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俄罗斯油气资源

俄罗斯油气资源


表2. 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油气区原油产量及所占比重 (单位:万吨)
年份 项目 西西伯利亚 油气区 其中:秋明 州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2
3143 14804 31266 36812 37565 20833 22037 26476 2851 14315 30787 36108 36534 20159 21347 25417
4.安纳线和泰纳线建设受油源不足的制约
俄罗斯官方(包括普京总统)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出尔反 尔,其真实用意是受油源不足的制约。
除了以上分析的俄罗斯石油后备资源不足外,东西伯利亚 和远东地区近年虽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萨 哈(雅库特)共和国及萨哈林岛周围大陆架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 油气资源,但绝大部分为天然气田,油田数量较少,且以中小型 为主。
5.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天然气资 源开发潜力巨大
今年,在东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区、伊 尔库次克州、萨哈(雅库特)共和国的勒拿河中游谷地 及南雅库特、萨哈林岛(库页岛)周边大陆架相继发现 一批大型天然气田。 其中伊尔库次克州的科维克金等3处的探明储量均 为万亿立方米级的超大型天然气田,预测这一地区中远 期天然气年开采量可达1000—1500亿立方米。
1.俄罗斯的油气资源情况
俄罗斯的石油资源,分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 油气区(又称“秋明油气区”),约占剩余探明 储量的70%,其余分布于欧洲部分北部的季曼— 伯朝拉、伏尔加河流域、东西伯利亚及远东区的 萨哈林岛(库页岛)。 天然气探明储量的90%分布于秋明州北部北 冰洋喀拉海沿岸的汉特曼西斯克和亚马尔涅涅茨 两个自治区。
3.2
主力油田西西伯利亚油气区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石油增产 潜力有限
目前占俄罗斯原油产量70%的西西伯利亚油气区,自1964年第一口油 井投产以来,1974年原油产量突破一亿吨大关,1990年达到创纪录的3.76 亿吨。其后由于老油田资源逐渐枯竭,新油田的勘探接续跟不上,加之前苏 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出现大滑坡,原油产量大幅度下降,1996年降至2.03 亿吨,2000年以后开始回升,2002年达到2.65亿吨。 目前该油田的5个产油区中,苏尔古特和沙伊姆两个产油区已处于衰 退期,其中号称世界第二大油田的萨莫特洛尔油田,面积1600km2,原始可 采储量为20亿吨,高峰期年产油1.5亿吨,目前年开采量已不足5000万吨。 今后10多年,西西伯利亚油气区原油产量仍主要靠下瓦尔托夫斯克和 涅夫季尤甘斯克两个产油区来支撑。但据俄罗斯2003年制定的能源发展战略 规划,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该油气区原油产量只能保持在1.93~1.94亿 吨水平上。
3.1 石油勘探工作进度缓慢,其进度落后于石油产量 增长 速度,近年来石油勘探未取得重大突破
自1999年俄罗斯经济开始走出低谷以来,2000~2003年俄原油产量 年平均增长7.7%,但石油勘探工作由于受资金、设备、技术等因素制约, 油气资源勘探进尺年平均为155.7万米,不仅大大低于高峰的1990年 (528.6万米),甚至低于1980年和1970年水平。
托木斯克州
西西伯利亚 油气区占全 俄%
292 11.04
489 36
479 57.2
704 67.9
1031 72.8
674 67.9
690 68.1
1059 69.8
3.3 俄罗斯石油及地质部门高层官员和专家对其石油 资源估计也不乐观 在2003年8月28日俄罗斯联邦批准的《2020年前 俄罗斯能源发展战略》中,对2010年和2020年俄罗斯 全国石油产量分别规划为3.35亿吨和3.5亿吨。均低于 2003年4.11亿吨水平。主要原因是受资源条件制约。 随着西西伯利亚油气区原油产量缓慢下降,2010 年以后原油产量主要靠欧洲部分的季曼—伯朝拉(在 科米自治共和国)、里海及北冰洋大陆架的新油田来 弥补。
俄罗斯不仅是迄今世界上天然气探明储量最大的国家,而且也 是天然气开采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国家。 2002年天然气开采量5957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开采量的 23.85%;天然气出口量占全球管道天然气贸易总量的38.5%。天然气 在俄罗斯一次能源产量中所占比重从1970年的12%上升到2002年的 45.35%(同期石油所占比重分别为50.8%和35.84%)。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控制着全国天然气开采量的90%。俄 罗斯天然气探明资源量的90%以上集中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其中 西西伯利亚北部北冰洋沿岸地区占全国天然气开采量的约90%。
6.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前景
6.1 俄罗斯中期可提供的原油数量
根据西西伯利亚油气区原油开采量与输油管线布局, 西西伯利亚油田所开采的原油大体有3/4向西输往俄欧洲部 分地区及供出口,只有6500—7000万吨留在西伯利亚地区 加工及供出口,其中西伯利亚地区的安加尔斯克、鄂木斯克 和阿钦斯克三个炼油厂年加工原油能力为4730万吨。 近中期能向亚洲各国出口的数量为每年1800—2300万 吨(萨哈林岛年开采的原油约350万吨供共青城炼油厂)。
4.安纳线和泰纳线建设受油源不足的制约
2004年初又以保护贝加尔湖的生态环境为由,抛出 了从东西伯利亚的泰舍特起,沿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贝 (加尔)阿(穆尔)铁路至纳霍德卡的泰纳线方案。 该线比安纳线向北推移了180—500公里,线路总长 4130公里,计划修建口径为1220毫米的大口径输油管, 年输油能力为8000万吨。
4.安纳线和泰纳线建设受油源不足的制约
俄方并于2003年初信辞旦旦地提出,安大线“首期工 程将于2003年动工,计划于2005年建成,2010年建成第 二期工程,年输油能力为3000万吨。预计今后25年总计 向中国提供原油7亿吨,价值1500亿美元”。
但两国总理签署的《中俄关于共同开展铺设中俄原油 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总协议》不到一年。在日本的巨额 金钱和投资的引诱下,俄罗斯从普京总统到能源部长和远 东地方当局很快就发生变卦。推出了改为修建从安加尔斯 克到远东太平洋沿岸的纳霍德卡港的安纳线方案。
2.俄罗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油气资源开采与出口情况
2002年,俄罗斯产原油37956.3万吨,其中西西 伯利亚油气区占69.75%(约2.65亿吨),伏尔加河流 域占21.9%(约8300万吨),欧洲部分北部占4.1%, 欧洲部分南部(北高加索区)占3.2%,远东地区仅占 1%(367万吨)。 2002年俄罗斯出口原油1.73亿吨,占原油总产量 的45.5%。其中经海运出口8586万吨,占49.6%;经 “友谊”输油管输往东欧各国及德国5572万吨,占 32.2%,其余占出口总量的18%经陆路出口。
据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家协会2003年统计,最近13年来, 上述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只有5.5亿吨,难以支持安大线、安 纳线或泰纳线中的任何一条运营30年所需的资源探明储量。
4.安纳线和泰纳线建设受油源不足的制约
其次,是以此吸引外资,为开发西伯利亚出力。当今的俄罗斯领导 人,都以“本国利益最大化”出发,千方百计维护本国利益。早在上世纪60 年代,前苏联领导人就为开发西伯利亚的资源绞尽脑汁,其中引诱日本投 资开发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据西方学者估计,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要得到充分的 勘探,在最近20年内至少需投入800—900亿美元。这对2002—2005年每 年只有16亿美元投入新油田开发的俄罗斯石油工业投资来说,无疑是“杯水 车薪”。
因此,每年的新增石油探明储量均落后于当年的石油开采料0.5~0.6 亿吨,导致资源“入不敷出”。据西方报道,在俄罗斯现有的石油探明储量中, 难开采的占一半以上。其中38.4%属于低渗透油层,19.6%位于气层下部, 13.6%为重油,10.4%属高稠油。 截至2002年,俄尚未动用的油田探明储量约10亿吨,其中四分之三 集中于西西伯利亚油气区。
6.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前景
6.3 东北亚地区天然气开发合作前景光明
随着东西伯利亚、萨哈共和国和萨哈林岛大陆架天然气资源勘 探工作的加快,预计在2010年前可投入正式开采。 由于这一地区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当地天然气消费量很少, 95%以上的开采量供出口。 中国、韩国和日本是最紧的输出对象国。当然也不排除利用液 化天然气船向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部分液化器。 随着天然气开采量的增长,中国有望通过输气管取得俄罗斯 30%的出口份额(预计2012~2015年可达200~300亿立方米)。
表1. 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产量
年份 项目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2
石油产量 (万吨)
28475
41133
54673
54231
51618
30683
32352
37956
天然气 开采量
833
1150
2540
4620
6410
5950
5840
5957
3.俄罗斯石油后备资源状况不容乐观
内肯定会进一步强化。利用能源合作,打地缘政治的 牌,利用日本牵制中国;而对中国则“又拉又推”, 从中牟取“最大利益”。 由此可见,无论是俄罗斯提出的安大线、安纳线,
还是泰纳线,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钓鱼工程”,根 本不可能指望在近期内付诸实施。
5.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天然气资 源开发潜力巨大
谢 谢!
6.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前景
6.2 能源问题最终是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博弈
日本出于其地缘政治和抑制中国和平崛起的目的,千 方百计在俄罗斯出口原油问题上牵制中国。但俄日之间由于 战后尚未签订和平条约,加上北方四岛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因此, 俄罗斯不可能同日本在能源方面达成一揽子紧密合 作; 俄罗斯从其战略利益考虑,对中国通过铁路出口的原 油会有所增长,但最终规模大体可能维持在1500万吨水平 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