木结构为主。

从《楚辞》中可以发现楚国的某些宫廷建筑参照和吸收了干阑式建筑的因素。

如《招魂》“坐堂扶栏,临曲池些。

”这种屋基筑于水上(或半筑于水上)的建筑,可以说是高台建筑与水上干阑的混合型。

《九歌·湘夫人》:“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九歌·湘君》:“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可见水上干阑在楚国,尤其是沅湘地区,也十分普遍。

·“阙”:是“观”式建筑的一种,观乃高台,在宫寝门道两旁各筑一观。

《国语·吴语》载:(楚灵王)“乃筑台于章华之台,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

”这表明章华台周围有曲水环绕,在曲水之上还耸立着九座巨石雕凿而成的观阙。

1.3借鉴建成的“楚文化”建筑何为“楚文化”建筑,其风格、形式究竟如何?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建筑师已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笔者就其中的代表作品,进行了分析,归纳为以下几点:(1)直接运用外部形式语言如高台建筑、中轴对称、宽屋檐、大坡式屋顶、黑瓦、红墙柱等。

这些形式大都是从史料以及出土的文物中考证得来的。

运用比较成功的有湖北省博物馆,其采用楚文化特有的红黑色及独特的形式,来传承楚文化。

(2)从“楚文化”的象征物中提取元素运用到建筑形式中如东湖楚城城门上的双阙望楼,就好似楚国出土文物虎座凤架鼓的造型,由此演变出双凤脊饰傲踞望楼的屋顶之上,以展示楚人尊凤崇凤的习俗。

(3)由南方干阑建筑文化衍生出楚建筑风格的形式如东湖楚市中的房屋采用了吊脚楼露明穿斗的构造形式。

今日恩施土家族聚居地大量存在的吊脚楼式建筑,就是由干阑式建筑演变而来的,可以视为当年楚国房屋建筑的遗存。

(4)抽象地表达“楚建筑”的形式风格例如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用现代材料和技术手段表达“湘楚文化”的意境,如屋顶上一排排上翘的铝合金扣板飞檐,因借古建筑屋脊发戗做法,整体又似整齐有序的檐口瓦当;檐口下部露明三角形钢结构构件,却似抽象化了的斗棋形象。

其采用现代技术、材料再现古代文明,取之以形,寓之以理,存之以神。

通过以上几项设计手法,挖掘楚文化的内涵,将现代建筑技术、功能空间、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历史文脉巧妙地结合一体,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文化品味。

2第一轮方案(简称方案1)根据前期对楚文化建筑的理解,设计者完成了第一轮方案。

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楚文化”。

2.1立面构图总体布局上,整个站房大楼呈中轴对称布置,中间为突出的大坡顶,然后是倾斜的石材与玻璃墙面,左右两端的望楼又稍稍高起。

候车厅的外墙为配合屋面,一段也往后倾斜,体现出一种强烈向上的趋势,寓意楚建筑的超拔之美。

这种立面的高低起伏和中轴对称的美学特征既符合楚城的构图特点,又满足其作为交通建筑气势恢闳的要求。

2.2“台”的组合造型外观上最主要的特征是突出了“台”的元素,并且营造了一种“层台”的效果。

高架车道与两层大屋面,前后错落有致,穿插交合在一起。

高架车道下有柱子支撑,可看作一重台;然后是位于站房前部的第一层屋面,形式上与主体中庭屋顶相同,与其构架组成了站房的入口雨棚,形成了一个室内外过渡的“灰空间”,既体现出空灵通透的特征,又起到了防止西晒的作用,与整个建筑造型浑然一体,成为二重台;第二层屋面覆盖中庭,并与第一层屋面咬合,打断了其向室内延伸的趋势,成为整个建筑的制高点,并且形成了交通建筑的室内大空间,此乃三重台。

这种组合方式交融自然和谐,并给人以层层跌落的感觉,不由想起楚国“层台累榭”的建筑形式。

2.3屋顶型制中庭大厅的两层大屋顶,虽然也采用了坡屋顶,但与通常所见的中国古建筑坡屋顶不尽相同。

其采用了汉代的坡顶形制,屋面四面倾斜,顶上不是收成_二条屋脊线,而是形成一个面。

汉代文化本是由楚文化发展而来继而形成一个体系,采用汉代屋顶形制不仅代表了楚文化背景,并且也符合武昌独特的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

至于四角望楼的屋顶,则吸收了汉阙的理念,其具象的形式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2.4“楚文化”形式语言在方案设计中,设计者运用了许多历史符号语言,尤其是对楚城城门的隐喻。

楚城城门一般由城墙、水门、陆门、望楼四个部分组成。

其中水门通过船只,陆门则供人车通行,这是楚国城门特有的营建方式。

站房大楼中间主入口好比陆门,稍旁的大玻璃窗有如水门,倾斜的墙面象征楚城高墙,两端的辅助用房结合功能做成双阙望楼形式,无一不在昭示楚城门的种种特征。

另外,雨廊用柱子支撑,采用了干阑的原型,再加上白色的围栏,颇有“轩”的意味。

至于屋顶上的凤纹饰样则明显体现了楚文化崇凤尊凤的习俗。

2.5装饰与色彩色彩的处理上充分考虑了楚建筑古朴自然的特点,整个建筑定位于偏灰的暖色调。

材质与构造上则采用了现代材料和技术来表现楚建筑的风格造型。

“台”形的屋面采用整块的透明玻璃,并用黑色金属窗框分成竖向长方形窗格,轻盈通透,体现了空灵之美;雨廊构架则使用深色的混凝土石材,厚重敦实;两者穿插交汇在一起,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

候车厅墙面采用了浅色的石材,并被用玻璃窗和深色的构架线条分割成一块块的“块”面。

高架车道的柱与围栏是白色的汉白玉、“阙”的屋顶用了少量的青色小瓦⋯⋯整个色彩和材质运用,使历史形式与现代技术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在大厅室内的墙壁上做一些有关“楚文化”的壁画、广告、书法等,在进出站通道中设置电视播放反映“楚文化”特色的音乐、舞蹈和艺术片等,创造一种使旅客感觉是在空间和时间中漫游的气氛。

在出站口,设计了一个“楚韵”广场,更体现了武昌的文化特色。

文化广场以楚文化艺术作为主题,表现其“清新、空灵、浪漫而超拔”的个性特色,使人感受楚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入口广场铺地图案以抽象的“编钟”式样为母题,配以凤鼓、宝鼎、编钟等楚文化艺术品雕塑群引发人们的千古悠思。

3 原型的确定方案l完成之后,应铁道部和武汉市政府的要求,设计者征求了高介华、张良皋先生的意见。

两位先生对“楚文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依此形成最终方案定稿的依据。

3.1 “高台”原型文献记载,古代台为高筑,以挺拔可以临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