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篇 大气环境化学 第4章 大气颗粒物
第三篇 大气环境化学 第4章 大气颗粒物
6
大气颗粒物源和汇 --大气颗粒物来源
天然源、人为源
(按颗粒物形成机制)大气颗粒物
一次颗粒物、二次颗粒物 一次颗粒物
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释放。
二次颗粒物
大气污染气体组分(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之间, 或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如氧气)之间通过光化学氧化反应、催化氧化 反应或其它化学反应转化生成的颗粒物。
11
大气颗粒物粒度分布及表面性质
细颗粒化学组分
SO42-、NH4+、NO3-、Pb和含有烟炱和凝聚有机物的碳
粗颗粒化学组分
Fe、Ca、 Si、Na、Cl-、Al等。 城市大气中颗粒物的分布多数属双模型,即积聚模和粗粒模
微粒的表面性质
成核作用、粘合和吸着(吸收 、吸附 )
气体或蒸气溶解于微粒---吸收 气体或蒸气吸着于颗粒物表面---吸附
4
大气颗粒物分类
烟尘(熏烟,Smoke)
0.01~ 5 m;固体与液体;含碳物质。
烟雾(Smog)
0.001~ 2 m;固体;粒径在 2 m以下,现泛指各种妨碍视程 (能见度低于2km)的大气污染现象。 光化学烟雾产生的颗粒物,粒径常小于0.5m使大气呈淡褐色。
5
大气颗粒物分类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TSP):
16
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
颗粒物---呼吸道---人体,大粒子可能停留在鼻腔及鼻咽部,小颗 粒可以进入并停留在肺部。 可吸入粒子的粒径规定:l0m以下或l5m以下。 PM2.5 、PM10 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的肺动力特性试验工作组: 粒子在呼吸道中准确的吸收模式 呼吸道:鼻咽区、支气管区和肺区。
Ii
Ci Ci , j Ci , j 1 Ci , j
(Ii, j 1 Ii, j ) Ii, j
21
环境空气的质量
Ii Ci C3,3 C3,4 C3,3
(I3,4 I3,3) I3,3
0.400 0.150 Ii (300 200) 200 0.565 0.150
10
大气颗粒物粒度分布及表面性质
大气颗粒物的粒度:即艾根核模、积聚模和粗粒模
由蒸汽凝结或光化学反应使气体经成核作用而形成的颗粒,粒 度为0.005~0.05m,属于核模型。 粒径在0.05~2m范围的颗粒物是由核模型颗粒凝聚或通过蒸气 凝结气而长大的,属于积聚模型。 以上颗粒物合称为细粒(小于2m) 粒径大于2m的颗粒物属粗粒,由机械粉碎、液滴蒸发等过程形 成的,属于粗粒模。
19
环境空气的质量
20
环境空气的质量
例:
南方某城市某周的监测结果:TSP、SO2、NOx全市的平均浓 度分别为 0.156mg/m3 、 0.211mg/m3 、 0.400mg/m3, NOx 实测浓度 0.400mg/m3 介于 0.150 ~ 0.565mg/m3 之间 , 按照表 1, 此处浓度限值 C3.3 = 0.150 mg/m3, C3.4 = 0.565mg/m3而相应的分指数值I3.3 = 200, I3.4 = 300(表1 ),则NOx的污染分指数为:
雾(Fog)
颗粒直径:2 ~ 200 m; 物态:液体; 生成机制、现象: 水蒸气冷凝生成的颗粒小水滴或冰晶。
3
大气颗粒物分类
霭(Mist)
颗粒直径:大于10 m; 物态:液体; 生成机制、现象:与雾相似,气象上规定称轻雾,水平视程在1 ~ 2km之内,使大气呈灰色。
霾(Haze)
颗粒直径:~ 0.1 m; 物态:固体; 生成机制、现象:尘或盐粒悬浮于大气中形成,使大气混浊呈浅蓝 色或微黄色。水平视程小于2km。
二级标准
二类质量功能区 (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 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级标准
三类质量功能区(各特定工业区)
18
环境空气的质量
空气污染指数 (API)
定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报告的一种定量反映和评定空气质 量状况的尺度,即把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单一的数 值形式,并分级表示空气受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具有简明、直 观、通俗易懂的特点。 中国城市空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 (最早)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 悬浮颗粒物(TSP)。 (后来)修改为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二氧化氮记)、 一氧化碳、臭氧五项 (现在)又增加了PM2.5指标,同时改称为空气质量指数(AQI) 各种污染物各具一个分指数,并以分段线性函数形式将该分指数 与其浓度相关联。
烟(烟气,Fume)
颗粒直径:0.01 ~ 1 m; 物态:固体; 生成机制、现象:由升华、蒸馏、熔融及化学反应等产生的蒸气凝结 而成的固体颗粒。
2
大气颗粒物分类
灰(Ash)
颗粒直径:1 ~ 200 m; 物态:固体; 生成机制、现象: 燃烧过程中产生微粒,如煤、木材燃烧时产生 硅酸盐颗粒,粉煤燃烧时产生的飞灰等。
岩石和土壤---铀-238、钍-232和铀-235等
宇宙射线
太阳和外层宇宙空间高能粒子流(大气天然放射性主要来源)。 宇宙射线与大气中原子核相互作用产生许多放射性核素。
降水去除
15
放射性核素
人工产生的放射性核素
(1)核武器 (2)核电站 (3)燃煤的排放物
放射性核素对健康的效应
具中等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危害最大
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的颗粒物的总质量作 为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 大 气 中 颗 粒 直 径 小 于 l0m 的 悬 浮 物 称 为 飘 尘 ( Airborne particle), 大 于 l0m 的 悬 浮 物 , 由 于 重 力 作 用 而 沉 降 的 微 粒 称 为 降 尘 (Dustfall)。
12
颗粒物--无机化合物
重点 小于2m的细颗粒物 天然源 风传粉尘,火山爆发烟气以及海浪。
人为源 细颗粒物→
电厂(燃煤)、市政焚化、冶金过程、采矿及地面交通运输等。 冶金-----颗粒物直径小于2m,占46.6%。 镉、铬、铜和锰飘尘-----冶炼厂、冶金工业。 铍、镍和钒----动力发电厂(燃煤及燃油)。 飘尘镉----焚烧。
8
大气颗粒物源和汇--颗粒物人为源
颗粒物人为源
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颗粒物,如煤烟、飞灰等 工业生产排放的固体微粒 汽车尾气排出的卤化铅凝聚而形成的颗粒物 人为排放SO2(一定条件下)-----硫酸盐粒子
大气颗粒物消除(汇)
干、湿沉降
9
大气颗粒物粒度分布及表面性质
城市大气
直径小于0.1m颗粒(居多 ) 体积或质量分布(峰值 ) 0.5m,10m 细颗粒--蒸汽凝结 粗颗粒---灰尘、飘尘及小粒径气溶胶长大而成的颗粒 表面积分布曲线(峰值 ) 0.25m(平均)
13
颗粒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机化合物
吸附和沉积于大气颗粒
(挥发性有机物)
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1979年 --燃烧(109种)、废物焚烧(235种)、煤/油燃烧(69种)
多环芳香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含氮、氧、硫、磷类化合物, 烃基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羰基化合物和卤代化合物。
14
放射性核素
天然放射性 陆生气体放射性核素
第四章
大气颗粒物(大气气溶胶)
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气溶胶 )
----有害物质,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物质。 ----有毒物质的运载体或反应床
基本要求
1. 掌握大气颗粒物的源和汇、颗粒物分布的基本特征。 2. 了解大气中放射性核素以及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大气颗粒物分类
粉尘(微尘、Dust)
颗粒直径:1 100 m; 物态:固体; 生成机制、现象:机械粉碎的固体微粒,风吹扬尘,风沙。
沉积作用
(1)碰撞作用:5~30m粒径的颗粒---鼻咽部和支气管上部沉降 (2)沉降作用:1~5m 粒径的颗粒---支气管部位沉降 (3)扩散作用:粒径小于0.1m的颗粒---肺区沉积
17
环境空气质量
国家环境保护局(1996年)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一级标准
一类质量功能区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Ii 260
用类似的方法可计算出 TSP 、SO2 的分指数分别为 60(TSP) 和 161 (SO2)。则总体上只取污染指数最大者报告该城市的空气污染 指数。 API=max(60、161、260)=260 首要污染物为NO 。
22
7
大气颗粒物源和汇--颗粒物天然来源
一次颗粒物天然源
地面扬尘(风吹灰尘)、海浪浪沫、火山爆发喷出物、森林火灾 燃烧物、陨星尘及生物界产生的颗粒物,如花粉、袍子等。
二次颗粒物天然源
森林排出碳氢化合物(主要是萜烯类)--光化学反应--产生微小 颗粒;与自然界硫、氮、碳循环有关的转化产物如由H2S、SO2经氧 化生成的硫酸盐;由NH3、NO和NO2氧化生成的硝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