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太尼透皮贴剂的临床应用
新县—将军的摇篮
成立与发展
河南省信阳羚羊山制药厂 1988年8月,国家科委大 别山扶贫开发团与新县开 始筹建。
河南羚锐制药有限公司 1992年6月,河南省信阳羚 羊山制药厂与香港锐星企业 公司合资创立。
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4月,公司进行股份制 改造,整体变更。
企业概况
全国最大的橡胶膏剂生产基地—新县羚锐生态工业园
有侵入性,注射疼痛 血药浓度受注射部位血流速度、pH等影响;加速耐 药,增加成瘾风险
吸收受肠道状态影响,使用不方便,社会接受程度有 限,使用方式影响其结果,长期用药有肠道粘膜损伤 风险
作用时间短,不适用于长期治疗
透皮给药系统的优点
用药部位在体表, 可随时中断给药, 易被病人接受
药物吸收不受消 化 道 内 PH 、 食 物和药物在肠道 内移动时间等复 杂因素影响
芬太尼
• 芬太尼是一种强阿片药物,纯μ受体激动剂,镇痛疗效约为吗啡100倍 • 具有分子量小、脂溶性高、蛋白结合率高(80-85%)以及较高的生物利用度(60-93%), I
相代谢CYP3A4 • 相比吗啡,不良反应更轻,尤其是便秘与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 消除半衰期约7h,达峰时间为8-12h,约10h起效,维持约72h • 无法吞咽、恶性肠梗阻以及严重肝肾衰竭癌痛患者的首选 • 低剂量(≤12.5ug/h)贴剂可用于阿片未耐受癌痛患者
当之无愧的“膏药大王”
羚锐制药•锐枢安®
➢ 商标名:锐枢安® ➢ 通用名:芬太尼透皮贴剂(Fentanyl Transdermal Patches) ➢ 生产厂商: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 适应症 ➢ 用于治疗中度到重度慢性疼痛以及那些只能依靠阿片样镇痛药治疗的 难消除的疼痛
芬太尼
• 保罗-杨森博士于1959年首次合成,系哌啶衍生物
骨架型与储库型透皮贴剂的区别
骨架型与储库型透皮贴剂的区别
芬太尼含量(mg/贴) 贴剂面积(cm2) 结构 药物处方组成 控释因素 皮肤适应性和黏附性 剂量突释可能性
储库型
释药速率25g/h
释药速率50g/h
2.5
5
18.7
34
复杂,多层结构
简单
控释膜
差
大
骨架型
释药速率25g/h
释药速率50g/h
4.125
8.25
7.5
15
简单,单层结构
复杂
物无活性,长期用药无蓄积
药物
Phase I代谢
Phase II代谢
代谢产物 活性
吗啡
无
葡萄糖醛 UGT2B7
去甲吗啡4%
CYP2D6
无
羟考酮
CYP3A4
芬太尼 CYP3A4
无
无 去甲芬太尼
活性代谢产物
活性代谢产物的作用
M3G55%
M6G10%
➢ 易通过血脑屏障,与μ受体激动剂高选择性结合,达到中枢强效镇痛作用;对中枢其他受体几乎 无效应,很少发生与其它受体结合而产生的副作用
➢ 肝脏代谢、肾脏排泄,代谢产物无活性、无毒:是肾功能不全患者阿片类药物镇痛时的优先选择
➢ 恒定速率持续释放药物72小时:给医生、患者带来更多方便;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睡眠更好
芬太尼的特点
安全性
无局部刺激 无皮肤代谢
高效性
高蛋白结合率
易透性
高生物利用度
与同剂量 吗啡相比 镇痛效果 是吗啡的 80-100倍
蛋白结合 率高(80-
85%)
低分子量 (<400)
高脂溶性
(辛酸/水 =814)
生物利用 度(6093%)
阿片药物不同给药途径的比较
给药途径
口服 经皮给药 静脉注射 肌肉、皮下注射 直肠给药 舌下给药
芬太尼透皮贴剂较口服阿片类减少恶心、呕吐、便秘的机制
激活 芬太尼透皮贴剂
芬太尼在中枢和胃肠道的药物分布比例为1:1.1,而吗啡等口服阿片药物为1:3.4。相比口服阿片药 物,芬太尼较少和胃肠道u受体结合,所以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大大降低。
芬太尼透皮贴剂的发展历史
➢1990年、储库型芬太尼透皮贴剂由强生公司上市,上市后,在国际上得到普遍应用 ➢1999年7月、储库型芬太尼透皮贴剂(多瑞吉)由西安杨森制药引入中国,批准用于慢 性中重度癌痛的适应症 ➢2005年国产储库型芬太尼透皮贴剂(芬太克)由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上市 ➢2007年8月、骨架型芬太尼透皮皮贴剂(多瑞吉)在中国上市 ➢2002年、SFDA和卫生部批准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慢性非癌痛的适应症 ➢2013年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骨架型芬太尼透皮贴剂(锐枢安® )上市
羟吗啡酮 (必须通过葡萄糖醛
UGT2B7代谢) 去甲羟考酮
M3G: • 拮抗镇痛作用 • 容易出现神经毒副作用 • 痛觉过敏、痛觉异常和肌阵挛 M6G:肾功能不全患者M6G增多与过度镇静、器
质性脑功能失调的症状相关;与呕吐、呼吸相关
与CYP2D6作用,影响治疗窗 (此时剂量变化容易引起毒性反应)
芬太尼透皮贴剂锐枢安® 临床应用
企业及产品介绍
• 企业及产品介绍 • 贴剂的优点 • 贴剂发展历史 • 剂型沿革
目录
贴剂临床应用
• 优势病人 • 临床疗效 • 剂量选择 • 首帖管理 • 贴用部位 • 换帖处理 • 剂量转换 • 最大剂量 • 爆发痛处理 • 注意事项 •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 企业及产品介绍
避免药物在肝脏 的首过效应,提 高了生物利用度
可持续给药72h 减少给药次数和 数量、避免峰谷 现象,减少药物 的毒副作用
药代动力学及临床意义
➢ 经皮肤吸收:避免口服,给吞咽困难或严重呕吐患者带来福音;吸收不受胃肠道状态影响
➢ 不经胃肠道,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极少结合胃肠道阿片受体,降低恶心、呕吐尤其是便秘的发生; 避免肝脏首过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肝脏负担
优点
使用方便 可以持续释放(如缓、控释制剂)
缺点
有肝脏首过效应, 生物利用度低
避免首过效应,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可 吸收受皮肤温度影响 随时终止给药,无创,患者依从性好
起效非常快 允许精确地调整剂量(PCA) 生物利用度高
起效快,生物利用度比口服好,低于静脉给药
生物利用度比口服高
起效快
很有侵入性,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高,给药复杂,有发 生全身感染的危险,不适用于长期治疗
神经毒性
无
无代谢活性
1. Coffman BL, et al. The glucuronidation of opioids, other xenobiotics, and androgens by human UGT2B7Y(268) and UGT2B7H(268). Drug Metab Dispos. 1998;26(1):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