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屏风散的功效与副作用

玉屏风散的功效与副作用

玉屏风散的功效与副作用篇一:防风的功效与作用防风的功效与作用性味功效味辛、甘,性温。

功效:解表止泻,祛风镇痉。

传统应用主治感冒风寒的发热、恶寒、身痛、咽痛,风湿痹痛,破伤风,抽搐,痉厥等病症。

传统方剂①防风汤():防风、荆芥、葛根,治疗风邪伤卫,有汗恶风;②防风汤():防风、葛根、秦艽、桂枝、当归、黄芩、赤苓、杏仁、生姜、甘草,治疗感冒骨节疼痛;③防风散():防风、地龙、漏芦,治疗白虎风,走转疼痛,两膝热肿;④玉真散():防风、天麻、南星、白附子、白芷、羌活;治疗破伤风;⑤凉惊汤():防风、钩藤、青黛、黄连、牛黄、生姜,治疗小儿抽搐;⑥防风丸():防风、蝉壳、天麻、猪牙皂荚,治疗风疮疥癣,皮肤瘙痒,搔成瘾疹。

在治疗风热便结淋闭的防风通圣丸中,治疗自汗的玉屏风散中,治疗偏正头痛的清空膏中,治疗腹痛腹泻的痛泻要方中,防风也都是重要的药物。

主要成分主要含挥发油烯类和多糖类等成分。

药理作用 (一)解热镇痛和抗菌 1、解热:对兔发热用水煎剂灌胃有中等度解热效果;腹腔注射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2、镇痛: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3、抗菌:水煎剂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二)抗炎和增强免疫 1、抗炎: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能明显抑制炎症性耳廓肿胀,与荆芥同用更强。

对大鼠蛋清性足肿,灌服后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增强免疫:水煎剂能提高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因此,对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三)镇静和抗惊厥分离出藤助防风脱糖素和防风脱糖素,可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并可延长睡眠时间。

水煎剂灌胃对小鼠电休克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四)保护胃黏膜和解痉藤助防风脱糖素可抑制酒精所致的胃黏膜损伤。

防风脱糖素可抑制应激性溃疡。

防风水煎剂能明显抑制兔肠的收缩而有解痉作用。

其挥发油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而收平喘之功。

临床应用 1、普通感冒之轻症. 2、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等关节酸痛,中医谓之风湿风寒痹痛证。

3、癫痫抽搐,中医谓之肝风。

4、慢性腹泻,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谓之脾虚肠风泄泻。

剂量与用法药典剂量:~9g。

临床常用剂量:~9g。

大剂量:12~30g。

使用方法:水煎服,研末或入丸、散吞服,浸酒内服,外敷。

临床体会(一)关于治疗感冒中医治疗感冒,有辛凉解表和辛温解表两类。

前者以桑菊饮、银翘散为代表,后者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代表。

荆芥和防风性温,一般归在辛温解表一类中。

在治疗伤风感冒时,荆芥、防风常同用。

一年四季的感冒都能使用。

只用于感冒初起轻症,不发热或发热在 38 摄氏度以下者。

两者都有弱的解热作用和消炎作用,临床使用还有弱的发汗效果,但药力较弱,是退不了发热的。

古方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虽然作为君药,由于方剂很复杂,方中柴胡、羌活等药的退热发汗效果较荆、防更好。

所以在著名的清热解表的银翘散中,荆芥是作为配伍药使用的;在桑菊饮、银翘散中都没有防风。

在辛温解表的九味羌活汤、川芎茶调散中,防风也都作为配伍药使用。

所以荆、防二药以治疗受凉后没有发热的感冒为主。

如有轻的发热还必须加入柴胡、金银花、菊花等清热药。

(二)关于治疗关节炎对关节炎的治疗,虽然古方有防风散、防风汤能治疗骨节疼痛和白虎历节,甚至作为君药,但实际使用药力不强。

防风药理具有抗炎镇痛作用,但较弱,所以古方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和羌活胜湿汤中,防风都作为配伍药,以增强羌活祛风胜湿之药力。

对癫痫抽搐,防风剂量宜大些,可用 30g 水煎服。

可与有镇痉作用的钩藤、南星等同用。

(三)关于治疗癫痫玉真散、凉惊汤都用防风治疗抽搐之症,一为治疗破伤风抽搐,一为治疗小儿抽搐。

对于癫症,古方有三圣散(瓜蒂、防风、藜芦),用呕吐祛痰的方法治疗癫痫发作状态,防风不是涌吐药,是用于祛风镇痉的。

现已证实防风具有镇静作用和抗惊厥作用。

由于药力不强,在上述三方中都是作为配伍药使用的。

(五)关于治疗大便脓血对大便脓血之症,慢性菌痢、过敏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都能使用,能发挥其解痉、抗菌、消炎、止血等作用。

古方痛泻要方,就是用防风与白术、白芍配伍,可用于过敏性结肠炎。

但对其他的肠炎,其消炎作用是不够的,还需加强清热凉血等药。

防风炒炭用以止血,治疗大便出血、月经过多等出血症。

(六)关于治疗自汗的误区防风与黄芪、白术配伍,称玉屏风散,用于自汗,出自元代。

这已经成为著名的方剂。

临床观察,自汗病人大多是内热而汗出。

分析这三味都是性温的药,有益气健脾、祛风化湿功效,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用于防治气虚病人经常自汗而容易感冒,为一个好的方剂。

这是用来提高免疫,预防感冒的,而不是用来止汗的。

不论从中医理论或现代药理哪个方面来理解,这三味药没有一味有止汗作用的。

对一般有自汗的正常人和病人,使用玉屏风散三药,篇二:中药奇妙的双向调节作用中药奇妙的双向调节作用中药方剂具有药性和缓、毒副作用小的特点,兼有食疗、保健等功效。

一些方药还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指同一方药可使两种极端的病理现象向正常方向转化,如既可使亢进者抑制,又可使衰退者兴奋。

从而使偏离的两极都返回正常。

一、中医方药双向调节作用举隅1.药物本身具有的双向调节作用某些药物,本身就具有对机体的双向调节作用,使紊乱的功能恢复正常。

如:人参可加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增强人体的适应性。

人参既能阻止ACTH引起肾上腺肥大,又可阻止可的松引起肾上腺萎缩;可防止甲状腺引起的甲状腺机能亢进和6—甲基硫氧嘧啶导致的甲状腺机能不足;既降低饮食性的高血糖,也能升高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

某些助阳药(附子、肉桂等)和滋阴药(生地、麦冬、玄参等)对激素引起的肝、脾核酸代谢的异常有调整作用,使高者降低,低者升高,恢复正常水平。

理气药枳实既有降低肠管平滑肌张力和解痉的作用,又能兴奋胃肠、增强蠕动,使胃肠道失调的功能(蠕动亢进或蠕动抑制)恢复正常。

再如三七既能活血,又可止血;黄芪能升能降,既可补气升阳,又能利尿消肿等,不一一赘述。

2.药物由于剂量、炮制、配伍的不同,可产生双向的效应(1)剂量不同如人参浸剂对多种动物心脏,小剂量能提高其收缩力,大剂量则减弱其收缩力并减慢心率;小量使血管收缩,大量使血管扩张。

桑叶小量发汗,大量止汗;枳实少用降气,多用升气;白术小量止泻,大量通便等。

(2)炮制不同如生荆芥走表发汗,炒荆芥入血止血;生白术益气通便,炒白术健脾止泻;生南星温燥寒痰,胆南星清化热痰;蒲黄生用性滑、活血利尿,炒炭用收涩止血;生姜走而不守,重在散胃寒,干姜守而不走,功专温脾阳。

(3)配伍不同如桂枝配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入气分,桂枝配芍药,酸甘敛阴和营,入血分;柴胡配桂枝,疏肝通阳,柴胡配芍药,柔肝养肝。

3.复方作用的双向性许多复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如李东垣创制的半夏白术天麻汤,临床既可治疗高血压眩晕,又能治疗低血压眩晕。

金匮肾气丸既可用于肾阳虚、气化不利的小便滴沥不畅或癃闭,又可治疗肾阳亏虚、统摄无权、膀胱失约的小便失禁或遗尿。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玉屏风散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可使PFC基础水平低者升高,使基础水平高者降低。

参麦液(人参、麦冬)对迟发型超敏反应也表现出很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

二、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机理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机理尚不十分明确,仍处于研究探索中。

笔者试从作用物—药物及作用对象—人体两个方面加以探讨,冀奏抛砖引玉之功。

1.中药成分复杂现代研究证实,中药成分复杂,具多种化学成分。

每一味中药都是一个小的复方,因而同一种药具有不同的或者相反的两种(或更多种)作用,能治疗临床上多种不同的病证而呈现双向调节作用或多向调节作用。

如人参含人参皂苷、氨基酸、糖类及挥发性成分等,其中皂苷是人参生物活性物质基础。

人参中含有13种以上的皂苷,其中Rb类皂苷有中枢镇定作用,Rg类皂苷有中枢兴奋作用。

2.剂量、炮制、配伍不同,作用迥异药量不同,药物的效应也不同。

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药理效应也相应增加,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如果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质变,药物的作用也就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所以,药物的剂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炮制前后,药物的效用不同。

通过对药物进行一定的加水、加热、加辅料(如:酒、醋、盐水、蜂蜜、药汁)等炮制处理后,药物不仅在物理性状上发生改变,而且其化学成分也发生变化,由于炮制使药物的纯度、溶解度、有效成分的质和量发生改变,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亦因之而变。

这亦可视为产生药物双向调节作用的原因之一。

配伍,亦可影响药物的作用。

中药配伍以后,可产生不同于单味中药的特殊作用。

表现在:同一药物,由于配伍不同,作用迥异;或同一方剂,具有双向性治疗作用。

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药物配伍组合成方后,其相互之间产生协同、拮抗或相乘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或络合物,则整体作用发生改变。

此外,笔者认为与方剂配伍的基本原则也有关。

中医学认为,阴阳平衡为常,阴阳失调为变,协调阴阳也就成为制方的基本原则。

且物极必反,故要“无使过之”,汗而毋伤,下而毋损,凉而毋凝,温而毋燥,补而毋滞,消而毋泛。

在方剂配伍上,就出现两种性质相对、功用不同的药物组合——双向配伍原则。

如寒与热、升与降、收与散、动与静、补与泻等等。

二者相反相成、对立统一,起到补偏救弊,调整阴阳的作用。

3.机体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药物的作用是以人体的机能状态为基础。

整体的机能状态不同,药物的作用也不同。

(1)生理、病理状态不同,药效有别: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相对平衡,如果由于外来因素的作用或机体本身功能的失常,导致了阴阳的偏盛偏衰,打破了阴阳的动态平衡,就是病理过程。

药物各有其阴阳之偏,功能所长;以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思想。

当人体失去了自动调节、维持阴阳相对平衡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病变时,体内自然接受有利于恢复平衡的药物信息,自动调节控制达到新的平衡。

例如:黄芩、穿心莲等药,对正常体温并无降低作用,只有发热病人用之,始现解热作用。

(2)疾病反应不同:同一病证,病机虽同,其症状表现不同。

用针对其病机的某一方药治疗,多可奏效。

如肾阳虚证,可表现为小便失约与癃闭两种矛盾性症状,用肾气丸温补肾阳为主,结合病情酌情配伍其他药物可获效。

祖国医学中这种异病同治的实例很多,由于解除了致病的根本原因,其症状表现也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药物的双向调节作用主要与以下两方面有关:一是机体的机能状态,一是药物的作用特点;药物随机体的机能状态而发挥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双向调节作用。

篇三:常用的中医代表方及其君药常用的中医代表方及其君药大医“药虫”--蔡志军中医治疗在药物运用主要体现在方剂学中。

方剂学是在中医辨证审因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合而成。

方剂学的形成是在单味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认识到几味药配合起来治疗的效果更好,才逐渐形成了方剂,也就是复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