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学生文化素质的缺失及教育对策研究

中职学生文化素质的缺失及教育对策研究

中职学生文化素质的缺失及教育对策研究开题报告2010年12月14日,《中职学生文化素质的缺失及教育对策研究》课题被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批准为第一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项目类别为一般立项课题(公共课程教学类),指南编号:B-4,序号:61,登记号:ZYB61。

2011年3月2日,在我校行政会议室举行了开题论证会,顾栋明校长主持会议,出席的评议专家有任苏民(苏州市教科院副院长、督导员、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章骏(张家港市教育局副局长、教育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钱爱萍(苏州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家港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王东生(苏州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江苏省职教学会中职分会副秘书长)、黄国刚(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处处长),课题组出席人员:季冬梅、汤新军、王慧星、周红燕、杨先华、梁金华、张彩亚等。

一、概念界定什么是文化素质?通俗的理解是:一个人在文化知识方面的素质和文学理论方面的修养,其中包括文学理论知识,语言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数学、历史、地理、外语、政治理论与哲学等方面的学识水平。

中职学生的文化素质包括政治品德修养、语言阅读与理解能力、写作能力、音乐素养、文明礼仪素养以及职业素养等,其中,职业素养是尤为重要的。

二、研究背景本问题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以下认识:首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千千万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它受过良好职业技术培训的城乡劳动者。

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振兴地方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

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强化职业技能基于的同时,必须顺应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为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举措,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

而文化素质是学生成才的基础,良好的文化素质不仅为其他素质的养成奠定必要的基础,而且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提供广博的文化底蕴。

可以说,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职业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必须贯穿和渗透于职业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进而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

因此,作为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究竟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亟待需要研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改革当前我国中职教育重技能、轻文化素质教育偏向的需要。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重技能技术知识教育,而忽略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偏向,从表象上看,很多中职学生呈现没有礼貌,语言表达贫瘠,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没有基础文化底蕴等令人堪忧的现象;从深层次来看,很多学生人格意识呈现功利化、现实化趋势,表现出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自律性差,崇尚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弱化。

如果我们的中职生仅仅只是具备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却没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举止谈吐显示其文化素质的缺乏,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无知显示其文化素质的贫瘠,书写、运算、外语等能力的低下显示其文化素质的缺失等。

文化素质的缺失,使很多专业技能过硬的中职生在人生的旅途中驻足不前,无法向更高层次的领域进军,无法让自己成为具备无限个人魅力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培养中职生的写作能力,可以让他们轻松地驾驭文字,自由畅快的写下自己的感想,还可以顺利地书写各种应用文;培养中职生历史知识,可以让人们对中国的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了解我们的国家,是从怎样艰苦的岁月走至今日的辉煌,了解我们古老文明的国家曾经的灿烂辉煌,了解祖国今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用自己过硬的技能为祖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培养他们对古代诗文的兴趣,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油然而生对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培养他们具有睿智的口才与论辩能力,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展现他们的睿智,提升他们的个人素质等。

因此,弄清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探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策略,不仅对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全面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而且对丰富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的内涵与内容和范围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价值1、课题的实用价值在实践上,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是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是学校生存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营造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职业学校而言,其最终的产品———毕业生,是面向社会,面向企业,为企业培养实用技术工人或技术员的。

许多企业在选才和用人的过程中,大都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企业用人标准。

而中职学校的教育出于现实的考虑,只重视教授专业技能而忽视必要的人文教育,使得中职生不能很好的学会和人、和社会、和环境打交道。

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更不用说综合职业素质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了。

另外,在促进文明,创造和谐的今天,中级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既具一定的专业技能,又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劳动者。

然而,我们今天的大部分职高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学习目标不明确,积极性不高,加之职业教育过分“重技轻文”的原因,普遍出现了文化素质低,文化素养缺失的不良现象。

这与现代企业把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形象的树立作为企业持续发展,追求最大效益的重要手段,与和谐文明的政治主题是极不相符的。

要使得职业教育有更大程度的发展,提高中职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对策是当务之急的事情。

我们应该从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文化素质。

2、课题的学术价值在理论上,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和谐美好社会的创建,有利于提高职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职业教育问题的探索与研究,有利于更新职业教育的质量观。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教育形态,在推进全民教育、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经济建设和工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近些年来,受经济发展影响最敏感的中等职业教育,在从数量增长型逐渐转向数质并重的发展新阶段,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

由于理论研究不充分,实践研究不到位,使一些机构、行业、民众乃至教育工作者对现存的一些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零乱。

现代教育质量观、人才价值观以及处理职业教育问题的思想、理论、方法和经验与时代发展尚有差距,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进步,给实际工作带来了损失。

因此,社会迫切要求加大职业教育问题改革和研究力度。

我们的职业教育只有有了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才能使我们的职业教育之路越走越宽敞。

四、文献综述1、国内外已有研究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职学生文化素质的内涵、提升中职学生文化素质的方法以及对策措施等几个方面。

(1)“中职生文化素质”内涵的研究闫大伟在《文化素质与文化素质教育》(《光明日报》2002.6.8)一文中指出:文化素质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一般体现。

人才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

在这些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其它素质的基础,它作用于人才整体素质的各个方面。

盛亦如在《充分发挥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中医药业》1999.11)一文中也提到:文化素质教育指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能力,在此基础上升华形成高尚健康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人格,最终引导学生做一个高素质、高情操、高格调的人。

它不只是着重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是侧重改善学生的思维结构,优化学生的价值观念,更注意人的心灵教化和精神修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中职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研究徐佩华在《关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2)一文中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把重心应放在人的培养和塑造上。

在思想层面上,要培养学生懂得爱。

在知识层面上,要使学生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社会科学以及当代科技的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能力层面上,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与知识更新的能力,发展个性、激发创造力,勇于独立思考,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知识,能对事物作出独立的判断,具备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和科学创新的能力。

张岂之在《关于深化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3)一文中提出:文化素质教育中有一重要内容,就是感情教育,或称美感教育或美育。

人的感情世界颇为复杂,对青年来说,他们有充沛的感情,但是由于知识和阅历不多,他们的感情往往是稚嫩的、不成熟的、矛盾的。

因而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应当含有感情教育的内容,帮助他们培养健康充沛的感情,提高他们的感情调节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感情教育中需要注意人的个性。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感情世界,其中有些与时代、社会有密切的联系,有些则与人的心理、境遇、性格、爱好等方面有关联,是不可一概而论的,不能简单化。

人的感情世界并不是神秘世界,是能够理解和加以引导的。

(3)加强中职学生文化素质的对策措施研究彭兴杭在《中职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引导》(《职业教育研究》2006,3)一文中指出,“中职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令人堪忧,快餐文化、低俗文化正侵蚀着中职生的心灵,不仅直接影响到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而且将导致文化素养和人格素养的严重缺失”。

课外阅读理所当然地应纳入语文课程的范畴。

既然是课程,我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就不能放任不管,不仅在思想上应引起高度重视,要为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课外阅读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课外阅读指导与评价体系,使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时间上有保证,方法上有指导,内容上有引导,评价上有激励。

同时,课外阅读的形式要倡导多样化,应允许多元化。

徐玉明在《中职生文化素质的现状及改善对策》(《职教通讯》2007,6)一文中首先指出了中职生文化素质改善对策主要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乐学情绪;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培养学习习惯;创造情境教学。

此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案,创造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模式,对学生的点滴成绩及好的学习方法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使老师传授的知识、方法思想因触及中职学生的需要而给学生难以忘怀的印象,从而进入一个认真—成功—更认真的良性循环。

于晓平在《提高中职生口头表达能力之方法初探》(《读与写杂志》2007,8)一文中指出,提高职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所处的环境以及当时的社会热点话题,应该立足课堂,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口语表达的机会,另外,他认为学生的课外活动也应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