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课程总结
这个学期刚开学的时候,当看到课程表上有《美学原理》这一本课程的时候,觉得这门课程挺奇怪的。
美学?这是什么东西?事物是美抑或是丑,不是一眼就能够判断出来了么?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时的自己是挺肤浅的。
《美学原理》,是从哲学的高度上来谈“美”。
究竟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对于美的概念,可以说是总说纷纭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这句话听起来挺抽象的。
让人感到一头雾水,而老师就解释说,人有自我意识和创造冲动,每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力图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较充分、较彻底地表现出来。
当一个人的本质力量较充分、较彻底地表现出来,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达到了自己的要求,于是就感觉满足、幸福、愉快。
感到自己与现实的关系是和谐自由的,这时就产生了美。
正是因为有了人类,才有了“美”这一概念。
既然有“美”,那我们怎么判断事物属不属于“美”的范畴呢?于是又有了“审美”这一词。
生活当中其实我们常常都会不自觉地作出一些审美判断。
最常见的,比如说,在商店里面选购东西的时候,我们常常都会想着说哪一件事物比较好看实用就买哪一个。
又比如说,在选择旅行地点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哪个地方的风景比较漂亮别致,等等。
可以说,生活充满了审美活动。
从美学角度而言,审美审美既是一种赞赏、嘉许、期待、追求,审美也包含着对假、恶、丑、
平庸、荒诞等等的批判。
审美既是一种情感把握,又是一种价值判断。
我们往往认为,审美是判断某一种事物是美丽的、漂亮的,其实这一种说法是片面的。
审美不是简单地说哪一个东西漂亮,还要认真批判某一种事物的假、恶、丑、平庸、荒诞等等。
看到好的一面,还不能忽视坏的一面,这才是完整的审美。
在整个学期的课程当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美是在于形式还是内容的探讨。
有人说美在于形式,有人说美在于内容。
其实两种说法都是片面的。
真正的美。
应该是内容与形式上的相统一。
美的事物是有其特有的形式的。
美不是虚无缥缈的,美的东西必须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同时美的事物和人发生关系首先是以形象为媒介的,以形态来打动人的。
美的事物还要有他的内容。
美感不是纯粹的生理快感,美感含有人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人的美是人的内在和外在的统一;特别在社会美领域,美的事物要看它的内容。
举个例子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李灵别称为“最美女教师”。
之所以称她为美,不单单是因为她是一位成熟的女性,更是因为她高尚的品德。
师范毕业后,她当上了一名民办学校的校长,因为资金短缺,为了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阅读条件,她负债累累,甚至亲自出马,独自一人骑着三轮车,到各个城市去收旧书,用这个办法了弥补资金上的不足。
吃一口烧饼,喝一口水,李灵走遍大街小巷。
留下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这样的美,集内容与形式于一体,这才是真正的美!
如果将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这样的美便不是真正哲学意义上的美。
然而,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却常常只单独看到形式美或是内容美。
步入小康社会的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在蓬勃发展,尤其是经济建设这一方面。
资金的富足使得政府开始了城市形象建设,而这一点,最直观就表现在城市建筑这一方面。
放眼中国各大发展迅速的城市,竖立着无数座高楼大厦,盘桓着无数条银色告诉公路,多么现代化!多么高水平的城市建设啊!可是,单从城市建筑当中,你能够判断出你所在的地方时哪一座城市吗?你能找出有地方标志性的建筑吗?各地政府为了与世界接轨,跟上现代化的脚步,盲目地拆掉老建筑,兴建高楼大厦。
我们的城市建筑早已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成了一个貌似光鲜的空壳。
而这一些,不过只是空有形式的美罢了。
而这也像是老师上课举例的礼仪小姐一样。
青春貌美的少女们穿着正规的服装,看起来整齐而美好,却摆着僵硬而空洞的姿势,在那背后所折射出的美,不过是形式的美罢了。
上面所提到的例子大多是日常生活当中所见到的。
当然,还有一种美,是人为所刻意创造出来的,那就是艺术美。
既然称为艺术美,可想而知,艺术美是要在艺术作品当中体现出来的。
当然,在根本没有美的所谓艺术作品中,也就不存在艺术美。
艺术作品的美是通过形象、意境和情感表现出来的。
要注意的是,艺术美带有理想性。
艺术美是通过征服人心,鼓舞人心而达到推动社会生活前进的目的的。
就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从这首曲的旋律音乐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股强烈的豪情,能够感受到不屈于命运,奋力抗争的精神意志。
听了这首歌,能让我们感到精神振奋,感受到前行的动力。
这就体现了《命运交响曲》的艺术之美。
“美”,作为一个哲学话题,也许会给人很抽象的感觉。
刚学习《美学原理》的时候甚至会觉得摸不着头脑,不明白美学会涉及到那么多的社会历史问题,但我还是被老师所说的话语例子所吸引,忍不住想了解更多的美学知识。
学了这本课程之后才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学修养,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判断事物的美与丑、好与坏。
但《美学原理》则从理论的角度归纳总结了这些内容,让美学变得系统、理论化。
学习《美学原理》让我对周边事物有了更大的思考和看法。
让我在对待事物的时候不过于肤浅。
因而,我要感谢这门课程,感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