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
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
大,人们长期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风俗 Nhomakorabea 惯成为礼制的渊源,礼制在氏族社会后期及 夏商西周时期已经具有了习惯法的性质,夏 商西周之后,在保留习惯法性质的同时,礼 制的许多内容转化为成文法中的条款。春秋 战国将礼制成文法化后,儒家即开始着手阐 述成文法化后的礼制礼义,并编撰成《礼 记》,由此“礼”就成为儒家的主要思想。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 制的良好结合的产物,其主要特点为:(1) 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在现代学徒制中,实 行企业和学校结合交替式培养模式,约2 /3- 1 /2 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 /3- 1 /2 的 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学生具备双重身份: 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企业中的 实践与职业教育中的理论学习密切结合。学 徒每周1 -2 天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4 - 5 天在企业实践学习,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之 比约为3:7 或2:8 。(2)政府的大力支 持。西方现代学徒制受到政府高度重视,许 多国家专门成立了实施师徒制的监管机构, 如英国的学习与技能委员会,并在地方设立 了若干分支机构,保证培训方、雇主、学徒 规范化的实施师徒制。政府向培训机构、雇 佣企业提供补助和培训经费,学徒在培训机 构接受免费的脱产学习,在企业实习获得相 应的工资报酬。(3)强大的法律保障。各国 就自身的学徒制培训,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培 训法,对学徒与企业、培训机构做出法律约 束,奠定了学徒制的法律地位,使其得到顺 畅发展。
作者简介:芮小兰(1984—),女,汉族,安徽淮南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一、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 程及特征
(一)传统学徒制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学徒制教学通常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师 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的指导和影响下习 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中国的学徒制兴起于 奴隶社会,发展完善于封建社会。隋唐官营 手工业作坊的发展,促进了学徒制的完善, 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机构中都设有的官营 手工业作坊均采用学徒制的教育形式。西方 的学徒制则起源于中世纪,随着生产规模扩 大,业主逐步向外招收除儿子以外的学徒以 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于是以父子关系为 基础的学徒制开始转向以契约形式为基础的 师徒分工合作生产模式。随着行会的出现, 原来的学徒制职业教育不再是分散无组织 的,在13世纪中期到15世纪中期,学徒制逐 渐从私人性质的制度过渡到公共性质的制 度。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大工业代替 了传统的人力手工制造。旧的学徒制已经不 适应甚至阻碍了规模化的集体生产,生产方 式的改变要求劳动培养形式的改变,从19 世 纪开始大规模的班级授课制逐渐取代了传统 学徒制,成为每个人求知和成长的必由之 路。 传统学徒制作为一种特有的职业教育形 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下特点: (1)培养时间比较长。传统学徒制属于个别 教育,学徒大多在完全自然的工作过程中随 机学习,学徒期特别长,教育效率低下。 (2)传统学徒制是全程教育。师傅在培训徒 弟的过程中负有全面教育责任,包括传授职 业知识和技能, 读、写、算等文化知识教育 及思想品德等。(3)学习的方式是在现场亲 自动手操作。徒弟在现场了解生产基本情况 后,可以帮着师傅做一些简单的辅助活计, 在达到胜任基本工序后,便可以在师傅的指 导下进行系统的操作,并过渡到独立工作。 (4)师徒之间关系亲密。无论在西方还是在 中国,学徒制早期都是父子传授,然后过渡 到师傅收养子做徒弟,这难免保留着父子般 的亲密感情。(5)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 教学内容。师傅不仅让徒弟机械重复操作还 重视技术经验的传授。师傅通过具体实例说 明行业规范,学生不重视学历,只注重其就 业价值。 (二)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工业革命是传统师徒制由盛到衰的转折 点,西方国家自18 世纪下半叶到二战后,学 徒 制 始 终 处 于 低 迷 、 衰 微 的 状 态 。 进 入 2 0世 纪90 年代以后,以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为代
自汉以来,儒法合流,“礼入于法”, “儒礼法律化”这一概念即说,虽“合 流”,主次尚分明,“德主刑辅”、“明刑 弼教”,仍强调礼对于法的支配,法对于礼 的服从,故而有了“父子得相隐匿”、“列 服制图于律首”、按照血缘亲疏定罪这样的 例子。
笔者并不否认中国传统法律所蕴涵的儒 学礼治思想,但“儒礼法律化”则一味地突 出“礼”,而将“礼”作为中国传统法制的 核心,法律只是礼的表现形式,这种观点恐 怕有失偏颇了。
果。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主要形成于春秋战
国时代。春秋时期,天子失位,诸侯丧国, 大夫专权,陪臣执国命,礼崩乐坏,“重 人”思潮兴起,儒家主张为国以礼,为政在 人,为政以德,为法以直,这正符合春秋社 会变革的需要,因而春秋时期成了儒家思想 的大舞台。到了战国,儒家这种以礼教民的 治国方略须时久远难见成效,而法家以法治 国,富民强国的方略功效立见,法家思想便 逐渐取代儒学而成为战国群雄的首选,并进 而为秦始皇所沿用。称汉代为儒法相争的时 代毫不为过。汉高祖刘邦取天下后,作律九 章,仍以法为重要的维持统治及社会秩序的 工具,虽贾谊等上疏进言崇儒,仍未得采 纳。后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自此儒学又重回正宗地位。魏晋以来 至于唐,儒家思想始落实于法律,即礼法合 流,法律儒家化。
二、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比较 (一)相同点: 1.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育内容。现 代学徒制和传统师徒制都寓教学于工作之 中,通过工作的完成获得经验技能,学徒从 掌握相对简单的技能开始,由简入难,最终 掌握全套制作工艺。学徒在工作中重点强调 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技术要 领。师傅在整个过程中起着演示、指导、修 正的作用。徒弟跟随师傅参与日常工作,先 观摩师傅的做法,然后自己尝试做,并由师 傅手把手指点,直到学会为止。 2. 严 格 的 技 术 训 练 。 无 论 是 传 统 学 徒 制 还是现代学徒制,所要求的技能复杂程度和 技能熟练程度都比较高。现代学徒制沿袭中 世纪学徒制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由工厂派遣 技术熟练的师傅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和监 督,在训练过程中,师傅对徒弟要求非常严 格,如果学徒不努力,企业可以解除和他的 培训合同。整个职业技术训练的时间也很 长。英国的学徒大约60% 的时间要在工厂或 者在学校接受技术培训,学徒必须要参加一 系列的学术与理论考试,及格者才能获得毕 业文凭。 3. 注 重 能 力 的 培 养 。 现 代 学 徒 模 式 和 传 统学徒制一样以能力为本位,注重人的发 展,强调将学生置身于实际工作场景中。通 过深刻的理解和刻意的模仿,培养了学徒选 择和应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及实践能力。通 过在操作中的质疑,共同完成复杂程序中的 分工协作。尤其是在操作中偶尔的突发奇 想,有时对操作程序与方法的反思和改进, 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所 有这些也是注重了人的发展。 (二)差异性: 1. 学 习 结 果 好 坏 的 评 价 标 准 不 同 。 现 代 学徒制的学徒培训是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相 结合。现代师徒制通常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考 核作为对培训成果的检验,它要求经过一段 时间培训后必须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如在 英国,完成基础现代师徒制培训后应获得 NVQ2 级证书,完成高级现代师徒制的培训 后应获得NVQ3级证书。证书成为评价培训 结果的标准,保证了培训的完整性和实效 性。而传统学徒制的评价标准是以掌握技能 的熟练程度高低来判断。 2. 学 习 的 方 式 不 同 。 在 现 代 学 徒 制 中 , 企业已作为学徒培训体系的一个纬度,参与 到技术培训中。一方面,企业为训练提供技 术熟练的师傅,指导和监督学徒的技术训 练。另一方面,企业要投入大量资金以提
·文化研究
Consume Guide ·Culture Research
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
■ 芮小兰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摘 要]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口传手授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它是古代职业教育的遗产.本文通过对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 制发展历程和特征的回顾基础上,对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进行比较,分析其相同点和差异性。 [关键词]传统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 比较研究 职业教育
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吸收传统学徒制的优点 并融合现代学校职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创 造了现代学徒制。
英国政府鼓励企业主恢复和重振他们的 学徒制培训,促进和推动各行业尤其先前没 有学徒制培训的领域发展学徒制培训。英国 于1993 年正式宣布实施“现代学徒制”计 划。到1995 年,此计划在全国54个行业部门 被普及推广。英国的现代学徒制面向25岁以 下的青年,分为两个培训层次,面向1619 岁 中学毕业的基础现代学徒制,培训合格后获 取NVQ 二级水平资格证书。面向其它青年和 取得NVQ二级证书的高级现代学徒制,培训 合格后获取NVQ三级水平资格证书。现代学 徒制旨在提高1624 岁的青年人在技术、管理 和手工艺等方面的水平并帮助他们获取国家 职业资格(NVQ3) 。澳大利亚于1998 年1 月1 日开始实行“新学徒培训制”,并逐步取代 传统的学徒制。新学徒制的培训项目和依据 标准是澳大利亚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框架( Australi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和在资 格框架下的培训包( Training Package) 。所有 的“新学徒培训制”培训项目授予的学历都 与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框架中规定的学历相吻 合。新学徒制中,学徒在职业学校的学习主 要由澳大利亚各州和地区内的技术与继续教 育学院( TAFE) 承担,也可以在其他提供职业 教育与培训的学校和场所完成。
一、“儒礼法律化”解构 “法律”一词是舶来品,管子云:“法 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这里的“法 律”虽然连用,仍不过是单字的集合。“法 律”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合成词在汉语 中出现,要追溯到十九世纪末的日本。“法 律”与“法”、“律”其实很不相同,“法 律”植根于西方国家的传统,早在古希腊时 期,法律就被视为权利的保障。与权利义务 相联系的“法律”,这在我国古代是看不到 的,我国古代“法”、“律”以惩罚为唯一 功能,陆贾语:“夫法令者所以诛恶。”是 以为证。 那么,什么又是中国传统“法”的起源 呢?礼,是也。 “礼”,最初指一种祭祀仪式。“礼” 自产生后,其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