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的思考—以云南高校为例(2010-02-22 18:43:31)转载李丽忠(云南财经大学党委组织部,云南昆明 650221)摘要: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云南自然资源、区位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地方化”特色服务路径:一是开展人才培训,二是引领思想文化进步,三是发挥政府和企业决策的智囊作用,四是发挥科技成果的“孵化器”作用,五是架起次区域合作与交流的桥梁。
针对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受限于云南高等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和各高校个体能力,社会服务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一是统筹发展高校三大职能,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找准学校定位,培育服务特色,确保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找准着力点和结合点,推进科技创新,增大云南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关键词:高等学校社会职能云南省我国的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基本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在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两项职能之后才发展起来的。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以培养人才为主要职能,直到80年代,明确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之后,社会服务的职能才迅速发展起来[1]。
云南高校发展社会职能起步晚,底子薄,但经过半世纪特别是近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发展势头良好,规模初步形成,社会效益显现。
一、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的路径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开展人才培训,二是引领思想文化进步,三是发挥政府和企业决策的智囊作用,四是发挥科技成果的孵化器作用,五是架起次区域合作与交流的桥梁。
(一)开展人才培训西部要发展,人才是关键。
目前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主要问题,一是人才总量不足;二是人才分布不合理;三是现有高层次人才流失加速,考取外地的大学生、研究生不回云南工作,人才呈加速递减趋势[2]。
云南高校担负起了为国家和本省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在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全日制毕业生的同时,以函授、夜大、短期培训等形式,积极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开展人才培训服务。
近年来,在司法考试、医师资格考试、会计师资格考试等系列执业资格考试以及行业制度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云南高校开展人才培训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培训人数不断增多,云南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地位作用更加明显。
(二)引领思想文化进步大学从其诞生以来,聚集大批科技、文化精英,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造,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而对社会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大学有着科学、民主、创新的精神理念,有开放、平等、自由的学术氛围,有几十年的文化积淀,因此不断激励着新思想、新学术的产生,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
高校已逐渐成为云南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中心。
一是云南高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通过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等到农村、进社区等方式,发挥了高校先进思想文化的辐射作用。
二是云南高校一批知名学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通过学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把先进的思想文化向社会大众推广普及,引领社会思想文化进步,云南大学赵仲牧、金子强、苏升乾等一批学者从“象牙塔”走进大众的视野,并为人们耳熟能详。
三是云南高校凝练的校训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
比如,云南大学的“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云南师范大学继承和发扬了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和“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形成“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新校风,激励并深刻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并被广泛传播到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各个领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发挥政府和企业决策的智囊作用高校是学术性专门组织,具有学术自由、学术独立的品质和追求民主、科学的传统,是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政府和企业决策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云南高校从各自学科、专业和人才等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特点,建立了一批适用对路、有较高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中心),发挥了政府和企业的智囊作用。
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4],该校根据云南特有的西部、边疆、多民族和连接东南亚、南亚等区域特点,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建立了经济、金融、投资、现代企业、区域发展、国土资源、财政税收等科研院所集群,使学校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溶为一体,互相促进。
经过多年的发展,实际上已成为云南省的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中心、经济与管理理论研究中心和经济与管理政策咨询服务中心。
云南高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为政府和社会所认可,高校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也从社会的边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
(四)发挥科技创新的“孵化器”作用云南的高层次人才相对集中于高校的特点比较突出,云南高校建立起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科研院所、实验室,产生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十五”以来,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项目的关键技术奖取得了重大突破。
全省共取得268l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成果15项,获省科学技术奖成果1021项[5]。
突出表现出了以下特点:一是科技创新重大成果集中在高校。
云南大学侯先光院士、昆明理工大学戴永年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导奖、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奖等国内、国际大奖7项[6]。
二是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的高校企业、校企合作经济实体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云南大学校办企业—“云南大学科技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在“云大—120”成功开发上市后,又在细胞工程技术方面,成功开发出LH单克隆抗体快速检测试纸的三个产品,并形成产业化[7]。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铜业集团等单位成立“昆明永年锂业有限公司”,以戴永年院士等人的专利技术“真空炼锂”实施无污染冶金高新技术项目,替代了国内外延用了100年多年的传统冶金工艺,带动了我国新型材料和新型航空材料等基础材料的制备加工工业的发展[8]。
三是高校科研院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内核”。
比如,依托昆明理工大学建成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资源化处理科技攻关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9]。
云南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作用,高校已越来越成为高科技产业中的重要环节。
(五)发挥次区域合作与交流的桥梁作用云南作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组织中国方面的主要代表省份,在与次区域的经济、教育、文化、贸易等合作与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来年,云南积极推动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云南高校次区域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10],到2005年,云南全省高校招收留学生达3000余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已达12个,汉语桥工程开始实施,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分别在泰国和孟加拉国创办了孔子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在越南的孔子学院正在筹备之中。
在云南大学、红河学院设立了3个国家汉语培训中心。
此外,云南省委、省政府今后将重心扶持和建设10所左右具有较高水平的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在省属重点科研院校中扶持建设一批对周边国家经济、文化教育等进行专门研究的科研院所,增设有关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语言及文化背景课程。
云南高校正成为推进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桥梁。
二、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面临的难题(一)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受限于云南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云南高等教育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1],一是高等教育规模较小,发展缓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是高等教育质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主要表现为本科生源质量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少,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少,研究生在校生人数少。
三是高等教育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主要表现为地区间布局结构失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不合理。
四是高等教育投入经费不足。
云南高等教育经费有缺口,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来源渠道单一,高校教育生均经费、生均拥有教学用房、教学设备、实验室等低于全国水平,直接影响了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从高校个体社会服务能力来看,还不能完全适应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高校个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
二是有短期行为。
社会服务过多地注重短期效益和经济效益,不重视长远规划和社会效益,学校和社会之间还远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供求合作关系。
三是覆盖面不广。
偏重于针对中心城和大企业中发展服务项目,在偏远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开拓不足。
四是内涵发展不足。
各高校忙于新增专业,对学科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还没还不及深入思考,就加入争夺生源,开拓市场的行列,人才培训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社会服务项目的含金量不足。
五是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结合存在障碍,产、学、研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12]。
一方面西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研究开发阶段,课题与区域经济和经济发展脱节,相当高的科技游离于企业、市场之外。
成果转化阶段,产、学、研三方面知识产权、收益分配等问题较多,难以协调。
另一方面,中国科学院、国家各部(委、办、局)、军队、普通高校、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等各级科研、技术机构相互分隔,难以发挥整体优势,科技成果商品化、产品化的中间环节相当薄弱,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
由于受到云南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和高校个体能力的限制,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云南高校发展服务水平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发展云南高校服务社会职能,仍然是一个紧迫和重要的课题。
三、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的基本思路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加快发展模式从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进一步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从高校个体层面而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统筹发展高校“三大职能”,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积极为地方经济服务,在服务中求生存与发展,对于云南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现在普遍认同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
“如果说教育是大学的生命,那么研究就是大学的灵魂,而社会服务,则是校园功能的扩展”[13]。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校逐渐从社会边边缘进入了社会的中心,高校“三大”职能“三位一体”的趋势更加明显,共同推动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如果离开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这两个传统的基本职能去谈社会服务,甚至偏好于追求经济利益,最终只会损害高校的发展。
而放弃社会服务这个高校的重要拓展职能,同样也会丧失高校自身发展的机遇。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是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
该分校1987年才创立,1988年正式招生,199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紧紧抓住韩国大宇公司在烟台建立亚洲最大的汽车发动机厂,对汽车专业与技术的需求趋旺的契机,把汽车工程学院从校本部全部迁至威海,这一决策给分校带来了新的活力,十几年来,分校承担了3000多项合作科研项目,部份科研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分校赢得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