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核算的基础.

会计核算的基础.

持续经营阶段 会计 主体A 破产清算阶段
A企业记录: 固定资产按照历史成本计价,并根据估计可 使用的年限计提固定年限折旧,分摊成本到 使用的各会计区间
A企业记录: 固定资产停止折旧,A企业进入 清算程序,固定资产按市价出售 变现以偿还企业债务。
图 3-2 持续经营假设图示(核算时间范围的确定)
(三)会计分期
例 1 1 月份收到A 企业货款 100 万元,但 是货物尚未交付,2月份才交付。 权责发生制 1 月份不确认为收入,只 确 认 预 收 账 款 100 万。 交 付时确认2月份的收入。 1 月份不确认为费用,只 确认预付账款 50 万,收到 货物时确认费用。 确认为 1 月份的收入,同 时确认应收账款 100 万元。 收付实现制 全部确认为 1 月份收 入
A向B出售 100万元产品
会计主体 A B向C出售 50万元产品
会计主体 B
会计主体 C
A企业记录: 银行存款多了 100 万 元。库存商品少了 100万元。 并不记录 B 与 C 的经 济业务。
B企业记录: 银行存款少了 100 万元。库存商品 多了100万元(与A的经济业务)。 银行存款多了50万元。库存商品少 了50万元(与C的经济业务)。
二、会计基础
(一)权责发生制 按照权利和义务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而不是按照款项的实际收支来确定 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者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该作为当 期的收入和费用 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该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 用 营利性组织主要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 (二)收付实现制 以款项是否收到和付出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以款项的实际收付期间作为 确认的标准 哪个期间收到款项则在哪个期间计入收入,哪个期间付出款项则在哪个期间计费用 我国行政单位和部分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
第三章 会计核算的基础
学习目的:了解会计基本假设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质 量要求。理解会计要素的分类,以及会计要素的确认 计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分类是第四章会计账户设置的 基础,掌握会计要素的分类是理解会计账户的前提。 关键概念:会计假设 会计主体 持续经营 会计分期 货币计量 客观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 明晰 性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重要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
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
清算假设
会 计 主 体 A
A企业记录: 按照划分的会计期间的进行会计核算, 并分期提供财务报告
A企业记录: 持续经营打破,不需要会计分期,会计 期间只指清算开始到结束的期间
图3-3 会计分期假设
(四)货币计量
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 生产经营活动。 通过货币计量,使得企业可以用统一的计量尺度记录并且比较生产经营活动的状况。
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会计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分期后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便于结算各期间盈亏,按期编 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会计分期产生了当期、前期和后期这样的时间概念,由此产生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划 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产生了配比原则等。
C企业记录: 银行存款少了 50 万元。 库存商品多了 50 万元( 与B的经济业务)。 并不记录 A 与 B 的经济业 务。
图3-1 企业会计主体假设核算(空间范围的确定)
(二)持续经营
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也不会大规模的削减业务。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就对会计核算时间范围的划分 该假设是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的基础
第一节
会计基本假设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的基本假设的定义: 是指一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不需要证明便为人们所接 受的前提条件 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信息的前提 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等做出的合理确定
四个基本假设: 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企业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 规范了会计工作的范围,即明确了企业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只有本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才是会计核算的范围 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该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全部会计原则的基础。
全部确认为 1 月份费 用 1 月份不确认收入。 3 月实际收到款项时 再确认收入100万元 3 月确认利息 15 万元, 1月和2月不确认利 息费用
3
4
1 月到 3 月,每月确认利息 费用5万元。
表3-1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举例比较
第二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在明确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之后,需要解决什么样的信息才是有用的信息, 这就涉及到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问题。 一、客观性(可靠性)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 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 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 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明晰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 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 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 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三)举例 [例3-1] 某企业分别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处理下述业务: 1.1月份收到A企业货款100万元,但是货物尚未交付,2月份才交付。 2.1月份支付原材料款50万元,B供应商尚未将原材料交付,3月份才收到原材料。 3.1月份向C企业销售产品100万元,货物已经交给购货单位,但是未收到款项,直到3月份才收到100万 元的款项。 4.1月份向D银行借入3个月期的资金100万,利率为6%,单利计息,到期还本付息。 为了方便理解,下面将举例以表格的方式对两种原则比较。
2
1月份支付原材料款50万元,B供应 商尚未将原材料交付, 3 月份才收 到原材料。 1 月份向 C 企业销售产品 100 万元, 货物已经交给购货单位,但是未收 到款项,直到3月份才收到100万元 的款项。 1 月份向D 银行借入 3 个月期的资金 100 万,利率为 6% ,单利计息,到 期还本付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