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整体概念:是指动物体本身的整体性和动物体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两个方面的观念。
2..辨证论治:是中兽医认识疾病确定防治措施的基本过程。
辩证识别疾病证候,论治确定治法。
3.阴阳学说:以阳和阴的相对属性及其消长变化来认识自然。
解释自然,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4..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5..母子相及:指五行之中互为母子的各行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6.相顺:将性能功效相似的同类药物配合应用,以起到协同作用,增药物的疗效。
6.相使:将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不同类药物配合应用。
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铺,能提高主要药物的功效。
7.相偎: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8..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9..相恶:两种药物配合应用,能相互牵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10..相反:两种药物配合应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11..八钢: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12..气:不断运动的,极其细微的物质。
13..经络:是动物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14..异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以及发展阶段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15..反治: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症象而治一种治疗法则。
.16.同治: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由于病机相同或处于同一性质的病变阶段可以采用同一种治方法。
17..正治:又称逆治是逆着疾病症象而治一种治疗法则。
18..祛邪:使用祛除邪气的方药或采用针灸手术等方面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
19.扶正:使用补益正气的方药及加强病畜护养等方面以扶帮助机体正气提高机体抵抗力达到祛除邪气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20..八纲辨证:将四诊所搜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对疾病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加以概括,归纳为八个具有普遍性的证候类型;21..寒热真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病情危重的阶段,有时会出现一些疾病状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
22..抗力:达到祛除邪气,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填空题:1.中兽医的指导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三焦包括上中下焦从部位上看上焦为(心,肺)中焦(肝,脾)下焦为(胃,肠)三焦总的功能是(总司机体的气化,疏通水道是水合出入通路)。
3.动物体内气的生成,包括(载于肾)的(先天之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胃所经化的水合精微之气),即(后天之气)。
4.气的运动基本形式为(升,降,出,入)四种;5.奇经八脉特点是(无表里关系,不与脏腑相连,单经,不对称).6.外感致病因素包括(六淫)和(疫病);内感致病因素包括(饥,饱,带,役)四种。
7.切脉常用三种指力,即(浮肿)(中取)(沉取)。
8.脉象分为健康无病之外,反常有病之外和病情危重的脉象简称(平脉)(反脉)(易脉)。
9.三阳病指(抵抗力强,病势亢盛)多(热)证,(实证),治疗重在(祛邪)。
10.三阴病指(寒邪入里,正虚阳衰,抗病力强,病势衰退)多(寒证)(虚证),治疗重在(扶正)。
11.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断治)和(防止传变)。
12.同治与异治,即(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三因制宜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畜制宜);13.发热包括(外感发热)(内伤发热)。
14.腹痛包括(阴寒腹痛)(湿热腹痛)(血淤腹痛)(食滞[zhì])(肝脏腹痛)(粪结腹痛)(气胀痛)和(尿结痛);15.咳嗽分类(外感咳嗽)(内伤咳嗽)前者包括(风寒咳嗽)(风热咳嗽)(肺热咳嗽)后者包括(气虚咳嗽)(阴虚咳嗽)(湿痰咳嗽);16.淋证可分为(热淋)(血淋)(砂淋)()和(膏淋)五种;17.不孕症包括(虚弱不孕)(宫寒不孕)(肥胖不孕)和(血淤不孕);简答题1.中兽药血的基本特点,指导思想是什么?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思想是阴阳五行学说。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哪些?阴阳的交感想错2.对立制约3.胡根互用4.消长平衡5.相互转化3.五行有哪些特特性?①水的特性‘水日润下’凡是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②金的特性:‘金日从革’凡有沉降,肃条,收纳凳性质的事物。
③土的特性:‘土暖稼樯’凡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的事物。
④火的特性:‘火日炎上’凡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⑤水的特性:‘水日曲育’凡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等性质的事物。
4.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侮的关系是怎样的?相生的次序:水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乘的次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相侮的次序: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5.腑与腑的关系是怎样的?有何特点?主要是传化物的关系,六腑相互协调并共同配合而完成食物和氺液的消化,吸收,传导,排泄。
特性:①虚实更替,‘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②腑阻塞,则整个水溶之道不通。
6.脾与胃是怎样的关系?何特性?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主要是—燥—热,—化一纳,一升一降的关系。
脾与胃相表里,共同完成消化,吸收,输送,营养物质。
7.气与血的关系是怎样的?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聂血,血能载气。
8.气是如何生成的?有什么作用?激发和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控制血液运行,控制汗液,尿液,有节制的排出,固摄精液,固摄脏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9.任脉,督脉,冲脉的循行规律?任脉:起于胞中,行与腹正中线,止于上齿龈(yin),总任阴脉;督脉:起于胞中,行于背正中线,止于上齿龈,总任阴脉;冲脉:起于胞中,行于体侧,止于上齿龈;10.口色的正色是怎样?病色有常见的那些?个主什么证?口色正色:舌质鲜明光润,呈淡红色,舌体不肥不瘦,灵活自如;微有薄白舌苔,分布均匀,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口温适中;病色常见的有:白色:主虚证;红色:主热证;青紫:主寒证;黄色:主湿证;黑色:主寒极,热极;11.经络包括哪些?经络有什么作用?经络:经脉,络脉,内属脏腑部分,外连体表部分。
经脉:十二经脉:前肢三阴经,三阳经,后肢经。
十二经别。
奇经八脉。
经络的作用:①病理上:传导病邪,反映疾病的状态。
②生理上:运行气血,温养全身,协调脏腑,联络上下,防卸尸作用。
③治疗上:传递药物,感受和传导针灸的刺激作用。
12.十二经脉循行的一般规律有哪些?前肢三阴经:起于胸部,行于前肢内侧,止于前肢末端。
前肢三阳经:起于前肢端,行于前肢内侧,止于头部。
后肢三阳经:起于头部,行于背部,后肢内侧,止于后肢趾部。
后肢三阴经:起于后肢趾部,行于后肢内侧,腹部,止于胸部。
13.外感病因有哪些?内感病因有哪些?外感病因:是六邪(寒,暑,湿,燥,火)。
内感病因:是五邪(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
14.风邪的致病特点有哪些?治风邪要注意什么?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②其性开泄③善行速变,病位游移不定。
④风性主动,摇摆症状。
治疗:外风宜驱,内风宜熄。
治风先治血,血和风自灭。
15.寒证,热证反应了什么?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寒证:外感寒邪。
阳虚;热证:外感暑热,阴虚;16.寒邪的致病特点?治寒邪注意什么?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寒凝气蹛,易致疼痛。
③寒性吸收。
治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17.马,牛,羊切脉部位各在那?切脉有哪些基本手法?马:双肾脉,颌下动脉。
牛:尾动脉,双肾脉。
羊:股内侧动脉。
基本手法:切脉时常用三种指力:轻取(轻按皮肤),中取(按到肌肉),沉取(按到背)。
18.组成脉象的基本因素哪些?平脉的脉象是怎样的?脉率(一息,3-4次)2.脉位(迟,浮,沉)3.脉律(滑,涩)4.脉力(洪,细)5.脉态(洪,细)。
平脉是健康无病的正常之脉,它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不大不小,节律整齐,中和有力,连续不断,一息3到4至。
19.常见的反脉有哪些?各主什么证?反脉(迟,数,浮,沉,虚,实,滑,涩)。
①浮脉:表证。
②沉脉:里证。
③虚脉:虚证。
④实脉:实证。
⑤迟脉:主寒证。
⑥数脉:主热证。
⑦滑脉:实热证。
⑧涩脉:主痛证。
另外有洪脉(主热证),细脉(主虚证)。
20.表证,里证反应了什么?具有什么特点?辨别病邪侵犯机体部位和病情轻重的两个纲。
表证:病邪在肌表,病位浅,病情轻,病程短,易传变。
里证:邪入脉腑,胃或邪自在生,病位深,病情重,易传变。
21.脾虚不运有哪些病因?病机,症状如何?治疗和方药?病因:久病体虚,思虚疲倦,饮食不节,寒湿困脾,吐泻太过。
病机与症状:水欲不运→食后胀满,食少。
水湿不运→便溏带下,浮肿,痰饮。
化源不足,气血虚弱→体疲毛焦,四肢无力,口色淡,脉缓动。
治则方药:益气健脾,四君子汤。
治疗:散寒宣肺,麻黄汤。
22胃肠阻塞有哪些病因?病机症状如何?治则方药?1病因:草料不易消化,暴食暴饮,年老体虚,老役过重,汗出过多,饮喂失宜,热病伤津。
2病机与症状:胃气不降,浊气上逆,口酸臭暖气,食少或不良。
腑气不通,气血凝滞,肚腹胀满,疼痛起卧。
3治则方药:破结通肠,大承气汤。
23胃肠湿热有哪些病因?病机症状如何?治则方药?1病因:湿邪入侵,饲养不当,饲养品质不良,感受疫病。
2病机与症状:湿聚于大肠,传导受阻,腹痛,粪泻如粥,湿热积滞,热腐为脓,泻粪腐腻腥臭带脓血湿阻气机,排粪不畅,里急后重,湿热之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3:治疗:清热利湿,郁金散,白头翁汤。
24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包括哪些?有什么特点?有藏精气而不泻的特点。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是受盛和传化水各的器官,具有传化浊物,泻而不藏的特点。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胞官,其形态似腑,功能似脏,不同于一般的脏腑。
25五脏有哪些生理功能?与窍液有哪些关系?(五脏各有什么生理功能,并与窍液有什么关系?①心的生理功能:注血脉和藏神,心开窍于舌,在液为汗,与小肠相表里。
②肺:主气,似呼吸,主喧发和萧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与大肠相表里。
③脾: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舌,在液为诞,与胃相表里。
④肝:藏血,主蔬池,主筋,开窍于目,在液为泪,与胆相表里。
⑤肾:主藏精,主命门之火,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在液为唾,与膀胱相表里。
26常见的内治法有哪些?使用时要注意那些事项?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种。
使用汗法时要注意(1)体质虚弱,下痢,失血,自汗,热病后期有津亏情况时,原则上禁用汗法。
27汗法分为哪些?使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使用汗法时应注意:①体质虚弱,下痢,失血,自汗,盗汗,热病,后期等有律亏情况时,原则上禁用汗法。
②发汗应以汗出邪法去为度,不可发汗太过,以防耗散律液损伤正气。
③夏季或平素表虚多汗者,应慎用辛温发汗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