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美国篇观后感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几个大国的历史,并从他们的历史来分析他们成为大国的原因。
第十和第十一集介绍的是美国历史的概况和20世纪初美国的政府对经济的一些措施。
我认为整部影片对美国的历史有一个粗略的描画,但是很多地方显得过于科普,因而失去了一些准确性。
尤其是对某些不重要的事情过分强调,而对某些重大的事件一笔带过。
对于美国崛起的原因也没有很明确的阐释,当然一个国家的崛起是很多因素的集合,哪些重要哪些次要只是一家之言,这里简单论述以下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美国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几个重要的环节1殖民时期2、独立革命3、制宪党争4、西进运动5、南北战争6科技7经济一、关于殖民时期的介绍影片中介绍1620年,一百多名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乘坐一艘叫“五月花号”的船只,开始了前往美洲新大陆的航程。
但欧洲最早有人踏上美洲大陆可以追述到1492年哥伦布的航行。
影片中认为五月花号上的乘客来到美洲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他们签订了《五月花号公约》,公约规定,船上的人到达北美新大陆后,自愿结为一个民众自治团体,并制定和实施有益于团体利益的公正法律、法规、条例和宪章。
全体成员保证遵守和服从。
《五月花号公约》,被历史学家确认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政治性契约文件。
我的观点殖民者到美洲的目的大概有以下几种追求物质财富与荣誉逃避宗教迫害、追求宗教自由但五月花号仅仅是一小个代表,其影响力被后世夸大。
真正影响到美国历史的是其后十年左右的一波移民狂潮。
历史学家分析英属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第一是公司殖民地,自负盈亏。
但是总部在英国本土。
第二是业主殖民地,也可以说是英国国王的封土。
第三个是自治殖民地,有移民选举产生自治总督。
在1630年至1640年间,由某公司发起的移民总数就达两万人。
五月花号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二、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影片中认为英国人从1763年一直到1773、1774年,在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每年变换着不同的花样向殖民地征税。
那么在征税的过程当中,尤其是1765年开始征收印花税。
殖民地对印花税非常反感。
当大英帝国自行决定增加税赋之后,殖民地抗税事件屡屡发生,矛盾开始激化,大量英军被派驻到新大陆,他们可以随意选择驻地,甚至私闯民宅,贸易被切断,殖民地议会也受到了限制。
北美英属殖民地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运行传统受到空前挑战,新大陆人在何去何从的选择面前,彰显出捍卫理想、反抗压迫的斗争性格。
今天,在威廉斯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能够聆听到当年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声音。
我的观点影片中这些话多少有些按照中国的思维去解读当时的历史。
中国古代每每爆发革命的原因都是税负过重,是所谓的“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但是在当时的美国,首先,移民过去的公民对英国以及故土还是抱有深深的热恋。
可以肯定的是:殖民者们不认为迁移就是不再爱国了;迁移并非流亡国外或是移居外国。
不少人选择了返还家乡,而更多的人决定继续留在美洲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对他们来说,美洲是英格兰的一部分。
何顺果先生的美国史通论中统计1720年时,英属北美殖民地总人口12万人,其中60%来自英格兰,因此该地的社会性质很大程度上是由英格兰人决定的。
因此移民者对英国政府还是抱有效忠的心态的。
其次正如影片中所说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政策具有一个长期性的特征:政治管理比较宽松。
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不是以压迫和掠夺为主要特征的,并没有造成普遍的贫困相反,在英国的羽翼之下,北美获得了政治自主性的成长空间和发展经济的机会,在资源和财富上与当日欧洲最发达之国无分轩轾,而且社会更为稳定和有序。
因此我认为印花税的征收只是一个导火索,影片中所谓“捍卫理想、反抗压迫”不如说是自由的本性使之然,有欧洲移民过去的移民者都是具有冒险主义精神的探险家,独立与自由式深深刻画在其本性之中,流淌在其血液里的。
虽然爱国的意识很强,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英国宽松的政治管理让他们渐渐地淡忘了自己的国家,骨子里的冒险主义让他们渴望有独立的主权。
总之,独立不是出于反抗,而是出于自由。
在一定意义上说,1763年以后北美居民所反对的并不是英国的"压迫"和"掠夺",而是"殖民地"这种地位所固有的从属性和依附性,要求以独立自主的身份立足于世界。
三、宪法影片中并没有太多地介绍美国独立后汉密尔顿与杰弗逊两种主要政治理念的不同。
只是匆匆提到华盛顿就职总统之事。
而这两党之争发展成为现在美国的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多党执政,成为美国政治与中国一党专政的不同之处。
或许由于政治体制不同,影片中并未作太多介绍。
也没有介绍这样竞争式的执政的利弊。
四、西进运动美国在1783年至1890年之间向西扩展国土,或通过与印第安人的作战,或通过购买的方法将领土扩大了二至三倍。
影片中说:“西进运动鼓励了冒险的精神,它为爱冒险的人提供了机会,为不爱冒险的人提供了创造新生活的可能,因为人们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地方安顿下来,西进为美国社会的稳定、繁荣,提供了安全保障。
西进运动毫无疑问是美国历史上充满开拓、勇气与冒险精神的一页,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正是它,塑造了通过自我奋斗、实现个人梦想的美国精神。
”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
美国名著《飘》是以南北战争为背景的一部作品,其中,女主人公思嘉的父亲就是一位从爱尔兰移民到美洲的移民者,他热爱土地,热爱冒险,通过自己的奋斗将本是一片蛮荒的土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个形象是一个西进者的缩影。
广大的西进者开拓了西部的大片土地,为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南北战争影片中只对南北战争作了浮光掠影的介绍,提到林肯总统反对蓄奴,上台后南部多个州要求退出联盟之类。
我认为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对美国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1、南北战争具有统一联盟的意义。
在西进运动中南部和北部对西部的争夺愈发激励。
南北双方由一开始的竞争变成了矛盾与妥协并存,再到之后的爆发。
林肯上台后南部要退出联盟,如果一分为二的话国家分裂,将会制约美国步入大国的行列。
虽然战争对当时的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但是从长远上看,是有利于国家的。
2、废除了奴隶制度从美国名著《汤姆大叔的小屋》里面我们可以深刻了解到美国南部当时的社会环境。
奴隶生活没有保障,没有人格,没有保障,黑人作为货物被随意贩卖,碰上好的农场主还可以有稍微安定的生活,但是如果遇到暴力的农场主,往往受到鞭打,生命没有保证。
虽然《飘》之中也试图从农场主的角度反映当时的社会,认为:“黑人就该本本分分地工作……那些被北方佬解放了的黑奴整日游手好闲,欺侮白人女子。
那些善良的追随主人的黑人才是好的黑人。
”但是这些苍白无力的观点不能掩饰恶劣的奴隶制度本身的,所谓的善良的追随主人的黑人都是在黑人中地位高的,他们希望回到过去有地位有身份的生活,他们是不作农活的,只在白人家里作管家、或是作家务活。
而追求自由的黑人往往是处于最底层的大多数。
消除奴隶制度是为多数人切实利益考虑的,因此南北战争具有很高的进步意义。
3、将北方的工业加速推广到南方《飘》中真实反映了南北战争前期、中期和后期南方人士的心理。
前期时南方大多数人沉迷在让他们富足的棉花中,认为“北方佬”不堪一击。
他们只有少数有识之士才清楚地意识到北方工业发达,军事发达,只要封锁住南方的出海港,南部的棉花就无法销往欧洲,南部最终必将失败。
据一份调查南北双方1861年时双方的资源比例中北部的人口是南部的2.5倍,工业产值是南部的10倍,钢铁产量15:1,煤产量38:1,军舰吨数为25:1,而南部只有棉花一项为北方的24倍。
因此在这样的战争中,尽管南部在战争初期获得了一些胜利,但是最终还是北方击败了南方。
这可以说是工业化的北方战胜了还处于农业为主的南方。
在战后,北方的企业家们纷纷涌入南方,尽管南方对北方人以及黑人还是心存抵制,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场战争推动了南方工业化的速度。
4、南北战争奠定了美利坚的民族意识。
林肯总统在战争时曾说过,要么就全部奴隶制,要么就全部废除奴隶制。
统一的思想在美国民族意识中至关重要。
其次,自由和平等是美利坚民族所追求的,不仅在人权上,在很多别的方面,美国都强调要有自由,甚至于法律中都规定公民有什么什么样的自由,选择职业的自由,追求理想的自由等等。
这场内战真正地将一个民族浇注起来,使之成为能屹立在民族之林的一元。
六、科技正如影片中所介绍的美国的科技水平在全世界都是令人瞩目的。
原因有几点政府对专利权的法规鼓励了发明家发明自己的专利影片中提到,“在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制宪代表们对事关美国政府在未来的公共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辩论,然而,在通过第一条第八款时,代表们的意见却空前一致,它的内容是:“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普及,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利权的保障。
”对于专利的保护,在16世纪的英国就已经开始,但是,美国人第一次把专利权写入了宪法,用国家的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
”好的社会环境让科学技术人员如鱼得水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可以说是大国中受波及相对较少的,本土也基本没有受损,当别的国家都在战后重建基础设施时美国可以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到科研上来。
七、经济影片用了整整二分之一的篇幅来介绍美国20世纪的经济,然而说来说去只是为了说明政府介入市场控制垄断要比仅仅用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来管理市场要好,但是我认为这部分影片不但小题大做而且失之于真实。
或许这是为了彰显中国实行的国家调控经济的优越性。
举几处影片中的问题。
(1)影片中提到“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坏事都出来了,而且工人的劳动条件非常不好,矿难不断发生,特别是像煤矿爆炸这一类的事情,还有油田的这种工作条件之糟糕。
美国城市各种各样的弊病就出来了。
”而事实上中国现在的矿难也是层出不穷,国企和民企的所有制身份并非导致矿难的决定性因素,也同样不是影响工人待遇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一方面企业是在选择工人,另一方面,工人也在选择企业。
(2) 影片中提到“美国阿利根尼大学历史学教授保拉·苏科勒的话:‘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是被迫整顿经济的,他一开始并不愿意这么做,但公众的压力太大了,他不得不采取行动。
总统宣布,标准石油公司要为此付出代价。
标准石油公司是其他垄断者的榜样,所以,政府在1911年开始拿标准石油公司开刀了。
’”该教授明确指出了美国在20世纪初对几个垄断企业的措施并不是出于本意而是由于公众压力。
的确,财富的不平均分配会在社会上引起不安定因素,但是影片对美国这一举动的解释完全是在用中国的理论。
此外,中国目前自身很多国有企业也在通过种种途径合并其他小型企业,通过合并来加强企业自身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内电信、石油、食品等行业虽然没有明显的一家垄断,但是却是形成一种几家垄断的局面,其他小公司根本没有可能占到一定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