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纲中明确提出来,这不仅是大纲体现义务教育性质的重要表现,也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培训创新思维的重要保证。

一、了解《大纲》要求,把握教学方法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

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

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

若把数学知识看作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一座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

1、明确基本要求,渗透“层次”教学。

《数学大纲》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 、“理解”和“会应用” 。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学思想在教学大纲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比如: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方程(组)的解法中,就贯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大纲》中要求“了解” 的方法有:分类法、类经法、反证法等。

要求“理解”的或“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等。

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 、“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

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推动信心。

如初中几何第三册中明确提出“反证法” 的教学思想,且揭示了运用“反证法” 的一般步骤,但《教学大纲》只是把“反证法”定位在“了解”的层次上,我们在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度” ,千万不能随意拔高、加深。

否则,教学效果将是得不偿失。

2、从“方法”了解“思想” ,用“思想”指导“方法” 。

关于初中数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内涵与外延,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

其实,在初中数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

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

只是方法较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

比如化归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具体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一般到特殊的转化、局部与整体的转化,课本引入了许多数学方法,比如换元法,消元降次法、图象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

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略内含于方法的数学思想;同时,数学思想的指导,又深化了数学方法的运用。

这样处置,使“方法”与“思想”珠联璧合,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寓于教学之中,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二、遵循认识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要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1、渗透“方法” ,了解“思想” 。

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想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

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

如初中代数课本第一册《有理数》这一章,与原来部编教材相比,它少了一节——“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而它的要求则贯穿在整章之中。

在数轴教学之后,就引出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

而两个负数比大小的全过程单独地放在绝对值教学之后解决。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个逐级渗透的原则,既使这一章节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又向学生渗透了形数结合的思想,学生易于接受。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

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 、“两根之外” ,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2、训练“方法” ,理解“思想” 。

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方法也有难有易。

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

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引导学生先研究底数、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和运算结果,从而归纳出一般方法,在得出用a表示底数,用m、n表示指数的一般法则以后,再要求学生应用一般法则来指导具体的运算。

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方法,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起重要作用。

3、掌握“方法” ,运用“思想” 。

数学知识的学习要经过听讲、复习、做习题等才能掌握和巩固。

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同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

另外,使学生形成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必须建立起学生自我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 ,这更需要一个反复训练、不断完善的过程。

比如,运用类比的数学方法,在新概念提出、新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乘法公式类比;在学习二次函数有关性质时,我们可以和一元二次议程的根与系数性质类比。

通过多次重复性的演示,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类比的数学方法。

4、提炼“方法” ,完善“思想” 。

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对数学方法给予提炼和概括,让学生有明确的印象。

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分散在各个不同部分,而同一问题又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

因此,教师的概括、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渗透的思想方法字体大小:大|中|小2006-12-18 10:58 - 阅读:2601 - 评论:3所谓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

所谓数学方法,是指某一数学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手段,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因此,人们把它们合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好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求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在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打好“双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独到的优势,它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外,还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这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初中阶段就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将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一、初中数学教学应渗透的思想方法1、分类讨论思想分类讨论是根据教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将其划分为不同种类,即根据教学对象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归入一类,把具有不同属性的归入另一类。

分类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如果对学过的知识恰当地进行分类,就可以使大量纷繁的知识具有条理性。

例如,教材中给实数的定义是“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这个定义揭示了实数的内涵与外延,这本身就体现出分类思想方法。

因此,在学完实数的概念后,可以如此分类:尔后一提到实数,就会想到它可能是有理数,也可能是无理数;一提到有理数,就会想到它可能是整数,也可能是分数等。

又如,实数的绝对值定义也是采用分类法给出的,在这个定义中选择a = 0作为分类的标准。

在每一类中,其结果都不包含绝对值符号。

因此定义也给出了脱去绝对值符号的一种方法。

再如,在同一个圆中,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圆心角的一半。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教学时常将圆对折,使折痕经过圆心和圆周角的顶点,这时可能出现三种情况:⑴折痕是圆周角的一条边,⑵折痕在圆周角的内部,⑶折痕在圆周角的外部。

验证时,要分三种情形来说明,这里实际上也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还有,对三角形全等识别方法的探索,教材中的思考题: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个部分(边或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同时,教材中对处理几种识别方法时也采用分类讨论,由简到繁,一步步得出,教学时要让学生体验这种思想方法。

2、数形结合思想一般地,人们把代数称为“数”而把几何称为“形”,数与形表面看是相互独立,其实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数量问题可以转化为图形问题,图形问题也可以转化为数量问题。

初一教材引入数轴,就为数形结合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相反数的几何意义、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的画图分析等,充分显示出数与形结合起来产生的威力,这种抽象与形象的结合,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数形结合在各年级中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例如,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比较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圆半径两者的大小来确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两者的大小来确定,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比较两圆圆心的距离与两圆半径之和或之差的大小来确定。

又如,勾股定理结论的论证、函数的图象与函数的性质、利用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等都是典型的数形结合的体现。

再如,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乘法法则,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都是利用数轴或其它实图归纳总结出来的;实践与探索中行程问题教学,经常是利用线段图解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在数学教学中,由数想形,以形助数的数形结合思想,具有可以使问题直观呈现的优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在解答数学题时,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分析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丰富表象,弓I发联想,启迪思维,拓宽思路,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