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风

防风

防风(《本经》)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

栽培或野生。

主产于黑龙江、吉林、河北、内蒙及辽宁等地。

原植物喜生于平原、丘陵、多砾的山坡上。

喜凉爽气候,耐旱、耐寒,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

味辛、甘,性温。

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痉、止泻止血。

临床用名有防风、炒防风、防风炭。

【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味甘温。

主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痹,烦满。

《名医别录》:味辛,无毒,主治肋痛、肋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药性论》: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经脉虚羸,主骨节间疼痛。

《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痪,通利五藏,头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虚,能安神定志,匀气脉。

《开宝本草》:味甘、辛,温,无毒。

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本草衍义》:防风、黄芪,世多相须而用。

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难对,医告术穷。

嗣宗曰:饵液不可进。

即以黄芪、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

《药类法象》:纯阳,性温,味甘辛。

疗风通用,泻肺实如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之仙药也。

误服泻人上焦元气。

《药性赋》:味甘、辛,气温,无毒。

升也,阳也。

其用有二:以气味能泻肺,以体用通疗诸风。

《汤液本草》:纯阳,性温,味甘辛,无毒。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乃二经之行经药。

太阳经本经药。

《珍》云:身,去身半以上风邪;梢,去身半以下风邪。

《心》云:又去湿之仙药也,风能胜湿尔。

《本草》: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

风行周身,骨节疼痹。

烦满,胁痛胁风。

头面游风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东垣云: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

又云:防风乃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也。

虽与黄芪相制,乃相畏而相使者也。

《本草》又云:得泽泻、藁本疗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疗妇人子脏风。

杀附子毒,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本草衍义补遗》:防风、黄芪,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

口以养阴,鼻以养阳。

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无形为多。

地主浊,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

王太后病风,不言而脉沉。

其事急,若以有形之汤药缓不及事,令投以二物,汤气熏蒸,如雾满室,则口鼻俱受,非智者通神不可回也。

《本草发挥》:洁古云:疗风通用,泻肺实如神。

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

又为去湿药之使,风能胜湿故也。

误服泻人上焦元气。

《主治秘诀》云:味甘,纯阳,手足太阳经之本药。

又云:防风,甘、辛,温散经络中留湿。

《本草经疏》:防风禀天地之阳气以生,故味甘温。

《别录》兼辛而无毒。

气厚味薄,升也,阳也。

入手阳明,足少阴、厥阴。

风药也。

治风通用,升发而能散,故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周身骨节疼痹,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下乳,金疮因伤于风内痉。

其云主目无所见者,因中风邪,故不见也。

烦满者,亦风邪客于胸中,故烦满也。

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祛风燥湿故主痹也。

发散之药,焉可久服?其曰轻身,亦湿去耳。

《本草蒙筌》:味甘、辛,气温。

升也,阳也,无毒。

杀乌头大毒,恶藜蔹芫姜。

藜芦、白、芫花、干姜。

系太阳本经之药,又通行脾胃二经。

职居卒伍卑贱之流,听命即行,随引竟至。

尽治一身之痛,而为风药中之润剂也。

治风通用,散湿亦宜。

身去身半以上风邪,梢去身半以下风疾。

收滞气面颊,尤泻肺实有余;驱眩晕头颅,更开目盲无见,故云除上焦风邪要药。

倘或误服,反泻人上焦元气,为害岂浅浅哉!《本草乘雅》:四大中风力最胜,执持世界,罅无不入。

设人身腠理疏泄,则生气有所不卫,风斯入焉。

故欲防御障蔽者,匪通天之生气勿克也。

防风黄中通理,鼓水谷之精,以防贼风之来,命名者以此。

身本四大合成,以动摇为风,则凡身中宜动处不动,即是风大不及,宜动处太动,即是风大太过。

防风甘温辛发,中通濡润,匀而平之。

无过不及,此防风功用。

卫我用我,匀气以芳。

动摇飘拉,风木之本性也。

土失留碍,致风木变眚,亦有风木变眚,致土失留碍者。

如风在头则掉眩,在目则瞀盲,在骨节则疼烦。

而疼烦、瞀盲、掉眩,正风木动摇飘拉之性耳。

风行周身,亦善行数变之用也。

臭味甘芳,黄中通理,敦九土之精,以防八风之侮。

彼以巽入,我以艮止,在土转而为吐生,在木不得不转为戴土而出矣。

功能敦土德用,以防风木之相乘,设风木已乘土大,宁不戴负地土而出,然则驱风木之外侮,即所以行土大之德用,以土大失体与用,乃致风木之相乘耳。

生气通天论,指卫气曰生气,又喻卫气曰阳气,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此寿命之本也。

防风质黄,具中土之色。

甘温,专中土之味。

盖土德惟馨,芳香充达,拒诸邪臭,故头目身首有风,尚未入藏者,能从中拒撤之。

若防己,固为可以自卫,亦并此本身是应防之物。

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药性解》:防风,味辛甘,性温,无毒,入肺经。

泻肺金,疗诸风,开结气,理目痛。

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解附子毒。

按:防风辛走肺,为升阳之剂,故通疗诸风。

气之结者肺之疾也,目之痛者,风之患也,宜并主之。

东垣云:卑贱之卒,听令而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也。

能泻上焦元气,虚者不得概用。

今人类犯此弊。

《药鉴》:气温,味甘辛,无毒,气味俱薄,升也,阳也。

行周身骨节疼痛之要药也。

以气味能泻气,以体用能疗风,何者?盖此剂气温而浮,故能去在表风热,亦能疗肢节拘疼。

治风通用,散湿亦宜。

能驱眩晕头颅,更开目盲无见。

续命汤用之,以除口眼歪斜。

通圣散用之,以去周身湿热。

与条芩同用,能解大肠之风热。

与杏仁同用,能散肺经之风邪。

佐甘菊,善清头目之风热。

臣羌活,善解巨阳之风寒。

昔王太后风病不言而脉沉,其事甚急,若以有形之汤药与服,缓不及事,令以防风黄芪煎汤,熏蒸如雾满室,则口鼻俱受其无形之气,疾斯愈矣。

何也?盖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养阴,鼻以养阳。

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无形为多。

地主浊,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

《景岳全书》:味甘辛,气温。

升也,阳也。

用此者,用其气平散风。

虽膀胱脾胃经药,然随诸经之药,各经皆至。

气味俱轻,故散风邪,治一身之痛,疗风眼,止冷泪。

风能胜湿,故亦去湿,除遍体湿疮。

若随实表补气诸药,亦能收汗,升举阳气,止胸风下血崩漏。

然此风药中之润剂,亦能走散上焦元气。

误服久服,反能伤人。

《本草备要》:宣。

发表,去风胜湿。

辛甘微温,升浮为阳。

搜肝泻肺,散头目滞气、经络留湿,主上部见血。

用之为使,亦能治崩。

上焦风邪,头痛目眩,脊痛项强,周身尽痛,太阳经证。

膀胱。

徐之才曰:得葱白能行周身。

又行脾胃二经,为去风胜湿之要药。

凡风药皆能胜湿。

东垣曰: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上,乃风药中润剂。

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

散目赤疮疡。

若血虚痉急,头痛不因风寒;内伤头痛。

泄泻不因寒湿,火升发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者并禁用。

同黄芪、芍药,又能实表止汗;合黄芪、白术,名玉屏风散。

固表圣药黄芪,得防风而功益大。

取其相畏而相使也。

上部用身,下部用梢。

畏萆解,恶干姜、白蔹、芫花,杀附子毒。

《本经逢原》:甘辛温,无毒。

叉头者令人烦喘,叉尾者发人痼疾。

防风,浮而升,阳也。

入手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兼通足太阳,治风去湿之仙药,以风能胜湿也。

其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等病,其性上行,故治上盛风邪,泻肺实喘满,及周身痹痛,四肢挛急,目盲无所见,风眼冷泪,总不出《本经》主治也。

防风治一身尽痛,乃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至,风药中润剂也。

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盖于土中泻木也。

凡脊痛项强,不可回顾,腰似折,项似拔者,乃手足太阳证,正当用之。

凡疮在胸膈以上者,虽无手足太阳证,亦当用防风,为能散结,去上部风热也。

《经验方》治妇人风入胞门,崩中不止,独圣散用一味防风,面糊酒调丸服。

然惟血色清稀,而脉浮弦者为宜。

如血色浓赤,脉来数者,又属一味子芩丸证,不可混也。

惟肺虚有汗喘乏,及气升作呕,火升发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者勿服。

妇人产后血虚发痉,婴儿泻后脾虚发搐,咸为切禁。

《本草崇原》:防风茎、叶、花、实,兼备五色,其味甘,其质黄,其臭香,禀土运之专精,治周身之风证。

盖土气厚,则风可屏,故名防风。

风淫于头,则大风头眩痛。

申明大风者,乃恶风之风邪,眩痛不已,必至目盲无所见,而防风能治之。

又,风邪行于周身,甚至骨节疼痛,而防风亦能治之,久服则土气盛,故轻身。

元人王好古曰:病头痛、肢节痛、一身尽痛,非羌活不能除,乃却乱反正主君药也。

李东垣曰:防风治一身尽痛,随所引而至,乃卒伍卑贱之职也。

《本草求真》:[批]散膀胱上焦筋骨风邪,仍为风药通用。

防风专入膀胱,兼入脾胃。

味甘微温,虽入足太阳膀胱,以治上焦风邪,头痛目眩,脊痛项强,周身尽痛。

之才曰:得葱白能行周身。

然亦能入脾胃二经,杲曰:若补胃,非此引用不能行。

以为去风除湿。

凡风药皆能胜湿。

盖此等于卑贱卒伍,任主使唤,能循诸经之药以为追随。

故同解毒药,则能除湿扫疮;同补气药,则能取汗升举。

或同黄芪、芍药以止,或合黄芪固表为玉屏风散。

实为风药润剂,比之二活,则质稍轻,气亦稍平,凡属风药,皆可通用。

但血虚痉急,头痛不因风寒,泄泻不因寒湿,阴虚盗汗,阳虚自汗,火升发嗽者,则并当知所禁矣。

凡表药多有损于脏腑气血。

《得配本草》:畏萆 。

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制黄芪,杀附子毒。

辛、甘,性温。

太阳经本药。

又入手足太阴、阳明经,又随诸经之药所引而入。

治风去湿之要药,此为润剂。

散风,治一身尽痛,目赤冷泪,肠风下血;去湿,除四肢瘫痪,遍体湿疮。

能解诸药毒。

得白术、牡蛎,治虚风自汗。

得黄芪、白芍,止自汗。

配白芷、细茶,治偏正头风;配浮小麦,止自汗;配炒黑蒲黄,治崩中下血;配南星末、童便,治破伤风;配白及、柏子仁,等分为末,人乳调,涂小儿解颅。

一日一换。

佐阳起石、禹余粮,治妇人胞冷。

上部病,用身;下部病,用梢。

止汗。

麸炒。

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人痼疾。

元气虚,病不因风湿者禁用。

《本草经解》:防风气温,秉天春和风木之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味俱升,阳也。

肝为风木,其经与督脉会于巅项,大风之邪入肝,则行于阳位,故头眩痛,其主之者,温以散之。

伤风则恶风,恶风,风邪在表之风也;肝开窍于目,目盲无所见,在肝经之风也;风行于周身,在经络之风也;骨节疼痛,在关节而兼湿也,盖有湿则阳气滞而痛也。

皆主之者,风气通于肝,防风入肝,甘温风散也。

《神农本草经读》:风伤阳位,则头痛而眩;风伤皮毛,则为恶风之风邪;风气害空窍,则目盲无所见。

风行周身者,经络之风也;骨节疼痛者,关节之风也;身重者,病风而不能跷捷也。

防风之甘温发散,可以统主之。

然温属春和之气,入肝而治风,尤妙在甘以入脾,培土以和木风,其用独神。

此理证之《易》象,于剥复二卦,而可悟焉,两土同崩则剥,故大病必顾脾胃,土木无忤则复,故病转必和肝脾,防风驱风之中,大有回生之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