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思考摘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通过对解决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阐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以及在实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明确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这一单元教学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方法我国数学教学改革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方面,在课程标准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顺应了先进的课程发展方向。
“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安排了列表、作图、列举、还原、替换与假设、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方式,如果数学教学把一部分内容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学生就有机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能经常开展解决问题的活动,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习惯客观理性地面对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及体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所谓解决问题就是在没现成的解决方法时找到一解决的途径,就是从困难中找到出路,就是寻求一条绕过障碍的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
在进入《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单元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但这些技巧和方法更多的可能仅是就事论事,针对解决具体问题而言的,因而也是零散的。
事实上,对小学生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再通过反思和提炼,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中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更是明确提出了一个课程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了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编写了独立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各单元的教学也成为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认识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和区分“策略”与“方法”“策略”作为解决问题的计策、谋略,与“方法”有区别,也有联系。
“方法”一般具有行为特征,有操作的成分,而“策略”高于方法,是组织和开展行动的方针,能指导有效地使用方法。
“方法”可以从外部输入,而“策略”只能在内部滋生,我们可以通过讲解、示范、模仿,把方法教给学生,但无法代替他们形成策略。
教材从四年级开始,每个学期都安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那么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前,学生已经解决过许多问题,初步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但都是就事论事的,对生活经验的依赖比较明显。
教学解决问题策略这一单元的内容,我觉得其目的不仅仅让学生满足于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在于让学生在初涉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某些策略与能力。
过去的解题经历,是形成策略的宝贵资源,形成策略需要自主“体验”。
首先要体验方法的具体内容和使用要领,学会方法;然后在广泛、灵活地应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方法的价值,提升为某种数学思想的一种策略。
所以说,教学策略既不能离开方法说空话,也不能拘泥于方法犯教条主义。
二、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寻求策略的需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对于解决问题时,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去寻找相关信息,学生在第一学段经历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已具有一定的经验。
但是,随着数学知识的积累,学生逐步已经可以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更多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我们就会发现,在更为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相关的信息能够有条理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但所呈现的信息恰好能直接对应所要解决的问题几乎很少存在,于是,要让学生学会整理信息、分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教材从四年级上册第一次出现“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所提供的问题情境是:购物、栽树等情境都是在日常生活学生熟悉或经历过的事件。
例题的这种贴近生活常态的信息呈现方式,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面对自然呈现的这些信息产生整理信息、分析关系的需求。
片段一的教学:比较中感受策略课的一开始师提出:现在老师有个忙想请大家帮一下,大家愿意吗?课件出示:老师家第三季度的各项生活开支如下:八月份水电费64元,九月份燃气费37元,七月份燃气费45元,九月份电话费44元,七月份电话费52元,八月份燃气费36元,七月份水电费48元,九月份水电费56元,八月份电话费65元,八月份水电费64元。
请你帮老师算出每个月这些生活费用的合计数?⑴师:你能很快的告诉我吗?(让学生同桌说说)⑵课件出示:师:老师为你提供了一种方法,这是老师根据上面的内容整理的表格,从表格中你知道有哪些费用?现在你能马上告诉我了吗?⑶师:为什么同样一道题目,以不同形式出示,解题速度出现如此大的区别呢?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本节课的导入环节,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呈现数学信息,以激活学生在生活中已有的把条件和问题有序排列的知识经验,体验整理信息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所在,为学习“列表”的解题策略提供体验的“锚桩”。
片段二的教学:整理信息中熟悉策略出示教材第65页三个小朋友买笔记本的情景图,师:看懂了吗?说了一件什么事,互相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图中除了提供三个学生买笔记本这样的情景外,图中有三个人和三句话,你能把有关系的人与话对应连起来吗?面对对话和图中呈现的这些信息,再启发学生思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题目提供这么多的信息,如何将这些杂乱的信息进行有条理地整理?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去寻找相关信息?这就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策略,学生也会自然地产生对相关信息必须整理的需求。
当学生观察并交流从前面情境中得到的数学信息时,我适时地引导学生发现可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解决“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相对应的条件和问题整理出来逐步形成成表格,经过了整理这一过程,学生就进一步弄清题意,并初步形成了解题的方法,充分体现整理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尤其是面临初涉的问题,或有不理解问题暂时想不到解法时,通过列表将相对应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逐步形成解决问题思路的有效策略。
片段三的教学:运用列表中优化策略师:你怎么来看表格看?怎样看有利于我们解决问题?(体现对应,相关的量对应填写。
板书:一一对应)师:这里的“3本、5本”是指练习本的什么?“18元、?元”又指练习本的什么?从图中、表中,你还能知道什么呢?(还能知道每本练习本的价钱即单价)师:综合以上条件,你能填写表格中的“?”吗?师:根据你的思考和集体讨论的结果,你能列式解答吗?说说你的解题思路?(突出可以从条件入手,也可以从问题入手。
)小结:通过列表把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有序的、一一对应的整理出来,使我们很快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说明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表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板书:策略)并且在解题思路上我们可以从条件入手,也可以从问题入手。
有了这样的探索的基础,学生就自然能将此题列式解答出来了。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经历了“填表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的活动过程,体会了用列表整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同时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初步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
三、立足学生的自主探索,关注形成策略的过程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关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关注,更意味着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参与的关注。
只有思维的深度参与,才可以使策略的形成过程成为策略内化于每一个学生头脑中的过程,这一切,自主探索是基础,自主探索决定了策略的多样化。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替换的表象,课一开始,我就组织学生观看动画片《曹冲称象》。
片段一的教学:故事导入,感知策略谈话开始上课:聪明的曹冲用一些可以称出重量的小石子代替了不可分割的大象,解决了大臣们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数学中也有一种类似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运用这种策略。
同时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一起来摘取“智慧果”和“智慧星”课的引入部分,就利用《曹冲称象》这一现象,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既为激发探究兴趣,亦在造就“替换”这一思考策略手段的自动生成、自我建构认知态势的及早布局。
片段二的教学:出示问题,体会策略师:出示了一组题目:①“小明将720毫升的果汁倒入9个相同的小杯中,正好倒满。
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②“小明将720毫升的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正好都倒满。
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③小明将720毫升的果汁倒入(这样的)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再问:第③题与上面的两道题有什么不一样?这两种杯子有关系吗?“正好都倒满”你是如何理解的?当这些信息需要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我又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让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尝试解答。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有的学生所能想到的仅是用笔去画一画,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标注;有的学生不仅想到将信息摘录下来,还要在摘录的过程中将它们有序排列。
片段三的教学:自主探究,形成策略在这个基础上,再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媒体演示):学生回答一:①我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这样就有9个小杯。
一共是720毫升,720÷9=80,可以算出一个小杯的师:比较上面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并组织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一是求同比较,比出解法中替换方法之同;二是引导同一题的两解比较,比出两种不同思路中,都是“替换成同一杯子”的思考策略之同。
追问:那我们是根据哪个条件替换的?也就是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教师小结:替换能把两种未知量与总量之间的复杂数量关系转化为一种未知量与总量之间的简单数量关系,从而解决了问题。
再出示:小明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师:根据条件,你能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吗?同桌讨论:你是依据哪个条件来替换的?怎么替换?再次比较,了解策略:师:这个题目与刚才的例题相同,也是把两种未知量替换成一种未知量,但在做法却不相同,为什么?(替换的依据不同。
)(或:两个未知量的关系不同)①例题中,两种未知量是什么关系?在替换过程中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倍数关系,杯子的总个数发生了变化,总容量没有发生变化。
)②这道题,两种未知量是什么关系?在替换过程中什么没变,什么变了?(相差关系,盒子的个数没变,总数量改变了)师:如果是倍数关系的替换,替换之后杯子的总个数变化了,但总量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