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北民歌《兰花花》演唱

陕北民歌《兰花花》演唱

陕北民歌《兰花花》演唱初探
【摘要】文章从曲式上、节奏上、调式的转换上、音域上以及情感的表达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本文在分析作品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探索歌曲的演唱韵味。

【摘要】陕北民歌;方言特色;感情表达;演唱韵味
声乐演唱,由于受国家、地区、民族、性别、个人教育背景、个人喜好等等因素的影响,会有千姿百态的变化。

文章从创作因素、演唱技巧等方便探索了《兰花花》的演唱技术。

一、《兰花花》音乐的创作因素
《兰花花》是典型的陕北民歌,具有地道的陕北民歌特点。

是典型的上下句结构,上句起兴,下句点题,多段体结构,单乐段,多段歌词的分节歌形式。

言简意赅地刻画了一个陕北式的凄美爱情故事。

《兰花花》声音高亢、悠扬,长音较多,很多高音(不管是真声还是假声)都需要用气息来支持。

二、演唱技巧初探
第一段开始以极高的音起句,陕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决定了其音乐的直畅性与旋律线的大起大落。

曲调一开始就出现两次四度(62)跳进和句尾的四度甩腔,形成了西北民歌特有的高亢、明亮的风格。

陕北人在叫人或说话时有拉长音的习惯,且最后一个音语气较重,陕北民歌中许多长音后面有一个短装饰音是这种语言习惯的体现。

这种音时值往往较短而音却较高。

像这首歌曲中的“蓝线线儿”、“田苗子儿”都是四度甩腔。

演唱时应用儿化音来演唱,咬
字的着力点在齿,要像甩东西一样把前一音甩出去,拖够时值后迅速把气一提,把装饰音送人头腔。

低音要用真声演唱,到高音时突转小假声,在声型上形成明显的真、假声对比,在突转时,喉结自然往上动一下。

这个“线儿”“苗子儿”是长音,歌唱时多用直音,这种共鸣调节的演唱技巧,增加了艺术表现力,是信天游的演唱特色及技巧,也是这首歌的精华。

这样唱既能体现陕北语言特有的语气,又使长音听起来有头有尾,穿透力极强。

在“蓝线线”、“蓝格英英”“兰花花”等字上,其旋律都巧妙地使用了装饰音,起强调和突出人物的作用,描述了兰花花是一个人见人爱、远近闻名、充满朝气的姑娘。

歌唱情感中要突出把握赞美兰花花女性美的特点,整体音色处理上要亮脆、清晰、通畅、圆润、秀丽。

歌唱时腔体要充分打开,采用头声唱,给人以甜美、柔情似水的感觉,要表现出少女美丽、天真的细腻表情。

演唱旋律要富有流动感,流畅而又紧凑、细腻、委婉动听,表现出兰花花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第二段由第一段的g调转人c调,由第一乐段的羽调式转为商调式。

调式、调性的转换,使音乐的情绪、性格产生很大的对比,速度也慢一半,且出现了附点、切分、休止节奏及旋向上四度、五度模进反复吟唱乐句,语气也特别悲痛,描绘出兰花花被厄运步步紧逼、被迫出嫁、惶恐不安、凄楚悲凉的情景,既反映出封建礼教的无理与凶残,也饱含了兰花花那催人泪下的哭腔。

为了表现兰花花被通无奈嫁到周家的悲伤情感,歌曲中还运用了几种特别的表现手
法:①下滑音。

如第三段“正月里那说媒,二月里订”中的“二”和第四段中“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中的“两”,都运用了下滑音的表现方式,使悲伤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表达。

②顿音。

“三月里交大钱”中的“三”和“钱”都使用了顿音。

演唱顿音时注意要把每个音符唱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把每词每字交代得清清楚楚,要唱得短而重,先重后轻,第一个字重些,后面的字轻轻弹出,富有弹性,以刻画兰花花悲切的心情。

陕北民歌在表达哀伤凄苦的情感时,往往使用极富表现力的fa,xi两音。

这与西北地区丧葬礼俗的“哭腔”有着密切关系。

这些特殊音的出现,使陕北民歌更动人,风格更独特。

正月里那说媒的“说媒”、二月里订的“里”,三月里交大钱的“三”、“钱”,四月里迎的“迎”,第一句撇下我的情哥哥的“撇”,后一句撇下我的情哥哥的“我”和后一个“哥”等fa,xi音的运用,使音乐带有深沉、缠绵的情,更能增强作品的悲剧性色彩。

尤其是演唱后一重复句“撇下我的情哥哥”时,声音要渐渐放慢,而后突然收住,大胆地在歌唱中使用戏剧中的“哭腔”,换气发出明显的抽泣声,唱出咽腔即哭腔、点头腔,加以抽泣,唱出其中的神韵,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无比痛苦及无可奈何地被抬进了周家的悲戚色彩。

第三段借用戏曲的跺板营造出一种情绪激烈、矛盾冲突的情景氛围,果断而坚决的唱腔,表现出女主人公在不公正的命运面前勇敢和坚决反抗的一面。

该段节奏急促,音调简明,速度紧迫有力,突出了诉说性、口语性音乐手法,描写兰花花被抢人周家,叫天天不
应,叫地地不灵的悲愤的情绪和她向往美好的未来,决心逃婚,向命运抗争的决心。

演唱这段时应特别注意咬字吐字,要像唱垛板的感觉,用喷口的手法,使每一字、每一音都有充分的爆发力,字字斩钉截铁、富有弹性,充分表达兰花花那种悲愤、惊呆、如泣如诉的情绪和刚直不阿的形象。

由于兰花花处于封建社会,决定了她的反抗是软弱无力的,但兰花花从哭泣和悲伤中觉醒过来,内心充盈着渴望自由、爱情,决定出逃的强大力量。

演唱时要准确把握主人公细微的心理变化,不断将演唱推向高潮,以刻画兰花花渴望自由、爱情,不惜一切决心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的个性。

第四段描写了兰花花的出逃。

该段采用了西北秦腔中摇板那富有特点的紧拉慢唱的节奏,情绪紧张而热烈,烘托出兰花花摆脱家丁追赶的紧张心情和渴望重新获得自由的愿望。

演唱时要注意气息力度的保持,声音要坚定、果断、饱满,要保持内在的节奏,律动要快,字字在板上,要营造一种紧张气氛,表明兰花花反抗、出逃的决心。

本段句尾都是长音,演唱时要尽量拖足,可用戏剧中的哭腔和润腔来表现兰花花决定用生命向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决心和对
自由、爱情的呼唤。

这种大胆泼辣、真挚热烈的爱情和“拼上我的性命往哥哥家里跑”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兰花花誓死不从、逃出周家、勇敢地去爱、去恨、去抗争的个性,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把情爱和原始的野性融为一体,谱写了一曲悲壮的伤歌。

第五段转回g调,用无限的激情刻画兰花花逃婚成功。

这是一个双句体乐段加补充句结尾的乐段,此双乐段旋律虽与第一乐段相
同,但感情却差之甚远。

在运用重复音型、提高音区、加强力度及不断加快的三连音的推动下,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情感高潮。

用补充句生动地表现出兰花花为追求美好的婚姻而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决心和大无畏的反抗斗争精神。

在“情哥哥哟”、“说不完的话”等字上添加的装饰音和“咱们”之间的休止符的衬托下,我们似乎看到了兰花花见到日思夜想的情哥哥时激动不已的情景。

尾声是后人对兰花花的深情怀念和对她用生命来换取自由的精神和行为的敬佩,演唱时要很轻很有深情,要创造出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仿佛又有人唱起了信天游,让人又回想起美丽、淳朴、善良的兰花花。

演唱这首歌时,要把握好各个层次的感情变化,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所叙述的内容,要深入角色,把清晰的语言、美的声音、细腻的感情及娴熟的技巧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

当然,不同人对歌曲的演唱处理,千人千面,千人千声。

不过,总有一个大的原则。

我们通过不断的研究不同声乐作品,会找到其中的相同之处。

《兰花花》的演唱,也不过如此。

参考文献:
[1]韩勋国 .我国民族唱法韵味新论[j]. 音乐研究,2008.2.89
[2]梁杰.韵味是民族声乐艺术的灵魂[j].中国音乐,1999.04
[3] 张俐.论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作用[j] .西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