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英自由贸易区可行性分析【文献综述】

中英自由贸易区可行性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英自由贸易区可行性分析
材料来源情况:
本文参考文献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市场上正式出版的各种关于自由贸易区的专著以及各种关于国际贸易、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等方面的专业经济学杂志、学报、报纸报道,经及从互联网上获得相关的数据库资源。

此外还参考了部分高校的硕士、博士的毕业论文;相关数据的获得主要来自市场上出版的各种年签以及商务部等国家政府网站上向社会公开公布的统计数据。

文献综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半个多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贸总协定(GATT)及其随后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代表的全球范围的多边贸易体制和以欧洲经济共同体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并驾齐驱,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共同构成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势,二者互相促进,共存共荣,却不能相互替代。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既可能作为经济全球化必不可少的先行步骤,促进世界经济的逐步融合,又可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巨大障碍。

GATT/WTO在确立自身全球贸易领导者位的同时,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监督和引导的重任,通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宽容与规范更好地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自身的消极影响,使之在不偏离贸易自由化的轨道上快速前行,成为对WTO多边贸易体制的有益补充。

从这个意义上讲,GATT/WTO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关税同盟理论则奠定了现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础,以此为蓝本先后出现了大市场理论、协议性分工理论,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日趋多样化。

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简称FTA)是指两个或两上以上的国家/地区(包括单独关税区)为实现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所进行的地区性贸易安排。

国外学者对自由贸易区的研究比较多,成果也很丰富,FTA对区域内经济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由于区域内成员方相互之间取消关税和贸易数量限制措施所产生的各成员方贸易发展的直接效果,二是缔结FTA后由于区域内生产效率提高和资本积累增加所导致的各成员方经济增长加快的间接效果;二者也分别被称为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

前者以维纳(Jacok Viner)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为主,这也是现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核心;后者则相对较为复
杂,巴拉萨(B.Balassa)的“动态效应”假说提出,FTA的动态影响主要包括5个方面:一是创造大市场效应,使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二是加剧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三是吸引非成员方直接投资;四是贸易创造的利益更多地集中于某一成员方,成员方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五是产生外部经济性,通过成本递减改善企业的总成本结构及具体的成本项目。

小岛清(Kiyoshi Kojima)、科登(W.M.Corden)、西托夫斯基(T.Scitovsky)、德纽(J.F.Deniau)、克劳斯(M.B.Krauss)等也对FTA动态效应的分析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尤其是大市场理论和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所作的动态分析,通过对“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传统理论基本假设条件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FTA理念拘泥于静态分析的缺陷。

综合而言,对区域一体化效应的分析主要包括贸易效应理论、投资效应理论、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大市场理论等。

近几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对于经济一体化已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国外学者对FTA 的研究重点是FTA的动力以及对多边自由贸易的影响,重点关注的是贸易本身。

Gene Grossman和Elhanan Helpman(1995)以及Krishna(1995)的研究表明,贸易转向提供了确立FTA的基本动力,而Richard Baldman(1993)所构建的模型显示,FTA能够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吸引非成员国的参与。

Ronald Wonnacott(1996)认为,在FTA形成之时,贸易转向会带来福利的增加,而在其扩展的阶段,这种贸易转向则在逐步逆转。

而当不同FTA的相重叠之后,则会带来许多的“中心-外围”的问题。

贾格迪什·巴格沃蒂(Free trade today,2002)则认为所谓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实质上是特惠贸易协定,它所带来的贸易转移和体系的复杂性会给全球贸易的自由化带来更多的障碍。

国内学术界对于自由贸易区的关注主要集中对世界上FTA发展情况的介绍与中国参与FTA的探讨。

目前,大多学者主要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对自由贸易区产生的福利定量分析较少。

对于建立中-英自由贸易区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几乎都为空白,少有学者对中英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大多数学者对于中英两国的研究仅限于两国贸易状况的分析,四川大学世界经济学博士生宗建亮(2007)对中英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中英两国经济贸易关系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但贸易发展不平衡,贸易逆差较大,互补性不强。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鹤(1999)对中英经贸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中英两国在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英对待中国进口产品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限制措施,例如配额和数量限制、反倾销措施等等。

对于中英自由贸易区及中英两国贸易问题的研究还需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正是因
为中英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的空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幼文.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M]. 学林出版社,1999
[2] 吴朝阳.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经济分学分析[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 李瑞琴.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多边自由贸易进程的影响[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 黄卫平. 中国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 弗朗切斯科.迪纳著黄胜强,许铭原译. 自由贸易的社会建构[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 龚思怡. 十驾集—2007年中澳自由贸易区与中澳服务贸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10
[7] 王鹤.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4
[8] 伍贻康, 张幼文. 全球村落:一体化进程中的世界经济.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9] 陈芝芸.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10] 陈达. 布朗之行获九项共识-2010年中英贸易将达600亿美元[N]. 中国贸易报,2008-1-22(001版)
[11] 王鹤. 中英经贸关系[J]. 欧洲, 1999,(6)
[12] 林萱. 中英贸易十年持续稳增. 国际商报[N]. 2005-04-13
[13] 宗建亮. 英国对外贸易现状与中英贸易分析[J]. 贵州社会科学,2007(2)
[14] 万艳, 李乐. 重估中英经贸布朗走出欧洲[N]. 中国经营报,2008-1-21
[15] 陈颖栋. 影响中英双边贸易走势的因素及对策[J]. 综合经济导刊,2003(6)
[16] 卢圣亮,王迎新. 中国与英国的贸易关系[J]. 经济研究参考, 2002(38)
[17] 易露露. 从2004年中英贸易看两国贸易发展趋势[J]. 国际经贸探索, 2005(9)
[18] 邱世蒨. 从统计数字看90年代的中英贸易[J]. 国际贸易, 1992(10)
[19] 陈浪南,童汉飞,谢绵陛. 世界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比较[J]. 税务研究, 2005(8)
[20] 李荣林,宫占奎,孟夏.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M].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21 ]龙安山.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理论.实践.前景[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8.12
[22] 苑玉妹. 中俄自由贸易区可行性分析[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23)
[23] 黄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9)
[24] 宋社德, 苗东强. 基于比较优势的中欧贸易产品结构实证分析[J]. 中国渔业经济,2008,(3)
[25] 李丽. 试析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J].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10,(2)
[26] 李俊. 中欧贸易顺差: 在国际博弈中寻找应对良策[J]. 国际贸易论坛, 2007,(3)
[27] 李惠瑛. 走出困顿—中欧贸易问题分析及建议[J]. 经济观察, 2003,(9)
[28] 陈瀚. 产业内贸易学说对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6,(4)
[29] 李婷. 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D]. 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6,(4)
[30] CCPIT meet with Delegation from Sino-Britain Trade Association[J]. China's Foreign Trade, 2009,(10):54
[31] Li Zhen.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Ready?go! [J]. China's Foreign Trade, 2007,(12):24-25
[32] Audrey GUO. Mutual Benefits: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J]. China's Foreign Trade, 2009,(4):32-3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