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新知探究课有效性

数学新知探究课有效性

巧用动态生成打造高效课堂
—谈小学数学新知探究课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营造真实、开放的课堂教学,并及时抓彩、随机应变,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各种生成性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与优化,从而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

在樊城区三究四学教学模式下,笔者重点探索课堂生成对小学数学新知探究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究四学有效性促进生成
一、导入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现其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还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樊城区三究四学”教学模式在新知探究课中的运用提升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学数学课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
有学者指出:教学活动是多种因素参与的活动,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活动主体(教师、学生)、活动客体(课题或教材)、教学手段。

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手段可以看成是内在地规定了教学活动状态空间结构的4个纬度。

教学有效性不仅受这些参与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的制约。

笔者从这几个因素分析造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师教育思想的固化
小学数学课教师往往过度重视课本内容的教授,在授课中抓重点,讲例题,然后再根据讲授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课后作业的练习。

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能使学生在考试、练习中得心应手,可是却不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2、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虽然在教改中实行多年,但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这点却没有真正的被体现出来。

教师依旧在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带有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依旧将自己作为知识传授者,课堂统治者,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的需求。

3、教学情境的滥用
设置好教学情境是一堂生动的小学数学课的前提。

教师为了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根据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往往因为这些过多的“生动”元素削弱了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度,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但学生却对讲授关注甚少。

4、教学活动的无效
小学数学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进行了许多的尝试,比如小组讨论、探究性学习等等,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发表意见的的学生寥寥无几,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讨论中,成为这种教学活动的看客。

讨论的涉及面太窄,参与度不够,是教学活动无效的根本原因。

三、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三究四学教学模式
数学新知探究课,主要是为了形成某一数学概念,探究某一数学定理、法则或应用新概念、定理、法则解答某类数学问题而进行的一种课型。

它的任务是在于学懂、理解、掌握新的知识并将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和新的学习中。

因此新知探究课教学的有效性的确值得我们探究。

在樊城区三究四学教学模式下其有效性体现在一下方面:
1、调整备课的重点,由备教案转向备学案,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新课程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

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纯只有知识更有价值。

要改变以只信教材实施过于强调接受
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树立新课程目标意识,它的最大特点不是纯教教材,而是活用教材——通过设计导学案赋予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教材的课程功能,以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发展。

让学生自己在尝试的情境中加探索、思考、理解,(探究学习)把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这是教师在新课程中必须具有的课堂教学理念。

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的分析,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哪些问题,生成什么,怎样指导列为备课的重点,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关注学生,备好学生,在孩子身上大做文章。

改变传统的“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怎样讲”的备课思想模式。

2、以学生展示为主要教学活动,确保课堂生成利用的有效性。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动态生成,是开放式课堂教学的一朵奇葩。

关注生成,让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景象,让课堂呈现出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及时发现,巧妙运用亮点,灵活地调整展示方案,以寻求意外的教学成果。

例如:《可能性》一课中,我设置的展示任务“袋子里放什么棋子就不可能摸到红棋子。

”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生成”出了袋子里放黄棋子、绿棋子或黄绿棋子等全部情况,最后总结出袋子里只要不放红棋子就不可能摸到红棋子。

课堂上随时都有亮点和意外的惊喜与收获巧借互动中生成的资源,顺水推舟,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互动起来。

这种出乎意料之外的生成资源,教师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动,随时大胆地调整学案。

我们认为:学生进行类似的展示,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设内容,对提供的教具或学具展开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其次,教师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从而既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又提升能力培养的效果。

第三,要重视在展示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

展示不能流于表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抽象和概括。

第四,学生展示以小组合作进行,通过大家地协调、交流、讨论,共同参与,实现全体同学的个性化发展。

第五,
3、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

在三究四学教学模式下,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应该说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是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学习、进步、成长中的首席代表。

我们强调这些,也真是新课程目标所十分期待的。

例如:教学判断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个长方形”时,我把这道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为自己的结论寻找足够的证据。

学生在翻阅书本、低声讨论后,自然分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组。

争论开始了,认为正确的同学提出,书上就是这样说的:“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就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认为错误的同学提出,圆柱的侧面展开也可能是个正方形,练习册上就有这样的题。

认为正确的同学反驳: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展开后还是长方形。

大家的意见开始趋于一致,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

这时教师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质疑,认为圆柱侧面展开后也有可能是个平行四边形。

同时展示了用纸做的圆柱侧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受教师的启发,有的同学还提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能是个不规则的图形。

我想关于这道题的对错己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了,重要的是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彰显。

相关主题