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流系统分析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物流系统分析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系统规模与复杂程度的分类(系统的分类):系统:1.简单系统:大系统、小系统。

2.巨系统:简单巨系统、复杂巨系统:一般复杂巨系统、特殊复杂巨系统。

二、物流系统概念: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包装设备、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三、物流系统特点:1.人机系统:人、设备、工具组成,人为主体。

2.大跨度系统:地域、时间跨度性大。

3.可再分系统:可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

4.动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市场需求,供应渠道、价格变化而经常发生变化。

5.复杂系统:对象为全部社会资源。

6.多目标函数系统:常出现“效益背反”现象。

四、物流系统的一般要素:资金要素、劳动者要素、物的要素。

五、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物流设施、物流装备、物流工具、信息技术及网络、组织及管理。

六、物流系统的结构:物流系统的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排列顺序构成了物流系统的结构。

物流系统的目标要通过相互联系的要素的协同运作才能完成。

物流系统的要素组成的结构从不同角度上看主要有:流动结构、功能结构、供应链的物流结构、治理结构、网络结构、产业结构等。

七、物流系统的流动结构:流体的自然属性决定了载体的类型和规模;流体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流向、流量和流程;流体、流量、流向和流程决定采用的载体的属性;载体对流向、流量和流程有制约作用;载体的状况对流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均会产生影响。

八、物流系统的分类:1.按物流发生的位置分类:企业内部物流系统、企业外部物流系统。

2.按物流运行的性质分类:供应物流系统、生产物流系统、销售物流系统、回收物流系统、废弃物流系统。

3.按照物流活动的范围分类:企业物流系统、区域物流系统、国际物流系统。

4.按物流构成的内容分类:专项物流系统、综合物流系统。

5.按照物流系统的性质分类:企业物流系统、行业物流系统、社会物流系统。

6.按照物流活动所起的功能分类:运输子系统、仓储子系统、装卸搬运子系统、包装加工子系统、配送子系统、信息子系统。

7.按照物流的源点与流向分类:逆向物流系统、正向物流系统。

8.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位置分类:地上物流系统、地下物流系统。

九、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目标:1.服务性目标:准时供货方式,柔性供货方式。

2.快速、及时性目标:直达物流。

3.节约性目标:降低投入,提高相对产出。

4.规模化目标:规模效益。

5.库存调节性目标:零库存。

十、社会物流系统结构:1.社会物流系统框架:三大服务领域、两个基础平台、一个产业宏观发展政策环境、一个企业群体。

2.两大基础平台:○1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节点、物流通道;○2物流信息平台:物流节点信息平台、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十一、物流网络:物流系统网络,有时简称物流网络,就是把物流系统抽象为由节点与链连成的网络,是指物流过程中相互联系的组织和设施的集合。

具体指由供应商、仓库、配送中心和零售网点等节点组成的网络,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库存在各节点之间的链上流动。

十二、物流网络的基本构成要素:厂商、客户、物流节点、运输线路和运输方式、信息系统、物流网络组织。

十三、物流网络结构分类:1.点状结构:即由孤立的点组成的物流网路,这是物流网路结构类型中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况,只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系统中才存在,比如废弃不用的仓库、站台等。

2.线状结构:即由点和连接这些的线组成的,且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线、没有练成圈的简单网路。

3.圈状结构:即由至少包含一个连接成圈的线组成的物流网路。

4.树状结构:即无圈但能够连通的网络。

汽车物流基本上采取这种结构方式。

5.网状结构:即由点点相连的线组成的网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网络结构。

十四、物流网络布局规划的内容:1.物流网络布局规划主要任务就是确定产品从供货点到需求点波动的结构。

包括决定使用什么样的节点,节点的数量,节点的位置,分派给各节点的货品和客户,节点之间使用什么样的运输服务,以及如何进行服务等等。

2.物流网络规划设计就是使物流利润最大化和服务最优化的途径。

十五、物流基础资料调查方法:1.企业访谈调查:调查人员根据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要求,提前准备好本次调查需要解决的问题,罗列出本次调查的内容,以提高访谈调查的效益和质量,然后与相关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式询问调查,询问过程中,在及时捕捉信息、记录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被调查人员的陈述,及时补充、完善调查内容与数据。

2.发表调查:调查人员根据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要求,设计制作调查表,然后运用各种方式将调查表分发到相关单位,由相关单位的相关人员根据调查表的要求填写;最后将填写好的调查表返回调查人员。

3.查找历史资料:调查人员需要根据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要求,查找、搜集相关统计资料,从历史资料中抽取需要的信息。

4.现场调查:调查人员需要根据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要求,提前准备好本次调查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制作表格、问卷,调查人员进行统计填写表格(如停车场的停车数量调查),或询问相关人员填写问卷(如在收费口对司机的问卷调查)。

5.计算机检索: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网上搜索查找,数据库下载等。

十六、物流基础资料调查的抽样方法:(一)随机抽样:随机抽样就是在若干个平等对象中随机地选择几个作为调研对象。

具体又可分为以下三种方式。

1.单纯随机抽样:在所有对象中不进行任何区别,完全排除任何主观意志,采用纯粹随意的方法选择调研对象。

例如抽签方式、摇奖方式等都属于这种抽样方式,这种方式适用于所有对象完全平等,无任何区别的情况。

2.分层随机抽样:把所有对象分成若干层,各层间有差别,而各层对象无差别。

各层按照比例抽样,层内则采用单纯随机抽样。

3.分群随机抽样:把所有对象分成若干群,各群之间无差别,而群内有差别。

各群之间按照单纯随机抽样,而群内则用分层随机抽样。

(二)非随机抽样:非随机抽样就是在若干个对象中主观地选择几个作为调研对象,也可以分成以下三种形式。

1.便利抽样:根据抽样和调研的原则选择调研对象。

2.判断抽样:根据预定的某种标准来判断选取调研对象。

3.配额抽样:给不同特征的对象群分配名额,在各群中按给定配额选取调研对象。

十七、物流需求:即在一定时期内,对货物各物流职能的整体需要,且需求者具备支付这种需要的能力。

十八、物流需求的特点:物流需求时间和空间的不平衡性、物流需求的可转移性和可化解性、物流需求的规律性和不规律性、物流需求的派生性和独立性。

十九、物流需求预测:利用历史的资料和市场信息,对未来的物流需求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估算和推断,物流需求预测的意义在于指导和调节人们的物流管理活动,以便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措施,谋求最大的利益。

二十、设施选址是指企业为开拓新市场、提高生产能力或提供更优质的客户服务等目的而决定建造、扩展或兼并一个物理实体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十一、选址规划时考虑的三种选择方案:1.扩张企业当前的设施。

如果有足够的空间可供扩展,特别是这个地点有着其它地点所不具有的优点时,这种选择是有吸引力的,因为扩张费用较省。

2.保留当前设施,同时在其它地方增建新设施。

通常服务设施经常这么做,它的目的可能是维持市场份额或防止竞争对手进入市场,或者为了更好的为顾客服务。

3.放弃现有地点,将设施关闭并迁移至其它地方。

二十二、选址决策影响的因素:1.在厂址选择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自然条件、人力资本、财务因素、与市场和供应商的接近程度、能源和原材料的可靠性等等。

2.企业内外两方面分类:内部因素指的是与企业本身密切相关的因素;外部因素指的是社会环境及自然条件对企业选址所施加的影响因素。

二十三、设施选址的方法:1.按设施的数量划分:单一物流中心选址;多个物流中心选址。

2.按时间维度划分:静态;动态。

3.按离散程度划分:连续模型;离散模型。

二十四、选址问题中的若干问题:1.直线距离:直线距离是指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欧几里得距离通常用在城市间配送问题和通信问题。

在这些问题中,直线距离是可以接受的近似值。

城市间配送问题中的实际路线距离可以通过将直线距离乘以一个适当的系数来更好的近似。

2.折线距离:折线距离一般用在道路较规则的城市内的配送问题及具有直线通道的工厂及仓库内的布置、物料搬运设备的顺序移动等问题中。

二十五、服务设施和生产设施选址因素对比:(一)服务/零售设施选址:1.着重点:着重收入。

2.主要影响因素:○1规模/收入:服务区域、购买力、竞争、广告、定价;○2物理质量:停车、交通条件、安全性和照明、外观及现象;○3成本决定因素:租金、管理水平、运营策略、营业时间、工资水平。

(二)生产设施选址:1.着重点:着重成本。

2.主要影响因素:○1有形成本:原材料、产成品运输成本、能源和公用设施成本;○2无形及未来成本:工会的态度、生活质量、教育支出、国家和地方。

二十六、城市物流:是在一定的城市行政区域条件下,为满足城市经济发展要求和城市发展特点而组织的区域性物流。

二十七、城市物流的特点:1.物流规模大。

2.城市物流节点多、分布广。

3.物流短路化。

4.主要是公路运输,以支线、零担、联合、中转运输为主。

5.小批量、多品种、高频率、近距离、门到门的特点。

二十八、城市物流结点布局主要有以下要求:1.便利的交通条件2.靠近物流需求地3.充足的用地条件。

二十九、物流园区:指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在几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地,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置的场所,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集结点。

三十、物流园区规划内容、解决的问题:1.选址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物流园区应该建在什么地方”。

2.平面布局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1物流园区应该由哪些功能区组成?○2这些功能区要占多大规模?○3这些功能区之间相对位置关系怎样?。

3.道路交通规划:不仅对功能分区的布局产生影响,还对车辆、人员的进出以及车辆回转等动线产生影响。

4.信息平台规划:是物流相关资源的集聚地,是现代物流企业采集信息、整合资源为社会提供物流服务的重要场所。

5.运作模式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物流园区应该如何去建设”以及“物流园区建成以后如何运营”。

6.细部规划:主要包括物流设施布置规划、物流设备设计与选址以及作业流程设计等内容。

三十一、(一)功能区式布局模式:1优点:同类设施统一规划和建设于某一功能区,可以提高设施的共享率和效率;利于同类企业之间的协作。

2.缺点:灵活性较差,可能会因物流需求量预测不准而造成设施建设多余或不足;无法满足入驻物流企业的特殊要求。

3.适用条件:适合由主体企业引导开发的物流园区、依托大型枢纽物流园区以及专业物流园区。

(二)地块式布局模式:1.优点:用地灵活性高,可减少基础设施的超前投入;入驻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建自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