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村调查报告(精选多篇)第一篇:湖南绥宁县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020 东山苗族乡留守儿童现状及对策绥宁县东山苗族乡地处绥宁县西南边陲,全乡总面积约11614.平方公里,全乡辖19个行政村,136个村民小组,4061户16564人,其中苗族14693人。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多。
部分留守儿童因种种原因而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的未成年人身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
本人利用业余时间对全乡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做了调查。
一、总体现状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
经调查统计,目前,全乡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近1千7百余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有近1千人,全乡留守儿童732人,其中学前儿童125人,小学阶段的416人,;初中生191人,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372名,,父母均在外打工的有360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
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
其中绝大多数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
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中,93%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被托付给亲友,4%托付校方全程管理。
留守儿童周一至周五在校寄宿的占30%。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45%的留守儿童表示理解父母外出务工属被动接受,25%的儿童反对父母外出务工,30%的留守儿童表示支持父母外出打工,但同时也认为父母不在身边对其最大的影响是学习没人指导监督。
70%的孩子能听老师话,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
6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
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35%,中等的占55%,说谎、打架、沉迷于游戏、网络等不良行为的占1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调查,由于留守儿童长年不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留守儿童在教育、生活、心理等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欠缺。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大多数与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上给予的多,孩子要啥给啥,精神上关注的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得当、不及时。
由于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
且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挣的钱,用于补偿孩子和老人,致使很多留守儿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物质生活优越感较强,加之长辈长期存在“溺爱”孩子的做法,家庭教育方法不得当,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2、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
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我对东山村19名学生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80%,有50.7%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12.2%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20%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
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3、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
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
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
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8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课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有的上课时间溜出学校上网,学习成绩较差比例之大令人担忧。
4、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等意外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5、留守儿童存在行为缺陷。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
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三、关爱留守儿童的做法针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感、安全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重宣传,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氛围。
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向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宣传普及科学家教知识,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同时,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重大意义,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经验做法,在全乡营造了人人都来关注留守儿童的氛围。
2、依托家庭学校促进学校、家庭教育的互动,积极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各学校对“留守儿童”情况展开细致调查,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并将他们父母的通讯地址、电话、务工地点及监护人身体状况和文化程度等有关资料进行归档,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3、积极创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
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学校教师就是留守儿童的代管老师,为留守儿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5、开展关爱活动,享受家的温暖。
开展征寻“爱心妈妈”活动,让“爱心妈妈”自愿者在星期日领留守儿童与自己的孩子共度周末,给留守儿童精神关爱,让他们也能拥有一个温暖的“家”的美好感觉,努力达到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增强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合力。
四、对策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
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
1、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
,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
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加快本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
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提高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创造就业岗位,让农民工就近务工,从而减少留守儿童。
3、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
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阶段寄宿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起义务制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使寄宿学校变成留守儿童暂时的家,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教育的空白。
4、家长要转变观念,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多渠道寻找就业门路。
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
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
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家长及监护人要树立教育新理念,提高解决儿童成长中遇到困惑的能力,正确对待儿童存在的问题,学会换位思考,与孩子一起“成长”。
5、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第二篇:湖南省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统计调查报告湖南省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统计调查报告2020年度湖南省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统计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省统计局、省农业厅配合,具体统计调查由湖南省农村经济调查队承办。
湖南省农村经济调查队于2020年4月-5月,在全省抽取双牌、安化、沅江、嘉禾、株洲、新晃六个县(市)中的71个村,开展了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统计调查。
调查采用入村座谈与入户访问的方式,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实用人才的规模、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技术(职能)资格、培养渠道和受奖励情况等。
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偏少、文化程度偏低、结构不合理。
本文以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对湖南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一些观点与对策。
一、农村实用人才现状1、农村实用人才规模。
71个村有农业人口115647人,有农村实用人才1449人,占总人口的1.26%。
其中,女性116人,占总实用人才的8.0%;中共党员328人,占总实用人才的22.6%;少数民族214人,占总实用人才的14.8%。
2、农村实用人才年龄分布。
1449名农村实用人才中,24岁以下的6人,25-34岁的170人,35-44岁的551人,45-54岁的529人,55岁以上的177人,分别占实用人才总量的1.5%、11.7%、38.1%、36.5%、12.2%。
3、农村实用人才结构。
1449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生产型人才577人,占39.8%;经营型人才546人,占37.7%;技能带动型人才174人,占12.0%;科技服务型人才26人,占8.7%;社会服务型人才126人,占8.7%。
在生产型人才中,种植能手235人、养殖能手249人、捕捞能手11人、加工能手82人,分别占比40.7%、43.2%、1.9%、14.2%。
在经营型人才中,经营人才490人、农村经纪人22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34人,分别占比89.7%、4.0%、6.2%。
在社会服务型人才中,乡村文体艺术人员19人、乡村社会工作人员107人,分别占比15.1%、84.9%。
4、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情况。
1449名农村实用人才中,未上个学的1人,小学文化程度的104人,初中文化程度的923人,高中或中专的362人,大专文化程度的52人,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仅7人,分别占比0.1%、7.2%、63.7%、24.9%、3.6%、0.5%。
实用人才中,通过机构培训的317人,代继或师承成才的142人,自学成材的697人,其他渠道成材的293人,分别占比21.9%、9.8%、48.1%、20.2%。
实用人才中,农民高级技师6人,农民技师6人,农民助理技师3人,农民技术员24人,没有或者未评定职称的1411人,分别占比0.4%、0.4%、0.2%、1.7%、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