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彪西音乐欣赏课教案

德彪西音乐欣赏课教案

备课簿版年级第册
科目
班级
教师
学年学期
【课题】鉴赏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海上从黎明到中午》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德彪西《大海》的第一乐章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带领学生感受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了解印象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

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音乐,充分扩大学生的想象力,探究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赏析《大海》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感受印象主义的艺术特征
难点:领会和理解印象主义的特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本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时间:年月日课型:音乐鉴赏
一、组织教学
座位编排:采用师生合作的形小组式排列法
二、导入新课(采用情感教学模式:情景陶冶模式)15min
创设情景:用实物投影仪放映莫奈的《日出》,并播放德彪西《大海》的第一乐章(不告诉同学乐曲名称)。

欣赏过后请同学们回答:这首交响乐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老师点击幻灯片,介绍这首交响乐的信息:
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音乐,来自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大海》的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插图来自印象主义画家莫奈的代表作《日出》。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曲子的作者:德彪西(幻灯片)
老师:大家一定有个疑问,印象主义是什么?(幻灯片)
1905年,初春,在伊斯本,德彪西完成一部“大海的交响素描”这是作曲家多年来对神圣大海深挚情感的凝聚,也是作曲家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的艺术结晶。

灵感来源于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

《大海》共分为三个乐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第一个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三、重点欣赏
1、老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乐曲中的两个片段,听完告诉老师,哪一段是描写太阳初升,那一段是描写天光大亮的。

15min
同学回答。

老师:其实整个第一乐章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序奏,(3:53 2:30)大海的潮水声:在乐曲的开头,微弱的弦乐伴随定音鼓,换换展开了一片无垠的海天。

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随着圆号和英国管,预示着即将黎明。

管弦乐器就像拨开云彩的眼光一样,一丝丝地透露出来。

第三段尾声,(8;39)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随着英国管和独奏大提琴悠扬的旋律,竖琴华丽的琶音踏浪而来,天光大亮。

老师放的第一个片段就是尾声,第二个片段是太阳初升。

(放片段再次感受)
2、下面,老师将再次播放一遍音频,请大家边听音乐边思考课后问题的第一题:在交响素描《大海》问世之初,曾有评论家用“我没有听到大海,没有看到大海,没有感觉到大海”来表示不满,但德彪西认为他要创造的不是大海的复制品,而是大海的意象。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老师解答:在交响音乐世界,许多作曲家都为大海绘出了不朽的音乐肖像,那逼真的细摹,细微到了海的每一道波纹和每一个色调。

但,德彪西的素描却有不周。

与其说素描描绘了大海本身,不如说是表达了人们置身于大自然奇观中的一种感触与印象。

这部交响音乐,将作曲家自身感触与大自然本身融为一体,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对大海的描写,更多是作曲家在看到这样的景象时所产生的一系列情感。

这也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一个特点。

好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作曲家德彪西的另一首名作《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最后,给大家布置一个小小的作业,请大家翻开课本到P150,完成课本最后第四题,下节课跟大家一起分享你喜欢的印象主义作品。

谢谢大家,下课。

第二课时
时间:年月日课型:
一、组织教学
座位编排:采用师生合作的形小组式排列法
二、导入新课(采用情感教学模式:情景陶冶模式)10min
老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德彪西的《大海》,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德彪西的另一部作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现在先聆听音乐,听完请同学们告诉老师,音乐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在你脑海中勾勒了一个怎样的少女?
创设情景:用实物投影仪放映德彪西的作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简要讨论。

老师:整首作品短小精致,细腻入微,委婉动人,汇集了印象主义音乐的突出特点。

少女的形象刻画的非常富有诗意,他音乐中的少女不仅仅温雅妩媚,而且纯洁地就像晨曦一般。

大家脑海中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不是这位小姐呢?(康威尔斯小姐像)这幅画作同样也是印象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简要介绍作品:1882年,作者根据一首名为《苏格兰之歌》的诗谱写了一首叫《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抒情歌曲,歌词请看幻灯片。

1910年,他又采用歌曲的原标题创作了这首钢琴曲.整首作品短小,精练,通过具有东方色彩的五声音调,刻画出一位清纯的少女形象.主题旋律线条清晰,富于歌唱性,音乐轻柔,飘逸,朦胧,是典型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三、提出问题
1、下面,老师放两段音乐,一段是来自贝多芬的《月光》(8:30),另一段是来自德彪西的《月光》,请同学们猜一猜,哪一段是贝多芬的,哪一段是德彪西的。

两段音乐在旋律、节奏和色彩上,有何不同?20min
同学回答。

老师:我们刚才听的第一段音乐是来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

第二段音乐来自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

贝多芬的《月光》,采用持续慢板。

为奏鸣曲形式的柔和抒情曲。

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徐缓的旋律中流露出了许多的忧伤和伤感。

德彪西的《月光》,采用行板,美丽的旋律暗示了对月光的印象,和弦的反复更加深了这一印象。

接着速度轻快的琶音描写了月光闪烁的皎洁色彩,仿佛置身于晴朗而幽静的深夜氛围之中。

大家可能会觉得贝多芬的月光比较忧郁,而德彪西的月光比较舒畅明快。

那是因为贝多芬是继承了古典音乐风格的同时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而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

所以两首音乐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2、同学们,我们欣赏了两节课的印象主义音乐,有哪位同学能够谈谈你对印象主义音乐的理解,用词语描述出来。

同学回答。

老师:1、印象主义音乐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注重表达对客观事物瞬间的印象,音乐大多具有神秘和飘忽朦胧的意境。

2、它不以旋律为主,重视和声和配器的色彩作用;突破大小调体系,多采用全音音阶和五声音阶;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用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代替三和弦和七和弦;减弱和声功能,模糊
调性,大量使用变化音,多采用小型题材。

3、上节课老师留了一个作业留给大家,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呢?老师想在这节课的最后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喜欢的印象主义音乐。

放音乐。

伴随着印象主义优美的音乐,我们这一节的学习已经结束了,我们同学们的音乐视野有没有更加扩展呢?最后,老师留下一些关于印象主义的音乐和美术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了解一下这个流派。

谢谢大家,下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