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直觉主义与意识流一、直觉主义直觉主义是20世纪初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极大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
柏格森直觉主义中所强调的创造性、非理性,以及直觉和无意识等问题,都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反复突现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对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崛起,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意识流就叙事的角度由外在的观察转入内心的体验和发现而言,不妨说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一个延续。
二、柏格森的艺术即直觉说柏格森在《形而上学导论》(1903)中区分了直觉和理性分析这两种认知世界的方式。
柏格森强调艺术的非功性。
他认力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大都为物质需要和实用功利所束缚,有鉴于人总是用功利的艰光来看世界,以致视而不见对象的鲜明的个别性,而只看到它们可被复述的部分。
这不仅对于物,而且还包括了我们对他人的和我们自已的情感的感知,即所见的只是那非个人的、抽象的一面。
这佯艺术便成为一种心灵的感知。
艺术抛弃了对事物的实用态度和抽象取义的现成方法,而见出对象原生原长的内在生命,直接面对一个扫去面纱的世界。
所以,艺术的目标总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因此是一种直觉。
艺术作为直觉意味着鲜明的个别性。
柏格森认为就精神状态而言,人所见的不过是它的外在表现,即人人相通的、可为言语一劳永逸加以表达的普通的一页。
艺术家的心灵在于能以直觉超越理性,在其最高的境界上可统万端为一体,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形色声貌,抑或内心生活中最细微的变化,都能如其本然地感知其个别性。
总的来看,柏格森关于唯一真实时问的心理时问即绵延的观点,虽然是意识流创作手法的直接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但他的直觉主义哲学对文学和艺术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意识流一端。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克罗齐的“直觉一表观”悦虽然有内在相通之处,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差别。
往历史上看,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即艺术的观点,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心赋形式于物的传统;柏格森直觉主义则更使人想起柏拉图的诗歌迷狂说。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文论,把艺术活动与生命现象联系起来,强调艺术的个性、不可重复性和独特性等,反对仟何机械化、公式化倾向,有一定的合理性;把主客交融无间的“直觉”状态看作艺术的至境也不无道理;从生命的机械化来探讨喜剧性也有独到之处。
但其直觉主义文论完全建立在生命直觉主义哲学基础上,把世界的本体归结为主体心灵、意识的绵延或生命梳动,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而旦全盘否定科学与理性,鼓吹唯有神秘直觉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更具有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片面性;其“直觉”切断与现实的一切功利关系,又有唯美主义、形式主义之嫌。
三、柏格森的绵延说在《创造进化论》等著作中,柏格森把时间区分为两种,其一是习惯上用钟表度量的时问,他称之为“空间时间”。
其二是通过直觉体验到的时间,即“心理时间”,对此他称之为“绵延”,绵延才是真正的时间。
绵延作为真正的时问,柏格森认为唯有在记亿之中方有可能存在,因为记忆中过去的时刻是在不断积累的。
我们的欲望、意志和行为是我们全部过去的产物,是过去的总和铸就了我们现时的人格。
柏格森进而称,当人回首这绵延之流的踪迹时,所见的只是它们契合无分的复合状态。
当人来体验它们时,它们竟是如此稳固地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激荡着一个普通生命的活力,以至于人委实是无从辨明这生命流中各个部分的所始所终;事实上,它们中任何一刻都没有始端和终结,它们是相互延展、紧衔在一起的。
绵延说作为柏格森直觉主义的直接产物,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和批评都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井且成为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哲学基础。
四、意识流理论意识流严格来说不是一个理论流派,而是一种创作手法。
从广义上看,它可以上溯到18世纪以降欧洲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传统。
从比较专门的意义上而言,意识流则主要是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娅•沃尔夫、威廉•福克纳以及普鲁斯特等一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洁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意识流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法曾经相当风行,它对于拓展文学描述的范围,增强文学的表现力,起过重要作用。
意识流是人类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对它首先发现并加以阐释是威廉•詹姆斯的重要贡献。
意识流手法的创造和实验对文学创作有重要的推动。
其代表作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座高峰;但意识流如实再现小说人物意识之流内在律动的文学宗旨在理论上却未必十分圆满。
因为感知觉形象特别是无意帜的恍愧节奏相当一部分是非言语性的,作者要用语言来“如实”表达这些形象和节奏,就必须遵循语言的成规、叙事的成规,所以无论是作者所写还是读者所见的意识流,其实都已不是原生态的了,以受理性逻辑支配的语言来写非理性、非逻辑的意识流,实在是一个悖论。
柏格森还提出有关心理时间的学说。
他认为,由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条直线表示的钟表时间是一种刻板、机械和人为的时间观念,只有心理时间才是真实和自然的。
在他看来,真正的时间应该是意识与心理过程上的时间。
他对心理时间曾作出这样的解释:“如果我们将绵延视作融为一体的许多时刻,就像被线穿在一起似的,那么,不管这个被选定的绵延有多短,那些时刻的数量是无限的……这种绵延发展到极限便是永恒……一种生命的永恒……一种集中了全部绵延的永恒。
”他的心理时间学说为意识流小说家在作品的时间安排与结构布局上的大胆革新同样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五、英美意识流小说的特征及其表现技巧上世纪二十年代勃然兴起的英美意识流小说强调真实地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其描述的焦点是人物的主观感受,而非外部的客观现实。
它犹如多棱镜一般折射人的意识领域,使其不断形象化和立体化。
它又好像是X射线,使读者通过人物的意识屏幕去透视其瞬间的神智活动。
意识流小说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可以归纳如下:首先,意识流小说深刻反映了现代作家新的创作价值观。
意识流小说盛行的时代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彻底异化的时代,通过表现人的精神世界来反映现代西方人日趋严重的异化感。
“一战”的爆发使西方人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危机意识笼罩着整个世界。
在这种充满幻灭感的历史气氛中,作家既不可能塑造出富于传奇色彩与浪漫情调的英雄形象,也不可能描绘出无限美好与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
意识流作家乔伊斯、伍尔夫和福克纳等试图从那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市井小人身上去寻找创作素材,不仅展示了人物的孤独感与异化感,而且还从他们身上揭示出某些现代社会中最欠缺、最可贵的东西,即同情、谅解、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
其次,意识流小说遵循了由里及表、由微观到宏观的创作原则。
在意识流小说中,人的精神世界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外部的客观世界所占的分量则微乎其微。
意识流作家十分注重揭示人物的感性生活,不厌其烦地发掘人的意识领域,其根本的目的是通过人物内心的微观世界来反映外部的宏观世界。
第三,意识流小说充分展示全新的时空观念。
英美意识流小说能在现代文坛独领风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大胆地摆脱了钟表时间和物理空间对文学作品的制约,成功地组建了新的时空秩序。
意识流作家认为,要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要获得真正的创作自由,就必须坚决地推翻传统的时空观念。
他们遵循柏格森“心理时间"的原则,在小说的谋篇布局上打破以钟表时间为序的框架结构,跨越物理空间的界限,用有限的时间展示无限的空间,或在有限的空间内无限地扩展心理时间的表现力。
第四,淡化小说的故事情节。
英美意识流小说不是叙事性作品,也不是趣味性读物,很少含有传统小说中司空见惯的有趣情节。
乔伊斯认为作家不该按照传统小说的刻板程式而应遵循“完整、和谐与辐射"的美学原则来谋篇布局。
在英美意识流小说中,故事情节已被彻底淡化了,传统的开局、冲突、高潮和结局模式也已不复存在。
六、意识流小说的发展进入二十世纪后,法国最伟大的意识流小说家是马赛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
他在意识流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中大胆地运用了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通过揭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反映新旧世纪交替时期法国中上层阶级的种种心态。
法国意识流小说的发展使乔伊斯、伍尔夫和福克纳等现代主义作家受到深刻启迪,从而迎来了意识流小说的第二阶段,即以英美意识流小说为主的长达二十余年的成熟期和鼎盛期。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之一。
乔伊斯的出现标志着英美意识流小说的真正崛起,而他的经典力作《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被西方评论界推崇为世界文坛经典力著,将意识流小说推向了高潮。
英国著名小说家、批评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
一九二五年,伍尔夫发表了她的意识流杰作《达罗卫夫人》。
同《尤利西斯》一样,这部小说以一日为框架,详细描述了一位英国上层社会的太太和一位精神病患者一天十几个小时的感性生活。
《达罗卫夫人》的问世在英国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确定了伍尔夫作为一名重要意识流小说家的文学地位。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出色的几位小说家之一,也是英美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
一九二九年,福克纳发表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喧嚣与骚动》,这部作品以生动的创作题材和独特的意识流技巧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
在艺术上,福克纳受弗洛伊德影响,大胆地进行实验,采用意识流手法、对位结构以及象征隐喻等手段表现暴力、凶杀、性变态心理等,他的作品风格千姿百态,扑朔迷离,读者须下大工夫才能感受其特有的审美情趣。
一九四九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
就文学地位而言,福克纳同乔伊斯和伍尔夫并驾齐驱,都是本世纪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
这三位意识流大师虽天各一方,但共同努力,为英美意识流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