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篇有关组织公正的综述性文献评价
所选的三篇综述性文献分别为:
(1)龙立荣.心理科学进展.公平的启发理论评述. 2004.12(2):447-454
(2)林晓婉,车荣生,张鹏,王蕾.心理科学进展.程序公正及其心理机制.
2004.12(2):264-272
(3)林帼儿,陈子光,钟建安.心理科学.组织公平文献综述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2006.29(4):1016-1-18
公平的启发理论评述:
组织公正感包括分配公正、程序公正、互动公正等重要的组成要素。
尽管这些公正感的构成要素有不同的内涵和影响因素,然而在许多情况下,这些要素之间有较高的一致性。
与过去注重这些要素的差异性相反,Lind 看到了这些公正感要素之间的一致性,提出了试图整合这些一致性的公正理论:公正的启发理论。
该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公正的启发理论的含义,如何启发等核心概念,并对启发理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启发理论研究的方向。
文章共分为五部分,分别为:
(1)引言;
(2)公正的工具价值和关系价值及其联系;
(3)公正感判断的形成过程;
(4)公正感判断的效果;
(5)公正启发理论评价。
收获:阅读完《公正的启发理论的评述》,了解到公正的启发理论之前,更多的是强调组织公正的各要素的差异性并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而启发理论强调的是各要素的整合即一致性。
公正的启发理论是由Lind提出的。
本文的参考文献从1988年到2003年。
在引言这样部分中,作者在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公正判断的形成过程及其对被影响因素产生影响的机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这些研究结果缺乏整合的解释,研究者们习惯性地强调其差异性,相对忽视了这些要素背后的联系。
第二第三部分全面的介绍了启发理论的概念和启发过程。
第四部分,作者也分析了启发理论存在的问题,相对于算法式策略的科学和精确,启发式策略有不足,但更加现实和有效率。
在第五部分中,作者通过四个问题指出了公正的启发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
整体来看,作者在陈述公正的启发理论过程中,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并不是简单的罗列,让读者看完之后,能明白此理论的概念,由来,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程序公正及其心理机制:
程序公正是组织公正的重要成分。
自从Thibaut 和Walker(1975)提出程序公正的概念以后,程序公正被引入了很多领域的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程序公正的内容需要整合统一。
发言权效应和尊重效应讨论了影响程序公正判断的因素,个人利益模型和团体价值模型则分析了其内在的心理机制。
程序公正影响了大量与工作有关的态度和行为,并与分配结果产生了交互作用,其内在机制也在文章中得到了讨论。
文章分为四部分,分别为:(1)程序公正概念的引入、发展和整合;
(2)影响程序公正判断的因素及其内在心理机制;
(3)程序公正对态度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心理机制;
(4)总结和展望。
收获:阅读完《程序公正及其心理机制》,我几乎得到了我想了解的程序公正的所有东西,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篇文章的思路跟它的标题一样顺畅严谨,让人清晰明了。
是我了
解了程序公正的归属,概念,由来,影响因素,内在机制,除此之外还讨论了其与分配公正的交互作用。
展望中,作者提到要考虑中国这一情况中的程序公正。
为未来程序公正在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事实证明,近几年的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开始考虑中国情境。
程序公正产生与西方,是否适用于中国的情境,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质化研究方法也被逐渐运用到其中。
组织公平文献综述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回顾组织公平自其产生至今的主要文献,并介绍Colquitt(2001)的组织公平四因素结构(即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人际公平和信息公平)。
文章还讨论了组织公平的工具性和非工具性模型。
最后,文章介绍了组织公平今后的几个研究方向。
文章分为五部分,分别为:
(1)引言;
(2)组织公平的构成纬度;
(3)组织公平的工具性和非工具性模型;
(4)今后组织公平的几个研究方向;
(5)结论。
收获:文章进行文献综述,介绍了组织公正重点的研究成果,即四维度结构和工具性和非工具性模型;还提出了此领域的研究空白即未来研究方向。
看到文章的第一第四第五部分的标题很清晰,第二第三部分可能有些不解。
文章的引言部分这样叙述:“尽管在组织公平的积极效果方面我们已经掌握了有力证据,但是我们并不完全清楚人们为何如此在乎他们是否受到公平的对待(DeCremer, 2002)。
更具体地说,是什么动机驱使人们去关注自己在组织中所受到的待遇是否公平?关于这方面我们目前所知相对较少。
所以,本文的第二部分将介绍组织公平研究中的工具性模型和非工具性模型这两种相对的观点,试图借此解答以上的问题。
”这就明白了第三部分的意图。
第二部分是对比较认可的组织公正维度的一个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