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秋战国皇帝的历史故事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有关春秋战国皇帝的历史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
: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奋发图强,重用人才秦穆公,名任好,赢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
: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奋发图强,重用人才秦穆公,名任好,赢姓,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网罗人才,重用贤臣,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左右手,这些能人是让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重要棋子。
他还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开始了秦国的崛起。
正是因为他打下的基础,才有了后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华夏的千秋大业。
为了能使更多的贤才为自己效力,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人那里请来了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请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枝。
秦穆公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个国家,称霸西戎。
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使国家强盛,打败了楚国和魏国,扩地千里,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关于秦穆善于纳贤才《史记秦本纪》记载:"穆公任好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
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穆公夫人媵于秦。
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
秦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羊皮赎之。
楚人遂许与之。
"秦穆公认为要做大事得有大批人才,他想尽办法满天下去搜罗。
秦穆公与众不同的是,不重用本国的贵族。
他怕本国贵族权大势大,国君反倒受了他们的牵制。
他宁可重用外来的人才。
外来人才他们不像本国的豪门大族割据地盘,建立自己的势力,威胁国君。
可是秦国地处西部,人才难觅,于是他就打算到其他国家去搜寻。
当时他还没有娶妻,于是就派公子絷到晋国求亲,一方面可以结交晋国这个中原大国,另一方面可以顺便寻访贤人。
公子絷出发前,秦穆公特意嘱咐他:"我国国小,人才罕见,晋国是大国,必有奇才。
你这次去一则替寡人求亲,如果成功,我们就不用担心东边的威胁了(晋国在秦国的东面);二来就要为寡人寻访贤士,有愿意来我国效力的,就一定把他给寡人带回来。
"没过多久,秦穆公听说公子絷求亲成功,很高兴。
又听说访得贤人公孙枝,秦穆公更是喜出望外,急忙召来公孙枝相见,和他谈论国家大事,发觉其果然是很有才华的人,就拜公孙枝为大夫。
又派公子絷带上聘礼到晋国去迎娶伯姬。
十多天以后,公子絷带了伯姬和晋国陪嫁的奴婢、彩礼回来见秦穆公。
秦穆公打开晋国陪嫁奴婢的名单一遍,又核对了一下,就回过头问公子絷:"卿此去功劳甚大,不过这个百里奚是个什么人啊?怎么只有名字,不见人啊?"公子絷赶紧回答说:"百里奚原先是虞国的臣子,后来虞国被灭,他可能是不想为奴,逃跑到楚国了吧。
"秦穆公听到这里,又问道:"百里奚是人才啊,怎么晋国没有留住他,反倒把他当成了陪嫁的奴隶了呢?"公孙枝说道:"虞公和百里奚成了晋国的俘虏后,虢国有个大夫叫舟之侨的投降了晋国,他知道百里奚有才能,就想把他推荐给晋献公。
晋献公派舟之侨去说服百里奚,结果被百里奚给拒绝了。
百里奚说:君子才能不能施展,也不去敌国的土地,更何况是到敌国做官呢?"百里奚,姓百里,名奚,是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
他的儿子叫孟明视,后来也是个出名的人物。
百里奚在三十多岁娶妻生子后,离开虞国到齐国,但找不到出路,靠要饭过日子。
后来四十多岁他到了宋国,碰见一个隐士叫蹇叔,两人成了知心朋友,都想找一个出路,可是找不到主儿。
没办法,百里奚打算回到虞国去。
蹇叔说:"虞国的大夫宫之奇倒是我的朋友,咱们不妨找找他去。
"就这样,百里奚又回到了虞国。
蹇叔带着百里奚去见大夫宫之奇。
宫之奇要带他们去见虞君。
蹇叔摇了摇头说:"虞君爱贪小便宜,不像有作为的人物。
"于是,蹇叔就离开了百里奚。
临别时他对百里奚说:"以后您要瞧我,就上鸣鹿村好了。
"打这儿起,百里奚跟着宫之奇在虞国做了大夫。
果然不出蹇叔所料,虞君爱贪小便宜。
晋国派使者到虞国,送上一匹千里马和一对名贵的玉璧,作为礼物买通虞君说:"我们打算攻打虢国(又叫北虢,都城在今河南陕县东南),为行军方便,想跟您借一条道儿从您的国土过去。
"虞君瞧瞧手里的玉璧,又瞧瞧千里马,连连答应:"可以,可以!"大夫宫之奇拦住他说:"不行!虢国跟虞国贴得那么近,好像嘴唇跟牙齿一样。
俗语说: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我们这两个小国相帮相助,还不至于给人家灭了。
万一虢国被晋国灭了,虞国也一定保不住。
"虞君说:"人家晋国送来了千里马和无价之宝跟咱们交好,咱们连一条道儿都不准人家走?再说晋国比虢国强上十倍,就算失了一个小国,可是交上了一个大国,还不好吗?"百里奚拉住宫之奇退出来说:"跟糊涂人说好话,就好像把珍珠扔在道儿上。
"宫之奇知道虞国一定灭亡,就带着家人跑了。
不久,晋献公派大将率领大军经过虞国去灭了虢国,回头顺便也灭了虞国,取回了千里马和玉璧。
虞君和百里奚都做了俘虏。
听到公孙枝说,百里奚逃到楚国去的消息,这时的秦穆公愿以重金赎回百里奚,又怕楚人不给。
于是派使者到楚,说:"我国的奴隶百里奚逃到贵国,请允许我方用五张公羊皮将他赎回。
"楚国一看此人如此不值钱,也就答应了秦的要求。
当七十余岁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国时,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桎梏,与他商谈国事。
百里奚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君公垂询!"穆公说:"虞君不用你,才使你被掳,并不是你的过错。
"坚持向百里奚讨教,两人一直谈了三天,穆公十分高兴,拜百里奚为国相。
由于百里奚是用五张公羊皮赎回来的,所以人称其为"五*大夫"。
百里奚辞让道:"我不如我的朋友蹇叔。
蹇叔贤能而不为世人了解。
当年我在外漫游受困于齐,不得已向别人乞讨,是蹇叔收留了我。
我因此想到齐君无知那儿做事,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幸免与无知一起被杀。
我到周地,见王子颓喜欢牛,就以养牛去接近他。
后来,王子颓想用我,又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免于被诛。
我到虞君手下做事,蹇叔又阻止我。
我也知道虞君不会信用我,只是为了那一份俸禄和爵位,暂时留下来,想不到就当了俘虏。
从这三件事,我深知蹇叔的贤能。
"秦穆用五张羊皮把百里奚从楚国赎回来《东周列国志》云:百里奚到了秦国,穆公见他年纪很大,问他。
百里奚对曰:"才七十岁。
"穆公叹曰:"惜乎老矣!"奚曰:"使奚逐飞鸟,搏猛兽,则臣已老。
若使臣坐而策国事,臣尚少也。
昔吕尚年八十,钓于渭滨,文王载之以归,拜为尚父,卒定周鼎。
臣今日遇君,较吕尚不更早十年乎?"让我去搏击猛兽呢,那我年纪的确是老了;不过如果让我论国事呢,则比八十岁才遇到周文王的姜太公则还年轻十岁。
秦穆公与百里奚畅谈三日,颇为其才能所动,于是拜为上卿。
秦穆公能够积极大胆地举贤用能,关键在于他具有爱才之心。
为了访求贤才,他想方设法用五张羊皮换来百里奚,并能大胆起用,让其辅佐国政。
同时,穆公还能客观公正地分析人才,认识人才,使用人才。
他对百里奚的选用,并不以虞国的灭亡而认为百里奚无能,而是做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为"虞君不用子,故亡,非于之罪也。
"为了能够得到人才,秦穆公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自己国家没有人才,就到别的国家去"挖",先在晋国"挖"来公孙枝,又从楚国"挖"来百里奚。
只要是人才,无论大才还是小才,他都不放过。
正是因为他开创的这种风气,使秦国成了吸引人才的乐土。
秦穆公求贤若渴,并且为能人提供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同时也利用他们的智慧成就了自己的事业,真可谓最大的能人是把能人组合在一起的人。
秦穆公的这思想和做法,都是值得现代人所借鉴的。
韩愈在《杂说四说马》一文里,用识马的道理表明识别人才的重要性。
他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识马者难得,有识马者然后才会发现千里马,不识马,即使有千里马也会被埋没。
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
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由于不识马就不能饲养马。
"马虽有千里之能",但待遇不公,不能满足它起码的生活要求,因而不能发挥它的才能。
只有善于鉴别而又培养得当,人才才会大量的涌现出来。
韩愈这种爱才、选才、用才的思想,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唯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那种埋没人才、摧残践踏人才的辛辣讽刺,同样也是我国历史上"尚贤"思想的新发展。
韩愈四试于礼部,三试于吏部,十年犹布衣。
他才高受屈,又几经贬谪,对于如何善于识别人才和培养人才有其真切感受。
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说马》就是他结合自己早期不得志的遭遇,而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所作的不平之鸣。
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也是有价值的。
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认真识别和积极培育人才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在重用人才方面,三国时期的曹操表现得尤为突出。
早在创业之初,曹操就非常中重视网罗人才;建都许昌之后,又一再下达"求贤令",以朝廷的名义招纳贤士,试图把散落在民间的人才都聚集起来。
在选择人才的标准上,曹操以其政治家的独特气魄,一反过去以门阀和名气取人的传统标准,主张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著名的《八月令》竟然明确地提出要起用那些"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这是对以门阀品第为惟一标准的传统人事制度的一次猛烈冲击。
对于曹操"识拔人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的选才标准,连宋代的政治家司马光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曹操在创业之初,需要人才帮助打天下时,他更是虚心纳士,和刘备、孙权一样对有用之才极尽礼遇。
曹操厚待刘备、关羽的事情是尽人皆知的,其实他给予自己重要的谋臣将士的优待远在刘、关二人之上,故大多能得人心。
更为难得的是,曹操在创业之初能用度外之人,即对有用的人才做到不计前嫌,即使是仇敌也不念旧恶,不加报复,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恢弘大度。
因此,将曹操对人才既任用又猜疑的态度比照起来看,他在人才问题上奉行的其实是实用主义的方针。
为了建立统一天下的霸主事业,他重视人才、礼遇人才,表现了他有囊括英才的雄才大略和容纳人才的恢弘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