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案例《函数的应用举例》

教学案例《函数的应用举例》

教学案例《函数的应用举例》
南宁市第十四中学高中部陈元菊
一、案例背景:
高中的数学知识也涉及初中的内容,可以说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拓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

由于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在函数的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而在高一学习中函数应用教广泛。

为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

为此,结合实例,在上课时找出结合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给学生分析初高中教学在函数这一章学习方法的延续和存在的区别。

二、案例主题:
在初中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建立函数模型以及运用模型解决问题,体会函数的广泛应用及运用方法。

通过思考、交流、合作等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如计算器,计算机,来计算、整理、表达信息。

重点数学建模的方法.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合理的选择数学模型和科学评价模型优劣
三、案例过程:
引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初中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基本具备这种能力。

从初中到高中目前已经学习过的几类重要的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常用到函数的知识有:函数的概念,函数解析式,函数图像性质。

最核心是确定函数解析式,在初中我们就已经学习到待定系数法。

【中考26题】:随着绿城南宁近几年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对花木的需求量逐年提高.某园林专业户计划投资种植花卉及树木,根据市场调查与预测,种植树木的利润1y 与投资量x成正比例关系,如图-①所示;种植花卉的利润2y与投资量x成二次函数关系,如图-②所示(注:利润与投资量的单位:万元)
(1)分别求出利润关于投资量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这位专业户以8万元资金投入种植花卉和树木,他至少获得多少利润?他能获取的最大利润是多少?
图①图②
在初中,函数关系具体(如本题中已明确是正比例关系、二次函数关系),且有图形提供数据,学生只需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各函数中的常数,即可获得函数关系,再将其化为常规的函数问题解决。

到高中,思维层次上升,对函数应用提出更高的要求。

问题提出:
以下是对某一地区不同身高的未成年男性的体重平均值调查统计表:
问题:据医学测定,如果体重超过相同身高男性平均值的1.2倍属偏胖,低于相同身高男性平均值的0.8倍属偏瘦。

现在某地区某中学有一男生,其身高175cm,体重为75kg,试问他的体重是否正常?
1、引导分析:
启发(1):表中身高栏中没有175 cm这个数值,对应的体重只有靠推测,依据统计表,是否可以找到身高与体重的关系呢?
y来表示,启发(2):根据身高与体重的数对关系,假设身高用x来表示,体重用
那么x、y之间有什么函数关系呢?
以身高为横坐标,体重为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各点,设 A(60,6.13)、B(70,7.90)、C(80,9.99)、D(90,12.15)、E(100,15.02)、F(110,17.50)、
G (120,20.92)、H (130,26.86)、I (140,31.11)、J (150,38.85)、K (160,47.253)、L (170,55.05)
(观察连线接近的函数图象,猜想应当选择哪种函数关系式;然后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中的常数,找出与之接近的模拟函数)
2、讨论模型:(备好坐标纸,学生两两合作,描点,成图,猜想函数模型), 学生操作后易发现(推选代表发言):
猜想模拟函数:(1)二次函数型:
(2)指数函数型:
两种意见的同学分别用待定系数法确定所选函数式中的待系数,
(学生继续两两合作,代值,计算(用计算器),求解)
猜想1:二次函数型,设函数关系为c bx ax y ++=2,
(因时间限制,统一选择点A (60,6.13), C (80,9.99), E (100,15.02)
坐标代入得:⎪⎩⎪⎨⎧=-==⇒⎪⎪⎩⎪⎪⎨⎧+⋅+⋅=+⋅+⋅=+⋅+⋅=579
.101175
.000146
.010010002.15808099.9606013.6222c b a c b a c b a c
b a
近似函数关系式为: 579.101175.000146.02+-=x x y
猜想2:指数函数型:设函数关系为x b a y ⋅=,
选择点B (70,7.90), L (170,55.05)坐标代入,得:
⎩⎨⎧==⇒⎪⎩⎪⎨⎧⋅=⋅=02.12
05.5590.717070
b a b a b a 近似函数关系式为:x y 02.12⨯=
3、评价模型优劣:
记二次函数型: 579.101175.000146.0)(2+-=x x x g
记指数函数型:x x f 02.12)(⨯=
将H (130,26.86), J (150,38.85),K (160,47.253)分别代入)(x f 、
)(x g 中,计算并比较误差:
得到(1): 2.26)130(=f 误差:-0.66
7.24)130(=g 误差:-2.16
(2): 0.39)150(=f 误差:0.15
7.32)150(=g 误差:-6.15
(3):5.47)160(=f 误差:0.25
1.37)160(=g 误差:-10.15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两个模型的优劣,结合模拟函数图象与散点图切合的情况(电脑制作)和计算的结果误差情况,指出从形的角度考虑,要求剩余点较少,从数的角度考虑,要求计算的误差要小,这样选出的函数才比较接近实际情况.
比较后得出:用指数函数型:x
y 02.12⨯=拟合较符合实际。

把x =175代入得: 98.63=y 即身高175 cm 的男性体重平均值98.63 kg 2.122.198.6377>≈÷
结论:这名男生体形偏胖。

问题:已知姚明的身高为226cm,体重为125kg,他的体重是否正常?
把x =226代入得: 66.175=y ,即相同身高226cm 男性平均值为66.175 kg
8.071.066.175125<≈÷
结论:姚明的体形偏瘦。

相比初中函数应用题,高中内涵更丰富,知识信息更广泛,逻辑推理强,抽象程度高,知识难度大,但是初高中函数应用有很多知识衔接点,如总是通过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再解决实际问题等。

4、小结归纳:(理论上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函数拟合过程的一般步骤:
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画出图象,该图象就叫做散点图;
⑵、根据散点的分布猜想应当选择哪种函数关系式;
⑶、用待定系数法确定所选函数式中的待定系数,求出函数表达式;
⑷、用求出的函数表达式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

而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教学反思:
1、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在高一阶段数学的教与学中明显出现了障碍“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高一《函数应用》章节相对于初中而言, 逻辑推理强,抽象程度高,知识难度大,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

2、上课学生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有时点名回答问题也不够直爽。

心理上的闭锁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表现在学生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应。

搞好初高中衔接,除了优化教学环节外,还应充分发挥情感和心理的积极作用。

我们在高一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3、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比较两个模型的优劣,模拟函数图象与散点图切合的情况(电脑制作)并计算结果误差,省时省力,而且有说服力。

4、培养学生的准确计算能力
用待定系数法列方程组,通过计算求借函数表达式,很多学生计算不出或者花时间太多,造成课堂节奏慢,时间分配上,重心不突出。

总之,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