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环境质量现状评价(doc 87页)部门: xxx时间: xxx制作人: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更多资料请访问.(.....)第3章环境现状评价3.1自然环境概况3.1.1 地形地貌路线走廊位于闽东南滨海断隆带与闽东火山断拗带中,沿线穿越地貌单元有低山、丘陵、残积台地、山间盆地、滨海平原等。
路线走廊带地形在公路工程上应属滨海重丘区。
低山地貌主要分布在罗源与宁德市交界的飞鸾段,山体陡峭,沟谷深切,地形起伏大,海拔多在500-800米之间,相对高差300-500米,山地天然坡度达30度以上,局部陡壁坡度可达50度,山体走向具明显方向性,呈现北东向,与区内构造走向一致;丘陵坡地主要分布宁德市境内,一般海拔为300-500米,相对高差100-200米,丘顶浑圆缓坡,天然山坡稳定;残积台地主要分布在线路起点段,地形平缓,植被发育,残坡积层广布;路线部分落在河床阶地、残丘及海滩软土上,最低为起始沿海滩涂段,海拔为2-3米。
沿线水系发育,河流呈树枝状,为雨源型山溪性河流,上游山坡坡地呈“V”字型,沟底岩石出露,下游地势平坦地段多为“U”字型,河床砂、卵石层厚约2-5m。
3.1.2 气象区内年平均气温19.1-19.2℃,年平均降水量2099㎜,无霜期317天。
雨季(4、5、6、7月)地下水补给为主,补给量大于排泄量,地下水位抬高,涌水量增加;枯水期(10、11、12、1月)补给贫乏。
地下水以排泄为主,地下水位低,涌水量减少。
区内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冲洪积砂卵石层中,是区内较好的地下水含水层,受大气降雨补给,向谷底排泄。
3.1.3 水文3.1.3.1 地表水沿线水系发育,主要河流为金溪、起步溪等,溪流多呈树枝状,为雨源型山溪性河流,汇水面积小、径流途径短,上游山坡坡地呈“V”字型,基底岩石出露,下游地势平坦地段多为“U”字型,河床砂、卵石层厚约2-5m。
本项目不跨越上述河流。
3.1.3.2 海水项目跨越处位于宁德三沙湾海域,三都澳海洋站有较长期海洋观测资料,由于共处在同一海湾内,其间距不大,其潮汐特性、潮位的涨落基本一致。
1)潮汐⑴ 基准面及换算关系本报告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其与当地理论深度基准面的关系如下:黄海平均海平面三都理论最低潮面⑵ 潮型及特征潮位值潮汐形态系数为0.238,属正规半日潮。
潮位特征值如下:最高潮位: 5.25m(基准面为56年黄零,下同)最低潮位:-4.34m平均高潮位:3.08m平均低潮位:-2.27m平均潮差:5.35m最大潮差:8.38m最小潮差:1.94m平均海平面:0.10m平均涨潮历时:6小时32分平均落潮历时:5小时53分⑶ 设计水位:设计高水位:3.66m(高潮累积率10%的潮位)设计低水位:-3.04m(低潮累积率90%的潮位)极端高水位:5.25m(重现期为五十年的年极值高水位)极端低水位:-4.13m(重现期为五十年的年极值低水位)⑷ 乘潮水位:乘潮水位:1.74(历时3小时,保证率90%)2)波浪三都澳属半封闭海湾,湾口口门水域宽度仅为3km左右,口门偏SE向开敞,湾内大小岛屿星罗棋布,四周陆域均为海拔300m以上的山脉所环抱,加之海湾湾口狭长,外海波浪难以通过宽仅3km长达9km的口门直接传入湾内,是天然避风良港。
湾外有浮鹰、西洋岛、洛山和北茭咀等,湾内有三都岛、青山、鸡公山和东安岛等组成天然屏障。
根据《海港水文规范》的有关规定,采用三都气象站多年风速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风浪推算,得出三都澳湾口以外海域ESE向重现期为五十年的H1/3=5.9m。
由于该方向与湾口有较大的角度,受东冲半岛的掩护,波浪经绕射及扩散作用影响,传递到鸡公山岛前水域的比波高为0.2,波浪在湾内传递过程中还将进一步扩散,故外海波浪难以从口门直接传入湾内。
3)潮流三都澳属强潮海区,潮差大,潮流急。
根据三都澳口门水域测流资料分析,本地潮流属半日潮流。
由于本海区地形复杂,岛屿星罗棋布,水域多呈水道形式,潮流呈往复流,流向与水道走向基本一致。
各站点海流基本呈往复流形式,流向基本与岸线平行,涨潮流向三都澳内,落潮流出湾外,一般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
根据有关实测资料,最大涨潮流速1.4m/s,流向为NW向,最大落潮流速1.9m/s,流向为SE向。
4)泥沙三都澳泥沙来源主要有:陆地来沙、海岸侵蚀来沙、河流来沙。
三都澳大部分区域山体陡峭,但在雨流、片流侵蚀下,能把本海区周围山体的疏松风化、残积物质带入海湾。
这也可从本次采到细颗粒沉积物样品中植物碎屑较多,粗颗粒沉积物中有黑色重砂矿以及陆上局部地区风化剥蚀地貌发育等得到证实。
但此种泥沙来源仅在雨季比较丰富,所以带入湾内的物质常受季节控制明显。
三都澳周边海岸岬湾相间,岛礁遍布,海蚀地貌发育,这是波浪潮流作用之故,被侵蚀物质部分被带入湾内,参加本湾内的泥沙运动。
但由于本区岩石坚硬,不易侵蚀风化,所以这部分的入海泥沙并不太多。
河流来沙,三都澳周围较大的河流为交溪、霍童溪,他们的集水面积分别为8708km2和4326km2。
从福建省水文总站的资料可知,交溪从1955~1979年的资料统计年平均迳流量为349m3/s,平均年输沙168.9×104t;霍童溪平均年迳流量为166.2m3/s(1959、1960、1962~1972年),年平均输沙为66.5×104t。
加上其他小河溪入海输沙,三都澳河流年输沙达235.4万t。
可见河流是本区物质的主要供应者。
当然,三都澳的河流输沙主要淤积在三都岛以内的海区,但仍有小部分泥沙被带入本海区,并在适当部位淤积或经本海区向外海排泄。
三都澳港区泥沙主要来源于交溪和霍童溪的入海泥沙,其次是洪水期周边小溪和冲沟中的冲洪积层随雨流向海湾的下泄,以及枯水期湾外沿岸南下深水随潮流由南湾口向里扩散和运移。
多年平均含沙量0.14 kg/m3,年输沙量235.4万t。
5)冲淤三都澳区域内海岸线曲折,岛礁遍布,地形复杂,水深变化大,泥沙运动较为复杂。
引起海区泥沙运动的动力包括波浪和潮流。
三都澳海区外海波浪相对较大,对沿岸输沙有一定的掀沙作用,但是由于三都澳为一口小腹大的半封闭型海湾,波浪主要为小风区波浪,且受岛屿掩护,波浪对泥沙运动影响很小。
三都澳属强海潮区,潮流动力强劲,潮流流速较大,输沙能力强,对泥沙运动起重要作用。
根据有关资料,三都澳内的北部有泥沙淤积,南部泥沙淤积轻微,溪南半岛和东冲半岛沿岸泥沙不但没有淤积,局部还略有加深趋势。
3.1.3.2 地下水项目沿线地下水以排泄为主,地下水位低,涌水量减少。
区内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冲洪积砂卵石层中,是区内较好的地下水含水层,受大气降雨补给,向谷底排泄。
本路线沿线地下水按其赋存条件可分为以下三种: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
3.1.4 不良地质本工程未见对线路影响较大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仅在已建省、县道附近分布有少量因人工开挖造成边坡失稳产生的小型塌方。
由于该线路跨越车里湾、飞鸾湾等海积平原,部份路段均为软基,该软基为饱和淤泥、淤泥质土、流塑状—软塑状,孔隙比大,路基强度低,沉降变形大。
做为路基易沉降变形,须加固改良,增加工程造价。
3.1.5 地震根据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福建省区域划一览表,本项目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3.1.6 土壤项目沿线以红壤为主,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带,但由于该地带人口分布密集植被常被破坏,一些地方伴有水土流失,土壤肥力相对较差。
其次,还有黄红壤、黄壤、紫色土和少量水稻土。
3.2 社会环境现状评价拟建项目位于福建省宁德市,位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的福建沿海地区。
项目直接影响区包括:宁德市蕉城区,本次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以直接影响区作为评价的实际范围。
项目影响区范围示意图见图3.2-1。
3.2.1 项目影响区概况及社会经济现状3.2.1.1 福建省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3°31′~28°18′和东经115°50′~120°43′之间,北界浙江,西邻江西,西南与广东相接,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图3.2-1 项目直接影响区示意图 蕉直接影响区三都相望,连东海、南海而通太平洋。
全省东西最大宽度约480公里,南北最大长度约530公里,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
全省现辖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三明、南平、龙岩和宁德9个地级市,下设永安、邵武、漳平、福清、福安、石狮、武夷山、晋江、南安、建瓯、长乐、龙海、建阳、福鼎等14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和45个县(含金门)。
截至2008年底,全省人口为3604万人,人口密度291人/平方公里。
2008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0823亿元(当年价),比上年增长17.0%。
1991年至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6%(按可比价计算),比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以上,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1996年的第12位前移到2007年的第11位,人均GDP由1990年的1720元增加到2008年的30123元。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1991年的28.1:33.4:38.4调整为2008年的10.7:50.0:39.3。
3.2.1.2宁德市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南连福州,北接浙江,西邻南平,东面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土地面积1.35万km2,直接相邻的海域面积4.46万km2。
全区现设一区二市六县,即焦城区、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古田县、柘荣县、周宁县、屏南县、寿宁县,共124个乡镇、街道办,截至2008年全市总人口达330.44万人,旅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近30万人。
全市2008年末常住总人口31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9.9%。
2008年我市经济年度数据近日全部揭晓。
据市统计局发布信息显示,经初步测算,我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603.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第一产业增加值113.44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46.57亿元,增长15.6%,其中工业增加值204.43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243.63亿元,增长14.1%。
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4和0.6个百分点,经济结构继续优化。
3.2.1.3 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沿海,是宁德市政府驻地,也是宁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位于北纬26°31′-26°58′,东经119°08′-119°51′。
总面积1537.2平方千米。
2003年末,户籍人口41.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67万人,通行闽东方言福安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