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近期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问题20100410

关于近期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问题20100410

关于近期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问题(201001)一.关于地库顶板(顶板上有较厚覆土、消防车道,荷载较大)采用无梁楼盖的设计要点:1.地库顶板采用无梁楼盖时,板厚可取板跨(长跨)1/20~1/25。

2.地库顶板采用无梁楼盖时,边跨尽量布置较小跨度(不大于6.5m),可有效减小边跨内力,以避免边跨底筋及第一内支座负筋过大。

3.地库顶板采用无梁楼盖时,由于顶板上通常有较厚覆土、消防车道,荷载较大,应设置托板,以降低柱上板带负弯矩区配筋量(但托板尺寸须满足下条要求);设置托板加厚后,抗冲切仍不满足需要设柱帽。

4.托板尺寸满足以下条件时,无梁楼盖负弯矩配筋计算可计入托板厚度。

(1)托板厚度不小于无梁楼盖板厚的1/4(2)托板由柱中心线向每边伸出的长度不小于相应柱跨的1/6(3)计入的托板厚度不应大于托板边缘至柱边距离的1/45.计算及验算(1)地库顶板采用无梁楼盖时,计算可采用“PKPM系列软件”(网络版)中“复杂楼板分析与设计软件SlabCAD”(2008年4月版本),但应至少采用“经验系数法”或“等代框架梁法”中的一种作验算。

(2)无梁楼盖的计算方法及要点:6.配筋(1)地库顶板采用无梁楼盖时,顶板的内阳角部位应力集中,须设托板,并加强负筋配置,如“图2.”。

(简支)时,虽按简支计算,但实际互为半嵌固支座。

地库外墙上端外侧应适当考虑无梁楼盖传来弯矩,可取第一内支座负弯矩平均值的一半,按裂缝控制配筋。

无梁楼盖边支座也应考虑此弯矩。

二.关于地库底板采用柱下平板(筏板)的设计要点:1. 避免边跨柱网过大,6~6.5m2. 顶板采用无梁楼盖时,底板厚度较顶板加厚50~100。

3. 底板内力配筋应分别计算重力荷载工况(基本组合)和水反力(抗浮设计水位的水反力-1.0恒载)x1.3 工况:4. 底板在柱底范围设置加厚区的尺寸要求同无梁楼盖的托板。

但不必过大,满足有限元网格尺寸即可(不必按连续梁的L/4概念)。

三.关于地库底板后浇带的设计改进:1. 地库底板后浇带中混凝土为后浇筑,常因后浇带内垃圾杂物难以清理而至混凝土浇捣不密实,成为底板裂缝漏水的多发部位,现对后浇带的设计改进如“图3”。

三.女儿墙不应采用轻质墙体材料砌筑。

现浇女儿墙、阳台栏板等高度≥1.5m时,厚度不小于120,并双层双向配筋。

四.采用有限元程序计算筏板、无梁楼盖等,应注意单元划分的合理性。

使每个板块能分出支座区单元、跨中单元,且单元格长度不大于1.5m。

五.现浇楼板配筋的表达方法比较混乱,用文字说明的含义不准确、五花八门、或与图矛盾等等。

六.一般民用建筑中框架梁的合理高度在(1/10~1/15)L,常被忽略,梁高不足。

确须作扁梁时,须验算长期挠度。

七.框架柱纵筋配筋率偏低。

角柱,须作特殊构件定义。

常被忽略,至不满足角柱最小配筋率。

框架结构顶层边柱因竖向荷载小而分配弯矩大,偏心受压,纵筋一般显著大于下层,也大于构造配筋,常被忽略。

八.短柱,三级以上抗震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

四级抗震时宜满足。

九.所有结构制图(平面、剖面、详图)均应按比例绘制是制图的基本原则。

十.桩基础设计中,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较高时,桩身抗压强度问题常被忽略。

JCCAD输出简图“标准组合最大反力”为标准值,应乘以恒活分项系数后,小于桩身抗压强度设计值。

尤其预应力管桩、预应力方桩Ra值较大时。

十一. 对业主提出的变更须慎重对待。

±0.00的高程变化、某一层或几层高变化、室内外高差变化等重大变更涉及各个专业;仅对结构专业就涉及层间刚度比、主楼侧限(基础埋深)、覆土荷载(抗浮、地库顶板及底板荷载变化)、基底持力层变化、桩端持力层未进入或被穿透等等。

其可行性须经各专业间详细讨论后方可确定。

十二. 单体结构设计中,应加强:1. 对总平面图的了解。

与周边相邻建筑的关系:距离、基础高差、相邻地库连通口对接;与周边已有或待建河道、驳岸的关系(距离、基础高差);室内外高差较大时的主楼侧限问题2. 对场地的原始地形图的了解:原始场地标高与建成后场地标高之高差成为覆土荷重;尤其在原土层浅部有淤泥土层时,使淤泥土在覆土重作用下固结沉降,淤泥土范围内桩侧阻为0或负摩阻。

原有河道、暗塘须查明河床标高及其下主要受力土层分布,勘探报告中常因布孔不便而跨过不钻,须及时提出补勘要求;查明后方可确定基础方案。

原有河道新近回填的,不可直接作为持力层(包括全埋的地库),采用桩基时需考虑负摩阻。

十三. 关于梁配筋:1.框梁负筋不应随意放大。

(SATWE中,计算的支座负筋已偏于保守)2.连梁纵筋(包括底筋)不应放大。

而箍筋必须配足,必要时适当放大。

强剪弱弯。

3.注意框梁全长配箍率问题(如:三四级抗震,框梁宽>300,砼强度C30及以上时,非加密区Ф8@200不足)。

非框架梁(次梁)按主梁输入的,SATWE计算时,自动按满足框梁全长配箍率计算,但不需满足(抗剪计算需要除外)。

4.框梁梁端负筋配筋率>2%(应尽量避免,不应大量出现)时,最小箍筋直筋加大2mm。

5.连梁的定义:两端与同平面内的砼墙相连,且水平力产生的弯矩远大于竖向荷载的弯矩即为连梁---跨高比略大于5的梁也可能是连梁;一般可按SATWE自定义的连梁,不必将其改为普通梁(除非整体刚度不足且无其它方法加强时,才将其改为普通梁即不作刚度折减)。

连梁的设计:1.刚度折减;2.连梁构造---强剪弱弯。

十四. 关于人防地库工程底板的计算:1. JCCAD筏板有限元计算中,需将JC菜单中“顶板人防等效静荷载”输为“0”,否则顶板人防等效静荷载将被导至基底,成为底板反力而与同时输入的“底板人防等效静荷载”重复,使底板计算配筋过大。

(算例:东方大院G01~03人防地库)但柱对底板的冲切按底板受荷工况计算;柱对顶板的冲切按顶板受荷工况计算;十五. 关于平面图中局部变更图的表达方法问题:1.平面图中局部变更时,应在原图上修改,平面图上将局部变更的范围用云雾线圈出。

平面图较大,分窗口出图时,应绘制平面缩略图,缩略图上同样用云雾线圈出变更范围。

变更的具体内容应设置对应的变更图层(如:梁配筋变更图层、板配筋变更图层……)。

出图时变更范围以外的梁板配筋等图层关闭。

十六.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结构须计算相邻柱、墙的沉降差。

(新桩基规范)十七. 多、高层公共建筑的楼面面层荷载、活荷载、内隔墙荷载需根据工程实际合理取值。

除业主有明确要求外,活荷载按规范取值(如:办公2.0,商业3.5);楼面面层荷载(1.0~1.5KN/m2);不应随意放大。

内隔墙优先采用轻质隔墙(如加气砼板材)大空间时,如业主有明确要求需考虑因使用功能可能改变而自由分隔空间时,应计入轻质隔墙摊薄至楼面的荷载(1.0~1.5KN/m2),加入活荷载(计算基础时按活荷载折减)中。

但应同时调整(减小)因使用功能变化而改变的使用活荷载(如商场变办公)。

十八. 冲切计算:1.多桩承台:独立承台(冲、剪、弯)筏板加厚作承台---抗剪计算不应按独立承台计算结果2.柱下筏板(柱下有抗拔桩):水浮力的冲切(不应扣柱下抗拔桩抗拔力)、重力荷载的冲切(可扣柱下抗拔桩的抗压承载力)3.框筒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中柱对筏板冲切验算常被忽略。

(新老桩基规范中承台冲切验算有区别)十九. 地库筏板下设抗拔桩时,如抗拔桩设在跨中,须考虑在重力荷载作用下,抗拔桩因刚度显著大于土而对筏板产生的抗力。

即土反力变为集中于跨中的桩反力,而使筏板内力显著变大。

若按无桩的弹性地基计算则偏于不足。

------仅在水浮力大于结构恒载而小于恒加活时有此问题:筏板内力为重力荷载(恒加活)控制,通常按无桩的弹性地基计算筏板内力)二十. 关于混凝土规范7.3.11.3的执行多层框架结构、高层建筑中的框剪、框筒结构中的柱,水平力产生的弯矩占比较大,>75%时,须按混凝土规范7.3.11.3的计算长度计算。

二十一. 框架柱的设计常见问题:1.角柱未定义2.错层处柱未加强3.箍筋配置不合理:短柱体积配箍率不足、或箍筋肢数过多过密(不需要每根纵筋拉结)4.顶层柱纵筋不足5.底层柱轴压比大时,纵筋不足6.角柱应按双偏压验算二十二、地库等大体量结构中后浇带的划分要考虑因施工后浇带封闭而沉降后浇带未封闭时形成的形状不规则问题。

二十三、公共建筑等结构中体量较大的楼梯应按实际荷载及其传力途径按实输荷,避免主要梁柱漏荷。

二十四、SATWE参数中,梁箍筋间距统一按200输入。

二十五、垂直搁置在剪力墙上的梁,该梁端按铰计。

二十六、户型相同,总层数不同的各单体设计中,退台、屋面、阁楼、楼梯顶层、电梯机房、出屋面塔楼、屋面构架、女儿墙详图等结构标高错误问题仍时有发现。

审中请予重视。

的内阳角应力集中,内阳角处板面放射钢筋的加强方法钢筋重叠,施工质量不高。

改为阳角处附加钢筋网片,附加筋的大小按异形板有限元计算结果的阳角处有限元格计算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