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适应不良

适应不良

少年学生适应不良及矫正
南京市孝陵卫中学祁义平
一、适应、适应不良
所谓适应是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而言的,系指个体为了在自己与所处的环境之间形成一种更为和谐的关系,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个体作用于环境并改造环境,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的一个连继过程。

适应是指一个适应良好的人所达到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状态。

与适应良好相反,适应不良是指个体不能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或积极作用环境并改变环境,由此产生各种情绪上的干扰,妨碍个体从事有效学习和积极的探索。

人格的适应不良一般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圆满地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从心理上看,少年适应不良表现在志向水平低,自我意识水平低,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严重的自卑感,注意力涣散,思维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缺乏责任感;从行为表现上看,违纪现象严重,攻击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在校内严重的自我封闭。

二、适应不良产生的原因
来自家庭方面的。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

少年的成长过程,其心理和行为表现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家庭的烙印。

家庭的溺爱,家庭教育的专横与放任是少年适应不良的温床。

单亲家庭的少年也易在成长上出现问题。

来自社会方面的。

社会对少年的影响最明显地表现在两方面:传媒及社会实际表现出的价值取向。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一些有悖于社会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信息内容,通过不同的渠道深深地影响着青少年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

社会实际表现出的价值取向与青少年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严重脱节,造成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初期的青少年深刻的心理冲突。

这对少年适应不良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来自学校内部的。

学业成绩低下容易造成少年适应不良。

因为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好坏是自我评价和学校对其进行评
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学业成绩低下的,出现适应不良问题较多。

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他进行自我评价的依据,也是他在某个班集体中所处地位的象征。

如果在班集体中无地位可言,没有自我展现的机会,他可能会从其他方面来寻求新的心理平衡,但他可能不会是努力进取,而是背道而驰,投向他的同类,寻找自我放松、无纪律约束、无学业压力的地方自我展现。

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加深,适应不良更趋严重。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实现。

皮格马利翁效应和暗含期待最典型地说明了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三、适应不良的矫正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因此社会、家庭、学校要加强合作,使三者的教育形成合力,增强教育的一致性。

作为大环境的社会应该纯洁传媒,并使实际的价值取向能朝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为家庭,家长要提高对孩子的教养水平。

由于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在适应不良矫正中,学校不易于控制,因此不对此做更广泛的讨论。

下面着重讨论学校对少年学生适应不良的矫正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由于学业水平对学生适应不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是矫正适应不良的重要途径。

教师无法控制教育和总的教学目标要求,但教学方法、课堂气氛以及对学生的要求等是教师可以驾驭的。

教师对于适应不良学生应给予更多的重视,深入地分析他们的现在及过去,了解其学业水平,研究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制定可行的学习目标,根据其不同的心理特征,制定达成目标的计划。

教师要在课堂上吸引学生,他必须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并使他在这种兴趣上获得成功,提高自信。

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再在其它各点上进行刺激就易行得多了。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发现学生发展程度最高的感官是哪些,例如有些学生的听觉理解发展水平高,有些可能是视觉记忆水平好。

如果做到这一点(充分调动其优势感官)就能更容易使学生对学业抱有兴趣,鼓励他们在其它方面也培养兴趣。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是矫正学生适应不良的又一重要因素。

教师在校内所扮演的角色是多重的:严格的父亲,慈祥的母亲和社会教育工作者。

因此,教师对待适应不良学生的态度应当是积极的,对他们的评价应当做到客观、公正、并以发展的眼光对等他们。

一般来说,适应不良学生尽管在很多场合表现与教师的敌对性,过分的寻衅,自我封闭和退缩,但如果深入其心灵深处,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也极其强烈地渴望与教师进行交流。

只是因为教师对待他们的消极态度,使得这种交流发生了困难。

教师应当充分地信赖他们,形成顺畅的交流渠道,以达到有效的诱导。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班集体的影响。

对于适应不良学生来说,在班集体中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尤为重要。

为什么很多适应不良学生发现在校内没有一定的市场时就会转入一些对其成长有消极影响的场所,对学校敬而远之呢?这是因为,他们在那里找到了兴趣,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很多适应不良的学生由于在班级集体中不被班级的同学视为一份子而误入歧途。

因此,教师在班级内应大力提倡互助精神,团结友爱。

只有集体共同进步了才算是真正的进步。

教师可以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参加集体活动,指定互帮对象,使其感受到班级的温暖,从而在班级集体中有自我展现的机会,找到自己的归属。

四、对教师更高的要求
当今社会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大变革、大交融的时代,大量信息如洪水般浸渍着青少年的身心。

青少年又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性的形成阶段。

在我们这个国家又出现了几乎是独生子女入学成长的高峰期。

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和独生子女高峰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使学生适应不良现象加剧。

教师及至全社会的教育工作者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要求教师有高尚的职责道德,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教师要真正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崇高事业。

其次,教师应当具有相当的心理学素养,在教育工作中以一定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使自己的教育活动更富效率。

对于适应不良的学生,教师应当是一位心理医疗
家。

最后,教师还应当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力量,他应当富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同情心、敏锐的观察力和坚强的毅力。

只有具有这样完善的人格力量,教师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活动更富有感染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