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栽培技术要点一、育苗(一)种子育苗(以毛竹为例)1、苗圃地选择:苗圃地要选择在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酸性砂质壤土。
2、整地作床:冬季对育苗地进行深翻,深度30厘米深,同时施入基肥。
早春对土壤进行细整后,做成宽1米,长以地形而定的苗床。
3、播种: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10°C时进行播种。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温水浸种,并每天换一次清水,连续浸种两天,待种子充分吸水膨胀后即可捞出播种。
播种方法可分为点播、条播和撒播。
但点播较有利于管理和节约种子,播种穴的株行距为20×20厘米,穴深1厘米,每穴播种子15粒左右。
每亩用种1.5—2公斤。
播种后覆土0.5厘米。
床面上再盖1厘米厚的稻草,以保持土壤湿润。
毛竹种子无休眠期。
种子采收后就能播种。
有温室或塑料大棚的地方,最好在秋季种子采收后播种,因此时种子发芽率高,毛竹种子采收后发芽率为50%。
放置第二年春季后,发芽率降至20%左右,一年后无发芽能力。
4、苗圃管理:(1)洒水。
播种结束盖草后,立即洒水,使土壤保持湿润。
土壤缺水时,应及时洒水补墒,这是保证种子出苗的重要环节。
(2)搭荫棚,当有50%以上竹苗出土后,应及时搭起荫棚,揭去盖草。
荫棚的透光度初期为40%,随着竹苗分蘖次数的增加,透光度可扩大为60%。
秋后拆除荫棚。
(3)除草、培土,竹苗出土后,对苗床的杂草要及时进行清除,对因洒水冲刷裸露的种子要及时进行培土,除草后要及时洒水,以利于竹苗与土壤密接。
(4)追肥和防治病虫。
竹苗容易发生病虫害。
当出苗达80%以上时,应每隔10天喷一次波尔多液,可防治多种病害。
苗木生长初期每隔10天用0.5%的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
(二)埋鞭育苗:在成林的毛竹林里,挖掘2—4年生健壮的竹鞭,截成40—50厘米长的鞭段,也可以挖掘2—8年生实生苗和实生苗造林的3—4年生幼林里的小竹鞭,截成20厘米长,进行埋鞭育苗。
埋鞭时,在苗床上每隔30厘米开一条育苗沟,沟深20厘米,宽20厘米,施入基肥,将竹鞭平放于育苗沟中,盖土10厘米左右,浇水后用地膜覆盖。
埋鞭苗造林具有成林快的特点。
埋鞭苗一般1—2年就可造林。
埋鞭的时间以秋季和早春为好。
二、竹林营造(一)移竹造林1、林地选择:选择疏松、湿润、肥沃、土层深度达50厘米以上,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的酸性、微酸性或中性砂质壤土或砂质土为宜。
秦巴山区最好选择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腰和山麓地带的缓坡地,地下水位低的河滩地、溪畔沟边河岸、村宅四旁边缘栽植较为理想。
2、整地:生产中多采用穴状整地。
挖穴前,先确定造林密度及株行距,笋材两用毛竹林其株行距为3×4米或4×4米,材用林及丰产竹林的密度可大些。
挖栽植穴的规格为长80厘米,宽60厘米,深50厘米,挖穴时表土和底土分别置于穴的两侧,穴挖好后将表土回填底部,有条件的地方可施入有机肥。
3、母竹的选择:选择1—2年生、3—6厘米粗、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分枝低,枝叶繁茂,鞭色鲜黄,鞭芽饱满,鞭根健全的单株。
4、母竹的挖取和运输:挖母竹时,首先要确定竹鞭的方向。
一般竹鞭走向多数和第一层枝盘方向一致。
挖竹时,在距母竹40厘米处用锄轻轻挖开土层,找到竹鞭,再沿母竹来去鞭方向呈椭圆形挖好,来鞭留30厘米,去鞭留40厘米截断。
其次要保护好竹鞭,尽量做到少伤竹鞭、鞭根和笋芽,更不能强行用力摇动种竹,以免损伤连接点。
母竹挖好后,留枝3—4盘去梢,并使切口平滑。
短距离运输可不必包扎,长途运输必须包扎,中途要进行洒水,上下车要轻搬轻放。
5、栽植季节与方法:竹子栽植的季节一般在每年秋冬季和春季,即10月至翌年的2月是其造林的好季节,我市春季春旱较为严重,而秋季阴雨天气较多,所以秋季是我市栽竹的最好季节。
栽植时,解除母竹上的包扎物,将母竹放入穴中,使鞭根舒展,下部与土壤密接,先填表土、后填心土,四周踏实,浇足“定蔸水”后,再行覆土,覆土深度比母竹原土部分高3—5厘米,最后用1×1米地膜覆盖,地膜四周用土埋实。
三、抚育管护(一)松土除草:每年两次,第一次在5—6月间。
第二次在7—8月间杂草种子尚未成熟前进行。
(二)施肥:为促使竹子更新生长,提早成林,竹林应及时追施肥料。
以农家肥和化肥并用效果好。
在秋冬季施入饼肥、土杂肥等有机肥,有利于孕笋越冬。
在春夏季节施入人粪尿、化肥,可及时满足竹子生长发育的需要。
(三)间伐:新竹萌发快,数量多,但大小不匀,应及时间伐,间伐时要去小留大,去弱留壮,去老留幼,去密留稀。
(四)加强保护:首先要严禁在新竹林中放牧,以免踩坏竹笋和破坏幼竹。
其次要及时防病虫害和兽禽为害。
如果是观赏竹的话,请参考竹子造林一般采用移母竹造林或鞭节育苗造林,但鞭节育苗造林要发展成高产竹林,速度慢。
生产中通常采用移母竹造林。
在绍兴县发展竹子生产,毛竹以鞭根诱导为主,而雷竹、哺鸡竹、高节生则以移载母竹来造林,下面就雷竹栽培技术作一详细介绍。
雷竹造林雷竹有细叶雷重竹(红头雷)与宽叶雷竹(青壳雷)之分。
前者出笋早、产量高、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后者。
因此,在生产上宜发展细叶雷竹。
雷竹造林一般采用移栽母竹造林。
1、造林地的选择和整地。
造林地选择:以坡度平缓背风向阳,光照充足,土层深厚肥沃,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乌砂土和砂质壤土为好,一般的普通红壤、黄壤都适宜栽培,要求微酸至中性。
盐碱土、粘土、低洼积水,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及高山风口不宜栽培。
整地:一般采用全垦整地,深度30厘米左右,清除林地中的树桩、石块,然后每亩挖60个定植穴,穴长100厘米,宽60厘米,深40厘米。
长边与等高线平行,穴底挖平。
坡度在15°以上,采用水平阶梯整地。
2、造林季节的选择。
根据绍兴县10多年的实践,以选择梅季6月种植为最佳。
梅季种竹得用当年生新竹为母竹,种苗来源丰富,种后能立即发鞭,次年通常能出笋成竹,效果较好。
3、母竹的选择。
母竹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造林成活率的高低,成林的快慢,所以选择好母竹非常重要。
确定母竹的好坏有四条标准。
(1)年龄:母竹的年龄以当年新竹及1~年生的好,因为这样的母竹所连的竹鞭处于壮年阶段,具有饱满的笋芽,有较强的发笋及抽鞭能力。
(2)母竹的粗度,一般以胸围2.0~3.5厘米为好。
(3)母竹分枝要低,生长健壮,节间匀称,枝叶繁茂,当年新竹幼叶齐全,竹竿硬实。
分枝低可降低母竹高度、提高造林成活率。
(4)无病虫害、无开花枝。
4、母竹的挖掘与运输。
挖掘:在竹林中选择符合标准的母竹(在林缘或稀疏竹林中挖的母竹质量较好),然后确定母竹的竹鞭分布方向,一般量下一盘分枝的方向与支鞭的方向大致相同,根据竹鞭的方向,按来鞭半尺,支鞭1尺挖取母竹,挖时注意不要扳摇竹竿,以免扭断螺丝钉,并且避免鞭芽损伤。
带土15千克以上,挖起后立即斩梢,切口要平,呈45°角,带枝叶7档。
运输:母竹在运输过程中,要保护好鞭芽与螺丝钉,远距离要进行包扎,装卸车子要尽量小心,缩短途中运输时间,路途远的要对母竹进行遮盖,喷水保湿,减少蒸发。
5、栽植要求。
1~2年母竹,6月上旬种植。
当年生新竹,要竹竿硬实挖掘。
母竹运到后应及时种植,种植时应掌握四点:(1)穴底要平;(2)竹鞭放平;(3)适当浅栽;(4)鞭土密接。
种竹时要根据母竹蔸的大小,适当修整穴塘,填回表土,穴底要平,解去母竹包扎物,放下母竹,放平竹鞭,使鞭根自然舒展,种竹不指望母竹本身长大成材,而是依靠所连的竹鞭抽鞭发笋,长大成林。
所以母竹竹竿不强求直立,而竹鞭一定要种平。
种竹的深度一般以竹鞭在土中20~25百米厘米为宜,可比原来略深,不宜深栽,栽得过深,容易引起烂鞭而不出笋,竹蔸下部要与土壤密接,不留空隙,然后回入表土,自下而上,分层踏实,注意不要使竹笋和竹鞭脱开。
基本种好后,每株再浇5~10千克淡水粪,再覆土培成馒头型,上盖松土。
再覆盖杂草保温。
高大的母竹要打桩固定。
天气久睛,土壤干燥经常浇水。
竹性喜温暖湿润环境。
欲栽培好竹,必须掌握以下栽培技术:①盆栽的夏季宜移至室外阴凉处,并注意多浇水,保持盆土湿润,还要向叶面喷水,地面洒水,以保持空气湿润,才能使竹枝叶青翠。
夏季干燥热风,会使竹叶片枯焦,必须适当降温,防止闷热。
冬季需放在室内,控制水分,并停止施肥。
室内温度需保持在10℃以上。
②生长期间,每隔20天左右需施1次液肥。
液肥可用腐熟稀薄的豆饼水,或复合液肥。
冬季应停止施肥。
栽培竹子,要根据时间、场地、苗源来确定种植方法。
一般说来。
种竹子要注意几点:1:竹子喜欢土壤疏松,这样竹子的竹鞭(根),才能有好的生长环境,因为竹子是靠根来繁殖的。
在种竹子前,对土进行一定的改造,使疏松保水。
可以加进腐殖土、珍珠岩、农村喜欢用碳渣,效果也很好。
2:竹子喜湿润,保持土壤湿润很重要。
有效的办法是在竹子下面覆盖竹叶、树皮、或者石块,现代家庭种竹用石块或者陶粒好一点,野外种就用竹叶、树皮、或者种点阴生植物,像鸢尾、射干等,既保湿,也覆盖泥土,更加清洁美观。
3:选择好的苗源,如果是家庭种竹。
最好用袋装苗,或者盆苗,如果是园林大面积种,有袋苗用袋苗,没有再使用地苗。
4:袋苗和盆苗可以直接种,不择季节,种完后加以固定,防治风吹。
地苗的话,要将叶打掉一部分,减少水分蒸发,一般在农历3月种,俗话说,3月3,种竹竿。
5:种竹子一定要带竹鞭,像一些大型竹子,像楠竹、斑竹、毛竹,主要靠竹鞭发新竹笋,老杆是要淘汰的。
6:盆栽竹子,到一定时间,应该分盆,免得过密影响生长,过密也很容易造成病虫,竹子的主要虫害是竹虱,病害是粉霉病,保持竹子通风透气,能有效控制。
以上是我种竹子的经验,如果还需要什么帮助,请补充。
竹子造林一般采用移母竹造林或鞭节育苗造林,但鞭节育苗造林要发展成高产竹林,速度慢。
生产中通常采用移母竹造林。
在绍兴县发展竹子生产,毛竹以鞭根诱导为主,而雷竹、哺鸡竹、高节生则以移载母竹来造林,下面就雷竹栽培技术作一详细介绍。
雷竹造林雷竹有细叶雷重竹(红头雷)与宽叶雷竹(青壳雷)之分。
前者出笋早、产量高、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后者。
因此,在生产上宜发展细叶雷竹。
雷竹造林一般采用移栽母竹造林。
1、造林地的选择和整地。
造林地选择:以坡度平缓背风向阳,光照充足,土层深厚肥沃,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乌砂土和砂质壤土为好,一般的普通红壤、黄壤都适宜栽培,要求微酸至中性。
盐碱土、粘土、低洼积水,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及高山风口不宜栽培。
整地:一般采用全垦整地,深度30厘米左右,清除林地中的树桩、石块,然后每亩挖60个定植穴,穴长100厘米,宽60厘米,深40厘米。
长边与等高线平行,穴底挖平。
坡度在15°以上,采用水平阶梯整地。
2、造林季节的选择。
根据绍兴县10多年的实践,以选择梅季6月种植为最佳。
梅季种竹得用当年生新竹为母竹,种苗来源丰富,种后能立即发鞭,次年通常能出笋成竹,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