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解构主义
对于一般人而言,解构主义似乎是离很远的东西。
即使是一些专业的文学工作者,如果不太接触西方理论,也很可能会不以为然地说:“解构主义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了不起?”事实上,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早已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思想方法上的一场广义的革命。
结构主义诞生之后,它像一把利剑一样改变着人们看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并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文化思潮,它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部门,如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作为文艺思潮,解构主义几乎影响到文学艺术的所有领域,从理论到创作,从小说、戏剧、诗歌到电影。
这一思潮还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国际影响,从60年代中期开始,它以法国为中心,迅速扩展到英、美、西德、意大利、丹麦,并对苏联、东德、波兰、捷克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产生了影响。
它是战后继英美新批评派和法国现象学派而成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界的第三大思潮。
有人认为,从6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的人”取代了“存在主义的人”。
解构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学说,而是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共同应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目的就是试图使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能像自然科学一样达到精确化、科学化的水平。
通过阅读和总结我认为解构主义的方法有两个基本特征:
首先是对整体性的强调。
解构主义认为,整体对于部分来说是具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
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性质都不可能孤立地被理解,而只能把它放在一个整体的关系网络中,即把它与其它部分联系起来才能被理解。
正如霍克斯所说:“在任何情境里、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
”
解构主义方法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对共时性的强调。
强调共时性的研究方法,是索绪尔对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有意义的贡献。
索绪尔指出:“共时…现象‟和历时…现象‟毫无共同之处:一个是同时要素间的关系,一个是一个要素在时间上代替另一个要素,是一种事件。
” 就像索绪尔认为的那样,既然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同时并存的,因此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是共时性的。
解构主义并不是设计上的无政府主义方式,或随心所欲的设计方法,而是具有重视内在结构因素和总体性考虑的高度化特点。
它打破了正统的现
代主义设计原则和形式,以新的面貌占据了未来的设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