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全文深度解读

201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全文深度解读

201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全文深度解读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同志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18年经济工作。

那么,2018年经济工作具体要怎么干?“十九大”以后一段时间的发展主题和主线是什么?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任务和工作重点又包含什么?本报告将就以上问题进行深度解读,敬请观看。

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给大家讲一讲2018年经济工作的思路和重点。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也就是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新发展理念。

(一)主要内涵1.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对发展的要义进行了全面、全新、前瞻性注释。

发展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和要求。

那么,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新发展理念对这些问题作了全面、全新、前瞻性诠释。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创造了奇迹。

中国的发展丰富了发展经济学内涵,中国发展理论是一个重大创新,具有世界意义。

在新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强调整体发展观,提高了发展的整体性,这与十九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一致的。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最大的短板,要补齐短板,就要提高发展的整体性。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为发展指明了方向。

2.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这也体现了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3.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到新时代、新矛盾的判断新常态主要讲的是经济,而新时代则是就整个社会来讲的。

新时代与新常态是有一定关联的,没有新常态的判断,就不会有新时代的判断;没有新时代的判断,也不会有新矛盾的提出。

4.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发展为了谁?就是为了人民。

所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是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5.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2016年、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要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

6.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稳中求进,是工作方法和工作原则,也是发展的重大原则,必须长期坚持。

发展要处理好“稳”和“进”之间的关系,而“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改革的不断前进和结构优化的不断升级。

因此,“进”在很大程度上是更加重要的。

(二)重大意义1.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企业需要有长期不变的发展理念,同样,国家也需要有一个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能够指引我们的工作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所以,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仅是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还是行动指南。

2.体现了经济发展目标的重大调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大判断。

也就是说,现在的目标就是追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由此可见,发展目标已经发生了重大调整。

追求高质量发展也是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具有世界意义和世界影响力我认为,无论是新发展理念,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的。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都体现了发展的热点,也都是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

二、十九大后一段时间的发展主题和主线(一)发展主题现在的发展主题什么是?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又是什么?过去,在五年规划期间,总会提出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尽管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提出明确主题,但是我认为,此次会议确实有一个非常重大的时代主题,就是“追求和促进高质量发展”。

所谓“追求和促进高质量发展”并不仅仅是针对2018年,而应该是在“十三五”规划的后三年加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进入了新时代,进入了新阶段,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

追求发展的高质量,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十三五”规划的后三年要坚持,未来更长时间也要坚持。

那么,为什么要把“追求和促进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主题呢?从十九大报告中可以找到答案,从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可以找到答案。

1.十九大作出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其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也就是说,不注重高质量,而一味地追求高速度,是不符合这个发展阶段的基本要求的,这就是阶段性变化带来的目标变化。

这个判断非常重要。

2.三个必然要求追求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有三个必然要求。

(1)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追求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就可能继续下滑,甚至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很多国家在出现阶段性变化之后,没有很好地把握机会,没有把高质量增长、高效益增长作为发展的新目标,没有实行相应的政策措施,更没有进行改革发展战略的调整、目标的调整,因此就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唯一的选择就是必须要追求和促进高质量发展。

(2)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我们不再一味地追求数量,而是追求质量和效率。

过去的主要矛盾是因为我们没有吃穿用的东西,现在我们不仅有,而且要有更好的质量和更好的服务。

现在,中国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的矛盾,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就是要提高质量、提高协调性,这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这是从长期发展趋势来讲的。

(3)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是不断从低到高升级的过程。

早期的时候不追求质量效益,也能发展,也能保持增长速度,但是到了更高要求的时候,无论是各国的发展规律、发展的自然规律、结构演化的规律,还是需求的角度——从低层次到中高层次,都要求我们必须追求高质量增长。

高质量增长是未来发展的常态。

之所以很多国家能够实现现代化,就是因为它到了中等收入水平以后,形成了新的发展模式——高质量发展的模式,经济不断升级,最后达到现代化的水平。

这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3.一个根本要求未来,要想使发展有成效,使政策适合于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需要,就必须以这个为根据——追求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确定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确定这些政策和战略的根据和内在要求来自于我们的目标,就是追求高质量发展。

(二)改革与发展的主线这个主线不是一条单一的主线,而是两条线——改革有一条线,发展有一条线。

中国处在改革和发展并行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中。

发展和改革的共同推进,最后形成现在的发展态势。

要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就必须培育新动能,就必须克服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提高供给效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这样的发展要求,必然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来又明确提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我国改革的主线自改革开放初就一直不断发展,现在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期,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为主线、为主要抓手,就是要培育新动能,要解决体制机制的矛盾。

要想提高供给效益,要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另一条主线是结构调整。

当然这里的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有新的含义。

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有了新的内涵。

现在,我们到了更高的阶段,到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就必须明确结构调整的发展主线: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动能为主线;以补短板、提高发展的整体性为主线。

这是发展主线的两个部分。

过去,我们追求的是高速增长的动能,全要素生产率并不强,主要靠要素投入、靠投资。

到了新时代、新阶段,我们要有新的动能。

十九大报告提出三大变革,其中动力变革就是培育新动能。

新动能是新时代发展的主线。

同时,限制发展效率和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有很多短板没有补上。

我们的区域发展有短板、城乡发展有短板、生态发展有短板、民生发展也有短板。

只有补短板,才能提高发展整体性,提高发展的效益和质量。

这是发展的主线,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培育新动能,二是补短板,提高发展的整体性。

三、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那么,高质量发展应该怎么衡量?第一,确立指标体系、标准体系。

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确立指标体系、标准体系。

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是结构优化、体制创新,而结构优化的内涵也很丰富。

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高科技、新经济发展占比不断上升,微观企业、宏观经济创造的效益明显提高,这些都是质量、效益提高的指标。

这个指标要怎么设计、怎么评价?这是现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用什么来衡量高质量发展?就是从结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综合效益指标来设计。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非常关键,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是创新,所以创新能力就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评估各地方、企业、行业是否是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有指标体系、标准体系。

第二,建立统计体系。

在衡量是不是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有些是不能用指标体系、标准体系来衡量的,比如就业质量、产业速度和水平等,所以就要建立统计体系和统计制度。

过去衡量经济增长是以速度、GDP为主要指标,现在的统计体系要发生改变。

在统计体系中,有些可以通过直接指标看到质量是否提高了,有些则需要通过估算、测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