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自然美论

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自然美论

2008年7月第36卷 第4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urnal of L iaoning Universit 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 ciences)J ul.2008Vol.36 No.4美学研究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自然美论3王向峰(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摘要: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自然美是作为理念感性显现的艺术美的低级基础条件而存在的,因为它是绝少受到生气灌注。

他的自然美不仅包括自然物、人的生物体,还包括社会生活的直接现实的存在。

由于作为绝对精神的理念,只能浅近地存在于某些自然物的表面,而对多数自然存在却不能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中,见出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和社会事物中作为依存性的人不能见出独立完整的生命和自由,所以它的美是低级的、有限的,它由此推及到一切自然形态的自然和社会存在,借以达到对于“人类生存的全篇枯燥散文”的批判否定。

黑格尔的自然美论不仅是美论,也是一种社会现实批判论。

关键词:自然美;艺术美;理念感性显现;生气灌注;美的底蕴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08)04-0033-07 黑格尔(1770—l831)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但他的这个“理念”不同于柏拉图“理式”的“理在事外”,而是“理在事内”,并且在推动着事物的运动,通过否定的方式达到肯定,又通过肯定达到否定。

黑格尔把理念看成最高的真实和普遍的真理,理念又决定美的本质性存在,又把美和真统一在一起。

它的意义在于强调美必须以感性形式来显现,感性形式显现抓住了美的非常突出的特征。

由于作为绝对精神的“理念”本身是不存在的,这时感性显现显现的是什么?不外是实际存在于艺术生成过程中的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主客观统一性的东西。

所以艺术中被显现的无非是现实和情思,不是理念,但被显现的东西必须诉诸感性形式,要具有形象性特点。

感性显现是艺术这种特殊形式的存在,脱离这个形象形态就不是艺术。

理念,由于是客观精神,是黑格尔体系中的产物,它被置于艺术和美的内容对象的位置上,但却不能表示作为艺术内容的主观和客观,所以不能说明什么,如果换了艺术中普遍不可脱离的东西,即是生活现实与主体情思,而这个却不是黑格尔美的公式中的,是我们在理念的符号上面放上的实际应有的东西,这个实际应有的东西得到“感性”显现了,这时美就实现了,这时的美等于艺术。

因此,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主要是说明艺术美,难以说明自然美和社会美。

他谈自然美也是为了说明艺术美。

一、自然美是理念最浅近的美在黑格尔美学当中,讲自然美的地方还是不少的,并且设了专章。

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当中,自然美和艺术美这两个范畴应该是非常明显的范畴。

黑格尔美学体系当中设置自然美这个范畴,他的目的重点不在于要阐发自然美这个范畴,是为了论述艺术美,就是给论述艺术美做一个铺垫,或者说先设个台阶,然后踩着这个台阶进入艺术美的层次上,展开对艺术美的论述。

自然美在黑格尔美学体系当中总体来说是低级的,是被贬低的,被说到的主要是缺欠,说它缺欠才能显出艺术美的重要,艺术美的高妙。

我们就来看看黑格尔对自然美的总体看法。

黑格尔说:“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

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3收稿日期:2008-04-28作者简介:王向峰,男,辽宁辽中人,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外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

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

”〔1〕(P2)黑格尔贬低、轻视自然美,认为自然美不是真正的美,不能成为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但他并没有否认自然美的存在这一事实。

自然美是自在的,不能从中寻求理想的美,这是黑格尔美学当中论述到自然美的时候,所体现的一个贯彻始终的观点。

所谓自在的就是说它不是自为的,不是能动的,而且从自然美的存在当中找不到理想的美。

他认为自然美在反映人的心灵时,“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

”〔1〕(P3)黑格尔为什么对自然美做出这样一个论断呢?我们今天如果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论述自然美,自然美实际存在的地位要比这个高,艺术创造要以自然美为对象,从自然当中寻找艺术表现对象,这点黑格尔是承认的。

他只是认为从自然当中找对象,看到它是自在的,它里面没有理想,很少可能容存理念。

因为它的“感性”不是由人赋予的,并且不是为理念而“感性”的。

在黑格尔的视野中,自然美除了包括自然界的自然美之外,所有的自然存在对象物都是自然美范畴里的,就是除了大自然山光水色,鸟语花香这种自然界的存在,属于自然美,而生活的一切自然存在,就是生活的原型存在,凡是自然状态的存在,事实上都是归于自然美里的。

黑格尔讲自然存在讲到人,但他讲人时更侧重从人的自然性方面来讲人。

如果自然存在包括人的生活存在,那人的生活存在就不仅仅是自在的了。

社会生活自身有矛盾,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这些矛盾推动着历史,推动着生活发展,有人自觉地进行改造社会的斗争,这里既可以是自为的,也可以是有理想的。

所以黑格尔美学没有更深入地向作为艺术的自然对象的人的生活领域里面推进,所以他这么说好像仅仅就山光水色是自在的,在那里不能寻求理想等等,这好像大体能说得过去。

中国古代的美学论述艺术对象时主要也是讲自然界。

例如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都不是侧重讲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存在,讲的都是怎样面对自然,春夏秋冬的变化对人的情绪的感染等等,这些都和现代的艺术理论有很大的差别。

现代艺术理论讲艺术的中心内容是社会现实中的人。

这个社会现实作为艺术对象来说是一种艺术外的自然存在。

黑格尔说自然美是自在的,不能从中寻求理想的美,这和他关于美的定义有直接关系。

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确定这么一个美的公式以后,他把这个公式推到艺术当中来,推到艺术美当中来,他可以解释说,理念进入到精神领域的艺术当中,这个理念可以创生为艺术,当然他省略一些环节,因为必须有人参与,艺术不能离开人,离开人就没有艺术。

它显现为感性,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人,只有通过人来进行感性显现,人创造感性形式的美。

如果把这个公式推延到自然美当中,他好像没法解释。

理念怎样进入到自然界,使“自然界”显现为一种感性显现,黑格尔没有做出这样的推论,好像做出来推论也很难理解。

黑格尔没法解释客观精神怎样能够使自然显现为有灵性的感性状态。

如果这个自然界的存在及呈现的状态没有理念深入地进入到它的世界当中来,进入到它的内部来,感性显现又从何谈起呢?黑格尔以他的绝对理念推演自然和社会运动,他所设定的三大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也只不过是人为假想的模式,他实在无法让绝对理念真正进入到自然的深层,在那里能真正创造出奇迹,这就使他在理论上也显得十分软弱,他充其量也只能使理念进入自然的表层。

为此,他才说:“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

”〔1〕(P149)论原因,在黑格尔看来,在人之外的一切自然存在,都达不到“概念和体现概念的实在二者的直接统一”,因而也“见不出主体的观念性的统一”。

这里的关键是自然不是人的存在,它难以启动理念为感性显现。

黑格尔说“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这是把自然界和理念联系起来了。

是说理念和自然的关系,理念是在自然的表皮上的一种存在,不是进入到自然的内在使自然内在显现为美。

理念没有进入到自然的内里,仅仅在自然的外皮存在,自然也就是理念的一种最浅近的存在,对此最浅近的存在,黑格尔没有进一步解释怎么个浅近法。

就浅近和理念来说,假如浅近存在起的作用以一百分为界,它只起到百分之十,百分之五的作用,就是和理念有点关系,关系不大。

由于自然或者说43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自然美承受的理念是最少的最外在的,所以这种美缺少理念,缺少理念就是美的里面最低级的状态。

二、自然界与自然美的自在性在黑格尔美学当中论述了自然界的三个阶段。

他论述自然界的三个阶段是要说明自然界发展的起点是非常低的,发展到最后也不是很高的。

黑格尔论述自然讲的三个阶段包括:机械性、物理性和有机性三个发展阶段。

黑格尔认为机械性、物理性本身的存在都是不关乎美的,本身没有美的意蕴,不蕴藏美的意义。

例如讲到物理性,一堆石头的存在,加上两块也不能使对象物变成美的,减少几块也不能使对象物变成不美的,在他看来矿物无美,是这个对象物和美没有什么实际关系。

当进入到有机阶段以后,对象获得了生命,而在机械阶段和物理性阶段本身是没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阶段显然是不符合理念的。

到了有生命阶段理念才在自然当中得到最初的最外表的体现,才承受了一点理念的灵蕴,但也还受非常大的局限。

生命是灵魂和肉体相互融贯、充满生气的统一,它不是二者单纯的相互拼合,而是“统摄同样定性的整体”,也就是一个由形到神的统一的生命整体。

这个生命整体把它放在什么样的生命对象身上能够看出生命具有这样的意义呢?并不是在一般有生命对象身上都能看到这个特点。

在一个昆虫或者一般的动物身上是看不到这个特点的。

这种生命的有机的而且是一个灵魂和肉体相互融贯的统一,只有在人身上才能看到。

但黑格尔在论述人时也讲到人也有各种各样的局限,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身心状态等等,因此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达到这个程度的。

在自然界有机生命的范畴里面,真正达到他所说这个标准也很少。

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发展过程的描述,如有机性,由植物上升为动物,有机性属更高一层。

动物中有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的区别,得由低等动物上升为高等动物;在高等动物中最有灵性的,用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的话说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样一个高程度的人,这个过程显现了有机性的存在和高低的突出的差别。

在植物的阶段,低等动物的阶段,能够符合黑格尔标准的,是非常非常少的。

生命是灵魂和肉体相互融贯、充满生气的统一能有多少呢?这就可以看出黑格尔对自然美总体的判断必然是:自然美的层次是非常低的。

并不是说自然界没有美,自然界的美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只有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的客观性相之中见出受到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时,才可以见出自然的美。

”〔1〕(P168)这个可以看作是黑格尔关于自然美的定义。

黑格尔的这个自然美的定义显现了如下意思:自然美的存在是对人的一种存在,是人在自然界当中见出了自然美。

人见出什么样状态,这个状态才是自然美的一个显现呢?这个自然形象得符合概念的客观性相。

客观性相就是理念。

就是在自然形象当中,能看出理念的存在,合乎理念。

这个理念是一种客观性相。

黑格尔常用性相这个概念。

这个性相就是一种规定性,就是在自然形象当中能看出理念的规定性,这个规定性得显现出来;但并不是说只要有形象显现了理念就可以,要求自然形象当中还能够有一种生气灌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