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中国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发展历程
中国机器人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历了 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开发期和90年代以后的实 用化期。 “七•五”科技攻 “863计划”, 关计划中将工业机器 确定了特种机器 人列入了发展计划, 上世纪90年代 人与工业机器人 末,中国建立 由当时的机械工业部 并重的发展方针, 了9个机器人 牵头组织了点焊、弧 开发了7种工业 产业化基地和 萌 焊、喷漆、搬运等型 机器人系列产品, 7个科研基地 芽 号的工业机器人攻关, 。 102 种特种机器 期 形成了中国工业机器 人。 人第一次高潮。
感知 型机 器人Βιβλιοθήκη 智能机 器人 (仿人 机器人)
它不仅外形像人,具备各种感知能力,还拥 有类似于人类的判断、处理能力。迄今为止, 第三代机器人尚未进入大规模工业化普及时 代。
攻关难点
除了技术上的难点,这代机器人造价高昂,结 构过于精巧,容易损坏难以修理,是普及和推广的 难点。 制动器和传感器技术也是制约机器人发展的重 要因素。制动器用于控制机器人的移动,但目前的 制动器不是制动能力欠佳、体积太大就是噪音太高。 虽然有科学家提出“人造肌肉”的解决方案,但在 掰手腕测试比赛中,“人造肌肉”的力量还抵不过 年轻女孩。
日本本田公司于1997年推出了仿人机器人P3,它不仅 能走平路,还可上台阶、走坡路,脚底不平也能保持直立 姿势,行走能力世界领先。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研制出了仿人机器人科戈。 我国也在仿人机器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长沙 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了双足步行机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 学研制成了多指灵巧手等。 在研发仿人机器人的国家中,日本、中国和法国更侧 重于为人类提供生活服务的室内仿人机器人,而美国则倾 向于研发在恶劣条件和艰苦环境下进行野外作业的室外仿 人机器人。
中国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浙江大学日前研制的仿人机器人 “悟”和“空”正式亮相,据称这是目 前世界上首个研制成功的、具有快速连 续反应能力的仿人机器人。机器人的发 展和普及,是一国科技基础和制造业发 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我国的机器人研发 水平在世界到底处于什么水平?
较高的 控制能 力
快速连 续反应 能力
“悟”和“空”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绝大多数为进口,国产工业机器 人尚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
中国和世 界水平的 差距
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中国的一些大学、研究所取得了 一些进展。中国科研团队在一些比赛中亮相,并获得 了一些成绩和好评,但综合实力仍远不如发达国家。
此次的“悟”、“空”突出了连续快速反应的“一招鲜 ”,但在行动能力、信息感知和反馈能力方面却逊色于 国外产品,“人工表情”等也停留在较初级水平。
三代机器人
示教再 现型机 器人
从20世纪60年代 中世界第一台机 器人诞生到现在, 全球已出现了三 代机器人。 一种没有感知能力的机器人,更像一种精 密机器。20世纪60-80年代在工业化国家的 生产线上迅速得到普及。 具有一些对外部信息进行反馈的能力 ,诸如触觉、视觉等,特别适合完成 矿井、海底、高温高压高腐蚀环境下 的勘探、操作、科学考察等任务。这 类机器人80年代开始进入成熟应用期 ,目前已开始普及。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目前中国已经能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平面关节 型装配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点焊机 器人、搬运码垛机器人和AGV自动导引车等一系列产品, 其中一些品种实现了小批量生产。
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运行中的工业机器人仅为3.68万台, 数量为日本的10.8%、德国的25.2%。
不具备 在移动 中接球 的能力
行走速 度也有 待提高
仿人机器 人是目前国际 机器人研究的 趋势,未来将 用于助老、助 残,或者为人 类提供娱乐性 服务的家用领 域。
仿人机器人 ——模拟人的形态和行为的机器人
由于研发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 材料、传感器、控制技术等多门科学, 仿人机器人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一个国 家的机器人发展水平。日美法等国都不 惜重金研究仿人机器人,成果和技术遥 遥领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