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秋赋第十三段赏析【明代】卢柟骈体文
秋赋第十三段赏析【明代】卢柟骈体文
THANK YOU!
莫不感心伤气,流涕増欷。尔其童濯崯巘,分披嵓噩, 疏离案衍。宣回敖壑,泐岸峥嵘。
……………………………………………………… ………………………………………………………
伤春悲秋是我国诗词文化中国传统基调之一,而悲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历史更长一些,自宋玉《九辩》“悲哉,秋 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起,古人悲秋大抵是因为秋日象征着人的暮年,如人生不 顺,对暮年、白发、萧条、无望等事物就会更加敏锐。悲凉凄怆的感情融于瑟索荒凉的自然秋景 之中,开启了“悲秋”意象的先河。
作品赏析
• 自兰台子渊(宋玉)赋《九辩》以来,自古文人便有悲秋一说。 悲哉!!秋 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潦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穴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文人悲秋始于宋玉。宋玉把秋景 秋物、秋声秋色,与自己的悲惨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表现诗人的抑郁哀 怨、感伤忧愤。情与景融、思与境偕,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卢柟(1507-1560年),字次楩,一字少楩,又字子木, 明代浚县人,著名文学家。卢柟的作品曾受到嘉靖 年间进士、刑部主事王世贞的高度赞扬;浚县父老 提起卢柟,为他的才华和文学成就感到骄傲,但也 为他的悲惨遭际感到痛心。卢柟遭际被冯梦龙编成 《卢太学诗酒傲王侯》,收入《醒世恒言》;《明 史》第二百八十七卷载有《卢柟传》;文学成就被 收入《河南文学史》。
•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 泪。(王实甫《西厢记》)
• 这首元曲有秋空,菊花,西风,大雁,枫林等意象,描绘离人眼中 凄凉的秋景,渲染出离情别绪。秋天的意象还有梧桐,橘柚,秋雨, 秋蝉,寒鸦,秋江,残荷,黄叶,落木等等。还如“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国学 骈体文
秋赋
第十三段
明代 卢 柟
作品赏析
• 秋天处在万物繁茂的夏季和严寒荒芜的冬季之间,是生命轨迹由盛 转衰的过渡阶段,此时天地之间景物萧瑟冷落,时间的流逝最为明 显,往往会使人生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而羁旅天涯、孤苦伶 仃的游子对此尤为敏感。客居他乡的游子心态、对故乡的思乡之情, 在梧桐落叶、孤帆远去的意象之中倾泻出来。
• 李商隐看秋雨,勾起思乡之苦:“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卢纶 的“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用一个“逢”字将愁苦与秋色融在 一起,愁绪难熬,归家不能,只能把乡情寄托于寒夜的明月。
• 史达祖的《玉蝴蝶》:“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短景归秋,吟 思又接愁边。”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 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王绩的《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 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