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陕北民歌摘要:史铁生的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将我们带到了黄沙漫漫的黄土高原。

在这片古老而又贫瘠的土地上却有着丰富的文化。

一首首的陕北民歌令人荡气回肠,犹如一颗颗的明珠散落在黄土高原上。

关键词:史铁生黄土高原陕北民歌《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一部短篇小说,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文章中用平实而浪漫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插队生活的画卷,并从清平湾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中,发掘出了整个民族生存的底蕴。

清平湾其实并不遥远,它就在作者的心里,在读者的眼前。

那一道道的黄土高坡,那一群群慢慢行进的牛群,那一孔孔窑洞中住着的婆姨娃娃,那整天价唱个不停的破老汉,都让人觉得那么亲近,甚至嗅到了那里的黄土味儿。

破老汉是个为新中国的建立出过力的人,他曾跟着队伍一直打到广州,若不是恋着家乡的窑洞,他就不是现在这个撅一很树枝赶着牛,走一路唱一路的破老汉了,也不会让他的留小儿吃不上白肉,穿不上条绒袄了。

这些当年老革命根据地的乡亲们仍过着穷日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

老汉儿家、老婆儿家都睡一口好棺材。

”留小儿羡慕城里人啥时想吃肉就吃,不明白为什么北京人不爱吃白肉。

难得热闹一回的事情就是两个瞎子来说书,虽然把李玉和、伍子胥、主席语录、姜太公都搅到一块儿,什么也听不清楚,可人们还是爱听那调调,喜欢那个气氛。

陕北说书是弹着三弦、哀哀怨怨地唱,如泣如诉,人们就被这调调吸引了,似乎抒发了胸中那么一股子闷气。

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触写了陕北的古风。

那里保留着两千多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袭着勤劳质朴的品德,人们没有过多的奢望和要求,心里熬煎得受不住了,就放开嗓门唱一段。

用他们的话说“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

陕北的民歌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什么时候才唱得红红火火、快快活活的呢?这是让读者深思的问题。

破老汉不是那种混混沌沌、只知干活吃饭困觉的老式农民,他怀念当年红军到陕北的日子,晓得现今上头的事“都是那号婆姨闹的!”他将所想所思,所烦所恼还有所爱所恋,都变成了一曲曲《信天游》,时不时的就哼上一两句,人也就变得快活一些儿。

十年过去,留小儿——这黄土高原的新一代,能攒够了盘缠上北京,还给爷爷买了一把新二胡。

日子好过了,破老汉还是成天价瞎唱,大概这调调要一直唱到老吧?它已变成了破老汉思想的代言者了。

读罢全篇,仍觉耳边回荡着破老汉唱出的民歌,那调儿是深沉的、厚重的,有一份悲哀也有一份雄浑。

那里的土地和那里的人民,就像小说里写到的老黑牛一样,为了让卧在身下熟睡的小牛犊睡得更香甜,在劳累了一天之后,仍然挣扎着喘着粗气站立着。

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民族的脊梁。

一,陕北民歌形成的原因陕北,是陕西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错综复杂的地域性,贫瘠的黄土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动荡不安的生活现实,人种血缘的融合重组,造就了神奇的陕北民歌。

陕北.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

总面积约80744平方公里。

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医,二十六个县市。

陕北文化的特点,是在陕北独特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陕北也是军事要冲、边防重地。

历代王朝为了经略陕北这块土地,曾付出了很多代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统治者只顾在这块土地上征伐讨略.致使战争连年不断,人民生活朝不保夕。

导致了这块士地——生产力滞后、文化落后、经济发展迟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也使陕北成为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

优美的抒情与凄苦的咏叹构成了永远的“交响”。

[1]丹纳在考察艺术品的产生时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2]二,陕北民歌主要分类及音乐特征陕北民歌主要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

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

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

小调分为通行小调(抒情歌、叙事歌、诙谐歌)、社火歌曲(秧歌、船曲、灯曲)、风俗歌曲(迎亲歌、酒曲、祈雨调、神官调)、丝弦小调(榆林小调、二人台、道情、碗碗腔)、大型套曲(洛川套曲、审录)。

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

就劳动号子而言,主要有踩场号子,打夯号子和耕地吆牛曲等。

这些歌词尽管是一种劳动呼声或感叹词的反复,但却密切结合了劳动者的需要和劳动本身的需要。

这就是歌曲的一个主要功能的体现,即通过歌唱来缓解劳动疲劳,鼓舞劳动情绪,协调劳动动作,增进劳动效能。

由于劳动号子紧密结合劳动生产,故其曲调、风格、气质、节奏、语言以及歌唱的形式等都随着劳动强度与劳动方式的差别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

劳动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社会文化。

因此,一切民歌都有歌唱劳动的共同特点,也是一切民歌所表现的突出主题。

一般地说,劳动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种是以劳动生活为题材的,主要表现劳动情绪的劳动歌。

另一种是歌唱劳动本身的,歌曲流露出质朴、健康的韵律。

这两种内容的民歌,前者内容较为丰富,后者内容较为单纯。

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的伴随劳动节奏而唱的民歌。

其特点是将劳动呼声——吆喝、呐喊声与紧张的劳动动作和沉重的体力负荷紧密结合。

因此民间把劳动号子不叫“喝”,北方叫“吆号子”,南方叫“喊号子”,四川叫“哨子”。

劳动号子是人类社会第一种歌形式,也是后来一切诗歌的源头之一。

信天游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是山野之歌,因此,神木府谷一带又叫它称作“山曲”。

它是陕北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歌种之一。

数量最大,曲调最多,内容最广,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因此,民间曾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之说。

陕北信天游的流传较广,以绥德、米脂一带的最有代表性。

山西河曲、内蒙伊克昭盟、宁夏盐池等邻近地区的信天游,由于受山曲、爬地调以及花儿的影响,别具风味。

同时有些歌为几个地方共同所有。

传统的信天游大多以表现妇女婚姻、恋爱以及家庭生活中的痛苦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情绪为主;也有表现抒发艰难生活的苦闷及对家乡亲人眷念;还有反映劳动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不可能过着他的生活而不表达他的生活”[3]因此,陕北民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非常丰富,民间歌手们常常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即兴创作,出口成诗;这种即兴创作和演唱的歌曲因不受特定的环境、题材所限,故而被称为信天游,在整个陕北地区非常普遍。

信天游的特点在歌词上主要表现为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

歌词受乐句的严格限制,形成两句一节的稳定形式。

歌词往往用比兴手法捕捉生活景物,并以此展开形象思维,最终提炼出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艺术形象。

这种传统的表达方法是信天游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总结和凝炼出来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文化气息。

它的特点就是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

如:芦花公鸡墙头上站,自给自寻下些心不安。

大沙梁高来二沙梁低,前几天妹妹就等着你。

比兴的运用,自然巧妙、贴切精当。

句式多样,节奏鲜明,押韵方式,灵活自由。

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悦耳动听。

篇幅可长可短,两行可作为独立的一首小诗,多行多段有机结合,可使短章变为连续性的长歌,表现更为丰富完整的内容。

信天游在曲调上的特点是粗犷奔放,悠扬高亢,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

信天游是一种抒情小曲,经常在山野演唱,不受劳动环境限制,如信天游歌词“空窑里唱曲展不开音”说的就是信天游的演唱环境。

这种山野演唱环境下产生的信天游曲调悠扬,旋律优美动听。

除此之外,信天游还有缠绵、委婉、细腻、淳厚的曲调,往往表现深沉的离愁别绪和爱恨情仇。

信天游在演唱形式上不受曲调的限制,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歌唱者的情绪自由演唱,同一首歌经常唱出不同的感情,歌词长短和节奏快慢完全由歌唱者的情绪自由控制,同时每段歌词可以用任何曲调配唱,说明信天游的曲调并不固定。

信天游的分类基本上分为高腔、平腔两类。

高腔大多用假声,所谓“拦羊嗓子回牛声”歌唱,由于曲调奔放,悠扬高亢,加之音域宽,跳动大,节奏自由并富于变化,不少曲调用无限延长音和混合拍子,因而唱起来自由舒展,感情奔放;平腔结构紧凑,节奏较整齐,旋律进行比较平稳。

信天游和山西的“山曲”、内蒙的“爬山歌”,都属于山歌歌体,三者不仅在体式、手法以及曲调的灵活性、演唱风格等特点上基本相同外,在语言手法上也有十分近似之处。

比如信天游唱:“攮刀子公公死囚汉,水牛角婆婆门上站。

”爬山歌则唱:“枪崩鬼公公挨马鬼汉,吊死鬼婆婆门上站。

”又如信天游唱“牵牛牛花红通通,露水夫妻一场空。

”爬山歌则唱:“雪花打墙冰盖房,露水夫妻不久长。

”山曲则唱:“冰凌(这)盖房雪打墙,为下个大闺女不呀久长。

”再如信天游唱“牵牛牛开花慢慢红,不估划牵牛牛开花一早晨。

”这些句子彼此何其相似!其实这种情况是民间文学口耳相传,地区之间相互影响的必然现象。

尽管它们在形式上具有相同之点,或者相似之处,但从民歌所反映的内容、语言,曲调的运用等方面的仔细分析,仍旧可以辨别出它们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的。

就以爬山歌而论,它虽然题材广泛,但没有信天游内容丰富完整,尤其是革命民歌部分。

在表达感情上,信天游细腻,歌词婉转,富有色彩,爬山歌则含义深远,风格粗犷。

在语言运用上也各有自己地区群众地区惯用的方言口语。

如爬山歌中常用“拉拉溜”、“漂哨”、“孤哨”、“搭摞”、“恍肠惚刮”、“强强价”等。

有时为了押韵或表达强烈的感情,句末运用“勒”、“呀”、“啦”之类的虚词。

这些都是信天游里不曾有的。

此外,二者都运用叠词,而爬山歌中则运用的较多,在曲调上两者都具有鲜明的各自地方的色彩和乡土情调,但是爬山歌的曲调名称都是以本地区的地方命名的,这是它与信天游在曲调上的显著差异之一。

小调主要是指流行在陕北地区人们生活的娱乐、集庆、休息等场合中的各种民间歌曲。

小调的流传与发展与城镇联系的比较广泛,多数小调是由城镇传往农村的。

小调由于广泛地接触了城乡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加之职业艺人的传播和演唱本的印行,不仅促进了小调在艺术上的更多加工,同时也给小调的思想内容带来了复杂性。

小调不仅反映农民阶层的生活,而且也反映了小手工业者和其它劳动者及商人、市民的生活和意识,既有纯朴健康的歌唱,又带着市民油滑、庸俗的曲调,缺乏像信天游所具有的那种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清新的质的情调。

但它表达内容和感情婉转细腻,并善于通过叙事的方法抒情达意。

小调题材多样,生活面广,所反映的生活面极广泛。

它既有表现革命斗争历史和歌唱现实生活的;也有叙述历史事件、传说故事或生活故事的;既反映各种重大的政治与社会事件;也反映日常生活中的游戏和风俗活动。

小调歌词多为分节形式。

句式多样,有五言、七言不等。

每段有四句、六句,也有三句、五句的奇数句子。

有的歌词较短,有的歌词竟达二三十段。

一般词曲较固定,不具即兴编唱的特点。

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的,也有齐唱或一唱众合的。

小调在和歌舞、曲艺、戏曲的相互影响中,艺术表现上得到了更多的加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